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清初(1684年~1860年)五寮地區仍是「生番地」,是泰雅族的獵場,遍地原始森林,高大的樟樹林更是具經濟價值(可以製作樟腦),但是漢人已近逼三峽外圍平原地區(到13添為止)。乾隆時期在入山口處的13添地區設隘,調大台北地區的熟番(龜崙社、坑仔社、南崁社等)來防守生番(泰雅族)。漢人開始進入三峽靠近大漢溪比較平坦地區開發。當時,藍染(藍靛)是三峽最重要產業。
在清末(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洋人來台設洋行帶動台灣的出口,茶、糖、樟腦和煤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漢人開始深入北部山區砍伐樟腦資源,但也發生漢、原衝突。1887年,清朝劉銘傳的經營「開山撫番」事業,派兵攻打大豹社(群),清軍攻陷褒董社(大豹溪與五寮溪匯合處)之後,對大豹社(群)的領域進行軍事與經濟的發展。(參閱《重返大豹—大豹故事館》展覽簡介,大豹故事館:桃園市復興區中正路248號)早期漢人(大多為客家人)入墾深山地區從事焗腦工作,由於焗腦場所多位於原住民的獵場領域,為防止原住民突如其來的出草行動,因此在清末劉銘傳時期設有隘寮。但是五寮溪流域(詩朗社所在)在山路未開、地形封閉仍未被清廷征服。
日治時期:日治初期(1895年~1906年)總督府忙於鎮壓平地的漢人抗日活動,深山地區一帶以理蕃警察駐守隘勇線,隔離和防守泰雅族。後來,為了進一步開發此地樟腦和林野資源,1900年開始日本軍警以隘勇線推進。1906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進一步發動戰爭,由深坑和桃園兩廳組成的1450名兵力的聯合隊,分兩路進擊大豹社群和客家人抗日義軍。1905年台灣堡圖仍未出現「五寮」名稱,1906年的大豹社事件後日本沿著五寮河推進設立了一條臨時的隘勇線,1907年出現了五寮和詩朗的名稱,插角設立駐在所,管理大豹社和三井招顧的漢人移工(第一梯次:1908~1918)。1921年總督府強制「集體移往」,大豹社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m ‧ Shetsu)被迫遷離家園,率領族人遷往角板山的詩朗、志繼(今桃園復興鄉三民、霞雲村境內)。這場戰事,史稱「大豹社事件」。(參見大豹社事件-維基百科)
戰後發展(1945年至今):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科員邱兆乾指出:「五寮地區有三大特色。」。
第一是客家二次移民。原來的住民泰雅族在大豹社事件後,被日本總督府強制移往桃園復興地區。現今居民是日治時期1922年(大正10年)以後,三井公司招募桃竹一帶客家人來五寮開墾,稱之前留下的土地公叫「焗腦伯公」。五寮地形都是坡地不適合大型三合院建築,建房子要把山地剷平,加上石駁座基地,也是當地建築特色。(資料來自:2024/07/31廖倫光演講主題《五寮古今》)
第二,客庄獨特性。三峽市區為泉州移民為主的閩南族群,桃園市復興為泰雅族居住區,位置在中的五寮地區形成方言孤島。三峽五寮里為新北市唯一客庄,客家人口佔62%,為新北市客家人人口比例最高的里。(資料來自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科員邱兆乾2024/08/07的主題演講《以建立客庄基地,帶動三峽山客產業計畫》)
第三是產業變遷。廖倫光演講中指出:「五寮地區每8年地貌變一遍」。日治時期的開採樟腦和發展紅茶產業「日東紅茶」,戰後50和60年代改種柑橘,民國70年代的柑橘產銷還可以,因為茶葉末落,農會推廣組長於是從觀音引進綠竹筍來五寮種植,竹筍發達起來後,一開始在五寮店仔,每天11點~13點之間「販仔」會來收購,那時候很熱鬧。後來竹筍產量越來越多,地主無償提供這塊地下層蓋了竹筍加工廠,上層是當公所的五寮活動中心。當時(民國70幾年)是五寮竹筍產業輝煌的歷史。因為土質氣候關係,五寮的筍子(梨仔筍)比觀音山的筍子(黃金筍)比較大隻,很多人都說三峽的比較好吃,真是青出於藍。最近幾年不斷得獎,今年(2024年)表現很好,得到大台北地區的「新北筍王」和「美筍王」。(資料出處:王美華介紹五寮竹筍加工廠的歷史)
日商「三井合名會社」跟總督府貸渡原大豹社居住地後進駐開發樟腦,1908年~1918年招第一梯次樟腦工人,期限到期後離開。1922年再召第二梯次桃園、新竹地區的客家人為契約工,來開發五寮地區,砍樟腦和種茶葉,今天的五寮地區的住戶都是大正十年(1921)以後進來的。1930年七月五寮駐在所竣工,就是戰後(1945年)的五寮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