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清領時期嘉慶年間至光緒20年(1894)隸屬海山堡三角湧庄。至日本時期明治28年(1895)屬台北縣三角湧出張所,明治29年(1896)屬台北縣縣下三角湧辦務署;明治34年(1901)改制為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三角湧庄,土名公館尾,大正9年(1920)屬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大字三峽小字公館尾。至台灣光復後改制為台北縣三峽鎮秀川里沿用至今,里名秀川二字取其地理景色,後有鳶山、前有三峽河之秀麗山川之意。
三峽秀川里是18世紀泉州安溪人在三角湧開墾,繼隆恩埔後最早形成街市之所在,與永舘里拓墾年代相近。清乾隆17年(1752)泉州安溪仙景李國乾帶領李氏族人於此地開拓荒地形成聚落。乾隆20年(1755)董日旭入墾三角湧庄,在三峽清水祖師廟後設置課館、穀倉,時人泛稱公館,秀川里位於公館之尾舊地名則稱為公館尾。三峽秀川里李氏聚落儼然是見證三峽百年開墾史首善之地。
秀川里因位居三峽溪畔水運碼頭之所在,天時地利造就此處之人口聚居及貨物集散之所在,自清領時期到日本時期昭和8年(1933)以前一直是三峽水運時期重要之商業集散中心。尤以英國人John Dodd(1864)在三角湧獎勵植茶,並從事採購樟腦,是時公館尾之溪岸帆檣林立,市況鼎盛。可見百多年來此里是三峽重要商議聚集、渡船頭貨物交易之樞紐要地。
秀川里里內區域不大,卻座立著三峽兩間重要之國家市定古蹟:三峽清水祖師廟及宰樞廟。目前秀川里里長李楷瑞與其祖父劉添財、父親劉賜麟一門三代人皆是擔任秀川里里長。李里長常年致力於社區整體營造文化。將庄頭開發史與聚落常民生活情境融入社區街屋群,邀請知名漫畫家凌群將作品精心彩繪於里內。步履於此里遊走於蜿蜒小巷弄間,依稀可見清朝常民生活往來三峽溪畔挑貨、洗衣、取水之古道小窄巷道,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敬邀您行旅秀川里,感受百年老三峽質樸與繁華人文風情。
三峽清水祖師廟創立於乾隆34年(1769),主要奉祀神祇清水祖師公,是三峽唐山先民自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清水岩之原鄉信仰。寺廟建築共歷經三次重建,目前是第四次建築,起造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此次建築集結了萬千信眾之奉獻,由時任劉董事長鉅篆敦聘三峽愛鄉西洋畫家李梅樹教授所督造網羅幾百位台灣當時之優秀匠師心血所完成。
建築空間配置有前殿、中殿及後殿,建材基礎是以石為基、以木為頂之架構,亦是臺灣第一間以銅塑作為裝飾建材的廟宇。廟內石雕壁堵及石柱更有著許多臺灣知名的書、畫大家的作品,在臺灣有著寺廟雕刻藝術博物館之稱,於國際更享有台灣「東方藝術殿堂」之美譽。廟內建築裝飾亦刻有難以計數之鳥類,吸引來自海內外愛好賞鳥之鳥專家駐足賞鳥,於國際有著台灣之名鳥雕刻寺廟之聲。三峽清水祖師廟常年四方香客如芸,香火鼎盛。
另一間三峽宰樞廟是三峽第一座列入市地古蹟的寺廟。創立於清乾隆42年(1777),主祀玄天上帝為福建安溪李氏族人渡臺於此墾拓所建,廟宇至今仍維持創建時清朝建築原貌。近年更於民國一一O年廟建築在文化局主導之下以古法整舊如舊進行修復。宰樞廟與李氏聚落維持清領以來之百年原鄉同族開墾之聚落實屬難得,秀川里可謂是與三峽共同見證三角湧庄一頁百年開發史之珍貴老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