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角,舊稱大豹,是原住民泰雅族大豹社的活動範圍。大豹意為「很多菅芒」的地方,也有人說是因河床巨石如大豹而得名,或因這裡有豹精的傳說。漢人以原住民稱呼大豹(topa)而取名。
1900年(以下皆為西元年),日治時期總督府派軍鎮壓大豹社,因族人團結而改圍堵游擊戰。直到1905年,族人不敵千名軍警與大砲的強大武力,被迫撤退至桃園市復興區和新北市烏來區。戰後,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1906年開啟「五年理番計畫」,大舉討伐這一帶番人時,於大豹社的門關狗空口附近突出之高地設置警察官吏駐在所,因認為豹是會傷人的猛獸,而此地恰有兩處突出的高地,形同牛角,於是就改稱「插角」;另外一說則是當初本里烏才頭地區有番人住紮,日治時期警察官吏無法進入,經繞道大寮(現稱竹崙),用火砲征服。當時的日本警察官吏認為豹是猛獸,不可採用大豹之名,以免危害地方,為了克制這種猛獸,應在豹身上加插兩支角,乃分為外插角保、內插角保,此為「插角」名稱之由來,沿用至今。
日治時期,日本實施「無主地國有」政策,將這些林野收歸國有,插角成為三井合名會社的經濟領域,三井的事業可說是遍布全台,囊括諸多產業,農、林、牧、礦等無所不包,特別是有著樟樹的地方,像是大豹溪流域,變成了資本帝國殖民下的囊中物。1910年,三峽地區每月生產樟腦10萬台斤、樟腦油20萬台斤,成為台灣主要樟腦生產地之一。當樟腦產業盛況不再,三井企業開始在大豹溪流域開發茶葉產業,1923年設立東亞最大製茶場「大豹製茶場」和「大寮製茶場」,生產知名的「日東紅茶」。而插角地區的礦業活動始於清朝末期,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大規模開發煤礦,建立多個礦井,較為知名的有「大豹煤礦」和全台最後一間封坑的「利豐煤礦」。礦業發展吸引大量外來勞工,其中包括許多客家人。這些礦工在艱苦環境中工作,為插角的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
教育與未來展望
插角地區也因為外地移民的湧入,於是在1933年設立大埔公學校插角分教場,1941年成立插角公學校,歷經83年歲月的推移,現已轉型為「新北市立插角森林實驗小學」。學校以「插角悠森學」為主軸,強調生態與人文教育,培養具探索精神、愛護自然、展現韌性的學生。插角森林實驗小學倡導「全世界才是我們的教室」,統整社區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培養愛鄉護土、健康自信的學生。插角里擁有豐富的歷史和自然資源,未來將繼續創新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理想社區。居民們將共同創造和見證這片土地的美好未來,讓插角里充滿希望和無限可能。
非常知名的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就位於插角里,原址即為1923年日治時期為日本三井合名會社所經營的「大豹製茶廠」,是當時東南亞最大製茶廠,其中更有昭和時期的太子行館在此建立。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歷經台灣農林公司、海山樂園、逍遙遊森林樂園等數十年經營型態的變化,蛻變成今日的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面積約20公頃,是台灣唯一300公尺以下低海拔原始亞熱帶雨林。酒店擁有600多種植物和數千種昆蟲,具有觀賞和研究價值,是國寶級自然生態公園的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