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埔里之中埔,依據三峽埔地,介於隆恩埔及大埔故為其之中埔所在,其里內範圍為鳶山部分山上及山腳下之平坦埔地。
此里在清代嘉慶十七年(1812)至光緒二十年(1894)皆屬海山堡鳶山後庄及中埔庄。日本時期以後,明治二十八年(1895)屬台北縣三角湧出張所管轄,明治二十九年(1896)屬台北縣三角湧辦務署;明治三十四年(1901)改制為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鳶山庄及中埔庄,大正九年(1920)再度改制屬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中埔、鳶山大字,內有鳶山、中埔小字。民國三十五年(1946),中埔大字管轄範圍與部分鳶山大字範圍合併,改制為中埔里。
鳶山是台灣百岳之一,海拔三二一公尺,設有三角點,上有處視野遼闊的景點,名為鳶嘴石。 據《淡水廳誌》記載鶯哥山,在三角湧,與鳶山對峙,相傳吐霧成瘴,鄭成功軍隊砲斷其頸,斷痕宛然。 亦可見其百年前當時山頭環山多有飛鳶之生態。
山頂鳶嘴石是北部極富盛名的瞭望景觀台加上平原有著福爾摩斯高速公路環繞,形成微笑山線美景。 此處四季日夜景色優美長有出大景,長年吸引國內外攝影名家登臨,捕捉北台灣晨夕大景。 站立在鷹嘴石上一望無際之視野常引人沉靜忘憂。
鳶山勝蹟碑介於鳶嘴山和銅鐘間的山徑上,是黃厝先人黃景南所撰。 碑上記述鳶山山形酷似飛鳶,故名鳶山。 民國五十年三峽文風鼎盛,設有三峽詩社,成員多為地方仕紳,茲因愛鄉念土,故立此碑以茲紀念。
鳶山山腳下的中埔埔地上有一條蜿蜒的福德坑溪,因鄰近山林其生態極為豐富,河水清澈,常有婦人於河岸洗衣,漫步於此猶如回到四十年前三峽處處可見之農村水圳、溪河洗衣婦之景象,中埔裡美在畫家李梅樹畫筆下,身臨於此讓人猶如置身於世界名畫之中。
鳶山山嶺有座由區公所所發起,三峽機關與個人共同募捐的三峽銅鐘又名光復和平大鐘。 建造於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主要是為了紀念台灣光復四十周年。 由鎮公所發響並集結各界共識,決議於鳶山之山頂鑄造全台灣最大青銅巨鐘,以茲永銘民主自由之珍貴。 當年獲得全鎮鄉親各級學校等機關熱烈響應,踴躍樂捐。 共募得貳佰叁拾貳萬壹仟柒佰壹拾捌元整。 銅鐘重達6.3噸,鑄造耗資壹佰玖拾玖萬柒仟壹佰元整,其餘款項則用於建造鐘亭、紀念石碑及開闢山路等花費,其鳶山之產業道路多由半山腰黃厝奉獻私地,銅鐘山頭腹地則由易厝所捐獻。 鐘身刻有禮、義、廉、恥由時任三峽國小李山霞老師所篆書,鐘頂五螭龍頭則代表著五族共和象徵世界和平之意。 時年元月九日動工並於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竣工由縣長林豐正及鎮長張秀豐主持開鐘大典。 本鎮鄉親扶老攜幼人龍縈繞山徑約莫五千餘人,盛況空前。
位於中埔洗衣山圳溝旁有一條幽靜仙公古道,山腳有間福山巖山上則是獅頭巖皆是仙公廟。 過去是因山上山路遙遠,後才在山下另闢寺廟。 老廟是鄰近黃厝之獅頭巖仙公廟主要供奉呂洞賓,繼行不遠處其山壁有一呂仙腳印,故取名「仙跡岩」,是間新廟包老廟之廟中廟。 據黃厝先人黃清漢口述是為鳶山半山腰黃厝先祖,於清朝光緒年間(1890)黃 丙先生所捐地募建,下山有一條通往中埔溪百年幽靜古道。 老三峽人口述:過去山中仙公廟香火極為旺盛,常有來自四面八方信眾或行走、或坐轎朝山上山翻山越嶺來祭拜靈驗老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