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礁溪里位於三峽清水祖師廟前三峽河對岸一帶,昔日位處於三峽河道與沙洲交會貫穿之所在地,後因水路改道形成乾涸遍佈石礁之地謂之「礁溪」,以流域之位置區分上游為頂礁溪、下游為下礁溪。
礁溪里原民時期多以平埔族多社族人於此是為公共補鹿之場域,漢人於乾隆中葉開始墾拓多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為主。其清代嘉慶十七年(1812),至光緒二十年(1894)屬海山堡礁溪莊,日本時期,明治二十八年(1895)屬台北縣三角湧出張所管轄,明治二十九年(1896)屬台北縣三角湧辦務署;明治三十四年(1901)改制為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庄,土名礁溪。至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官制再度改制屬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礁溪大字,內有礁溪小字。
民國三十五年(1946),礁溪大字轄下範圍改制為礁溪。至民國79年礁溪里為三峽鎮人口最多之里,聚落發展為彼時三峽鎮工商與住宅繁榮區域,遂於79年4月1日,將礁溪里作行政區劃而編出,並按光明路與中正路1段交叉一分為四里(礁溪、安溪、介壽、中正)。
礁溪里鄰近三峽溪畔,河上座落著一條知名的三峽地標老橋「三峽拱橋」。拱橋起造於昭和七年(1932.10.07),翌年(1933.6.28)竣工,建設費用49.000錢,全長共93.3公尺。設計師是為日本杉村莊一,設計理念是以三個彩虹相連故稱其為「虹橋」。裝飾造型是以日本昭和年間風行之「Art-Deco」新藝術風格,可見其燈柱與橋頭堡形式。當年完工是三峽最長的公路橋,「虹橋」之通行也代表著三峽交通動脈由水路轉為陸路之分水嶺時代。
自清領以來三峽流域即是大嵙崁溪航運時期的重要港口,直至建築桃園大圳以致大嵙崁溪之水量枯竭,亦改變著下游聚落人們的生活,由倚賴的河港人生轉為陸地公路之習慣。2007年5月4日,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亦是全三峽區第一個列入古蹟的地方資產。
三鶯社區大學與礁溪社區居民及三峽廣行宮為維護河川之清潔,選在拱橋落成九十周年紀念日,共同舉辦三峽河淨溪環保活動,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另一座由礁溪通行至對岸三峽清水祖師廟的長福橋因橋樑老舊、防洪標準等問題評估後,在113年初拆除舊橋,113年11月15搭接便橋方便民眾來往,預計在2026興建完成全新人行景觀橋。景觀橋完工後,長福橋可達100年防洪標準,時尚的景觀橋樑設計與休憩空間,將為三峽老區觀光帶來新生機。
礁溪里有著全台灣第一間農會-新北市三峽區農會的本會,位於長泰街,建築完工於民國81年。農會本會設有信用部、推廣股、供銷部,保險部還有幼兒園。三峽熱鬧的黃昏市場亦在此里,攤商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每到黃昏時分,來自四面八方採買食材的人總擠得路口水洩不通。
礁溪里在民國七十年代以前,依舊市農村水田竹欉小屋人家之社會化後,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密集的人口帶來小吃商店,目前此里的美食與周末夜市,是人們尋覓美食的好去處。河岸埔地,因應人口結構與都市社會化後,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密集的人口帶來小吃商店,目前此里的美食與周末夜市,是人們尋覓美食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