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溪南里地區開闢始於清乾隆初期十八世紀中期,是以林、蘇、劉、陳姓氏為墾拓代表,故稱其埔地為「橫溪四姓聚落」、「橫溪四塊厝」。早年漢人入墾溪南八角湖庄常有「生番」侵擾,漢人以姓氏與姓氏間及家族團結相互幫助或於房舍廣植刺竹為以防禦生存。據林信記家族祖譜記載林家最早至此開墾,於清乾隆28年(1763)福州人林理完於橫溪拓墾,種植茶葉,並將其林厝周邊埔地及淺山盡闢為茶園。至今已餘二百五十多年,所以橫溪溪南亦是三峽最早植茶產茶的區域。隨後入墾者有泉州安溪人蘇季星祠堂蘇萬利公厝位於三峽介壽路上面朝三角湧大橋。劉成記先祖則是泉州安溪人劉仕祿,子孫螽斯蟄蟄不乏醫生、鎮長、議員。後於嘉慶年間陳振記先祖來自泉州安溪陳淑夜、陳有餘昆仲,定居之初,一住風頭、一住風尾,後人稱其為本厝陳與頂厝陳。四姓宗祠位在「溪南山」,俗稱「大尖」海拔301公尺之山腳埔地,山形猶如觀音疊坐,橫溪區域目前進駐台灣多家知名宗廟組織進駐,由此可見橫溪得天獨厚之寺廟風水寶地。
溪南里在清代嘉慶十七年(1812),至光緒二十年(1894)皆屬海山堡橫溪莊,土名溪南。日本時期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屬台北縣三角湧出張所管轄,明治二十九年(1896)屬台北縣三角湧辦務署;名治三十四年(1901)改制為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橫溪庄,土名溪南。於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官制再改為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大橫溪大字,內有橫溪小字。民國三十五年(1946),橫溪大字轄下溪南小字地區改制為溪南里至今。
三峽區史前文化之調查,最早見諸記錄者為民國44年,由盛清忻先生於柴埔山發現的遺址為先。 溪南里鵠尾山考古遺址位於蘇萬利公厝後五百公尺之小山丘,是由三峽國中陳得仁老師發現於民國45年10月28日(1956),常年致力於此區遺址研究並出版專書,是三峽遺址文化之珍貴著作。公厝後北側山麓,皆斜坡弛緩,或形成為沖積地。本遺址地形完整,範圍廣大。此遺址共發現石器標本207件,及陶片13件皆為柤砂灰色陶片。火候頗低,入手易碎,粗砂觸手即脫落。此項陶片,初時應為紅色或淡紅色外衣,今則多為風化脫落成灰色。腹部殘片9件、口頸殘片2件、口頸均直立。把手殘片1件,上有大牙狀線條花紋。圓形陶蓋把柄一件,圓徑約20公厘。鵠尾山目前是為三峽最大之遺址分佈區域。
溪南里三峽老詩人蘇大興曾對溪南里寫下一詩:一水隔成北與東,宗祠四所古時風。大尖山下溪南里,鳥囀青城綠野中。把橫溪溪南里的山林河景與百年聚落的台灣老鄉村寫入三峽家鄉印象,在三峽自漢人二百餘年來,至今仍保存原始開墾的老家族聚落形式著實不易。喜歡老台灣鄉村旅行的你千萬不要錯過三峽溪南里的田園風光。
溪南里有座溪南尖,其半山腰有座法鼓山天南寺,寺院清幽且視野廣闊。建築特色以山林環保色系融入大地自然風,銅黑瓦片配上黃土牆磚,與本山金山法鼓山之地理、建築風格一致,故享有「小法鼓山」之美名。
天南寺網站如述:寺廟山腳有一座傳統形式之三門,三門又稱作山門,是禪宗寺院的正門。象徵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又代表信、解、行的意義。三門的上方的題字,正是「天南寺」,右側寫著「民國75年季春」,左側則寫著「邱春木奉獻」。邱家菩薩承續父親之善心遺志,奉獻此地予法鼓山。 聖嚴法師對邱家菩薩表示讚許,期勉眾人學習他們的孝心和善心。師父表示,天南寺日後兼具禪修、教育、慈善與淨化人心的功能,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師父曾以佛經記載「南天門」可直通上天之門的典故,期許「天南寺」也必然是修行成佛的最佳道場。故有「要到天上去,先過南天門;要到法鼓山,先來天南寺」的經典佳話。聖嚴法師更在寺院大門佇立一顆刻「眼前當下」的大石,提醒世人凡事過去事與未來事無須煩惱與多思,眼前的人與事才是迫切需要考量與珍惜的,每個人都要時刻把心端正才是要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