成福里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成福」這個地名的由來源於居民對於地方福祉與繁榮的期盼,同時也象徵著這片土地生機盎然的開發歷程。讓我們從歷史沿革、地方產業以及社區特色來細細敘述這片土地的故事。
成福里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的北北東,東臨安坑里,西臨溪東里,南與竹崙里相接。根據清代歷史記載,此地最早於道光年間(約1822年)開始有居民定居。而成福這個名稱反映了當地居民對於土地的深刻期盼。早期,成福里內的地理結構分為「內城」與「外城」,其中內城(現今天芳茶行的所在區域)為商業中心,外城則是以福安宮為起點,通往溪東的居民生活區域。這樣的分布不僅體現了當時的經濟活動,也見證了早期社會的生活樣貌。
成福里的名稱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其由來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1812年)。以舊成福庄地區得名,古名為「城仔」。安溪頂郊人翁添率領鄉親入墾此地時,曾經築土城設木柵以抵禦泰雅族的反抗侵襲,因而得名。為了紀念開墾成功,遂將城仔改名成福,「成」與「城」的諧音相當,因此又有成功發達的意涵,自嘉慶帝到光緒帝期間皆屬海山堡成福庄。到了日治時期,隨著成福庄改制為臺北廳下的直轄區,這裡的名稱也被延續下來並統一。這樣的命名不僅是地理和行政劃分的需要,隨著時代的推進下也反映了當地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遷。在大正九年,因臺灣地方官至再度改制,成福里屬於臺北州海山郡三峽庄成福大字內成福小字。而後在民國35年正式被命名為「成福里」,確立了成福里的里名與里界。
成福里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還擁有許多具有地方意涵的景點與故事。例如「隘寮」作為內外城的分界點,是居民通往溪東的重要通道,見證了在地居民生活的往來交錯與互動。現今的成福里雖然產業結構改變,但居民仍努力維護地方特色,讓成福里的故事得以延續,像是里民活動中心已不僅是活動的場地,更成為凝聚社區向心力的象徵。在成福這片土地上,居民們用心保存歷史的點滴,不論是茶行的經營故事,還是隘寮的遺跡,每一個細節都見證了成福里里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透過地方文化的傳承,成福里不僅延續了過往的榮光,也在現代生活中尋找新的定位。
成福里因為地處丘陵地帶,地理加上氣候條件優異,逐漸發展成為繁榮聚落。居民以農耕、茶葉的種植為主,三峽的茶葉也在此期間聲名遠播。綠品茶行老闆娘沈阿蜜女士曾回憶,成福地區的內外城區域商業興盛,內城街道店鋪林立,居民往來熙熙攘攘形成了熱鬧的生活景象。而除了茶葉產業蓬勃發展,成福還因煤礦開採和種植大菁而迅速崛起,礦產以「成福煤礦」與「海一煤礦」為重要礦區,而大菁可作為藍染原料輸往中國,就業機會的增加帶動了人口增加與街市繁榮。當時的成福也成為茶菁的集散中心,現今的成福里民活動中心就是當年茶菁交易的主要場所。由黃文雄先生經營的綠品茶行,以及其侄子開設的天芳茶行見證了成福里茶產業的發展。然而,隨著煤礦逐漸停採、茶葉及藍染市場的衰退,成福地區的經濟重心也開始轉移,但茶文化的餘韻仍然深植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