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街之三峽歷史文物館(三峽庄役場),土地是於日本時期向三峽清水祖師廟及福安宮所商借,建物肇建於日本昭和3年(1928),完工於隔年,普建盛時期曾為全台灣最華麗之辦公廳之稱號。後數度轉換使用單位,如:「三峽鎮公所1929-1945」、「民間團體聯合辦公廳1945-1986」、「機關聯合員工消費合作社1987-1992」,至1995年更名為「歷史文物館」,庄役所見證三峽地方治理的歷史變遷,具地方歷史與行政變革的意義,於2018年4月被列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走讀集合點於三峽區公所,於此娓娓道來三峽百多年來地方行政開發建設史。三峽區公所位於中山路上,建築起造原址是為日本時期大正十五年(1926)三峽公會堂是由地方有志仕紳所募捐,鳩工起造完工,作為三峽地方集會之會堂,光復後改稱為三峽中山堂,茲因新公所重建拆除於民國74年(1985)。新公所建築於張鎮長秀豐任內委任王慶澤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七十四年五月十日動工,耗資四千五百二十萬,設計風格主體建築走西洋建築形式,四層樓層設計為公務、會議之場域,樓層後外梯具逃生之便利,建築整體展現宏偉氣勢。
出了學校的小巷即是三峽熱鬧的市集,此地日日皆是人山人海之鬧市街景,市場內更有著三峽老戲院大容戲院,戲院外我們一起吟唱電影魯冰花歌曲,想像老戲院的當年景象。戲院旁有著三峽金牛角創始老店,想當年僅此一家,是四、五十年前即是三峽孩童的地方小吃。老市場內好吃的肉羹麵、冰淇淋、車輪餅、臭豆腐、外省豆漿店等雖已是往事,然而當年的地方小吃多年後,閉上眼睛滋味依舊令人難忘。
區公所後的仁愛街有一間三峽老醫院-救生醫院,有著精采的馬偕博士和老醫生深厚情誼之情。及馬偕博士於三峽創立台灣第十三所教會的老故事(教堂正於113年完全興建中)。醫院老建物亦有日本時期總督府行政長官後藤新平曾居住過的官邸建材,在官邸改建前期之廢棄老建材,重新裝飾於醫院內,具有時代建築歷史表徵。話說救生醫院一門四代人出醫生之佳話與地方慈愛之愛鄉救民情懷著實精彩。
三鶯社區大學
三鶯社區大學:在地扎根的學習搖籃,邁向公民社會的起點
三鶯社區大學位於新北市三峽與鶯歌交界地帶,坐落於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三鶯社區大學位於新北市三峽與鶯歌交界地帶,坐落於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交會的場域。自創校以來,三鶯社大始終秉持「推動終身學習、深耕地方文化、落實環境永續、厚植公民社會」的核心理念,致力於成為一個不只是學校的學校,更是一處公共化的學習場域。透過終身學習、公共議題的討論與實踐,學員從「利我」的出發點,逐步轉化為「利他」的公民意識,讓社大成為培育地方人才與現代公民的搖籃。
一、辦學理念
(一)終身學習:倡導持續學習的文化,鼓勵學員在生命各階段積極探索與發展自我。
(二)地方文化:重視保存與傳承地方文化,推動學員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參與。
(三)環境永續:致力於環保與永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四)公民社會:培養具社區意識並樂於公共參與的現代公民,促進社會的多元與包容。
二、辦學願景
本校以「創建樂學及公共參與的平台」為願景,致力於促進個人與社區的共同成長。
三、辦學目標
為實現上述理念與願景,本校設定了以下具體目標:
(一)多元學習的創造:提供多元化課程,培養學員的現代公民素養,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
(二)地方文化的發展:透過專題課程與活動,深入探索並傳承地方文化,建構地方知識體系。
(三)環境永續的推動:結合環境教育與實踐行動,促進環境的保護與社區的永續發展。
(四)公共關懷的深化:透過社團參與,培養具有行動實踐的社團與社群。
四、辦學特色
本校的辦學特色可以具體化為:
(一)公平學習的基本人權:確保所有學員,尤其是偏鄉及弱勢群體,享有平等學習的機會。
(二)地方文化的學習與實踐:透過對地方文化的學習與實踐,讓學員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和體驗在地文化,從而建構從地方生活學到地方學的方法論。
(三)環境永續的行動:關注地方環境議題,辦理相關課程與活動,提升環保意識與行動能力。
(四)社會責任的培養:以社區為導向,鼓勵學員參與社會服務,培養其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
三鶯社大也積極與在地社群、學校、組織、政府單位協力合作,從田野課程到文化導覽,從農村體驗到公民論壇,致力於打開公共參與的學習空間。我們深信,唯有透過持續學習與實踐,才能在面對文化經濟轉型、社會環境改變與極端氣候衝擊時,建立社區本位的知識體系,發展地方創生的可能性。
三鶯社大誠摯邀請所有對學習有熱情、對地方有情感、對社會有責任的朋友,一同加入三鶯社大的行列,在這片土地上,學習、行動、創造,為未來的台灣鋪陳出一條更加溫暖、永續與共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