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樹 2024 / 11 / 29
龍埔里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北側,地名來自隆恩埔,相傳在清代開發初期,官府以公帑購地招墾,收租作為士兵糧餉,為感念皇恩,故取名隆恩埔。
里內麥仔園、劉厝埔和隆恩埔,自清嘉慶十七年(1812)開墾以來,都隸屬於海山堡,至今已是存在百年以上的聚落。日治明治年間,地方行政屬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大正年間地方官制改制,龍埔里屬於台北州海山郡麥仔園、劉厝埔、隆恩埔大字,內有麥仔園、劉厝埔、隆恩埔小字。
民國三十五年(1946),麥仔園、劉厝埔、隆恩埔大字範圍合併改制為龍埔里;民國九十九年(2010),因為臺北大學特定區建設大抵完成,為因應大量移入的人口,將龍埔里一分為三,另設龍學里及龍恩里。
龍埔的龍埔里位於三峽河畔,地勢平坦,世代皆以種植水稻為主。
然而近年來,受到產業結構變遷,加上鄰近臺北大學特定區,除麥仔園及劉厝埔一帶仍可見農田景觀之外,大部分皆已開發成住宅區,所以,在農村景觀的劉厝埔,抬頭便可見到櫛次鱗比高樓的景象,是各地少見的。
龍埔里幅員廣大,人口達一萬餘人,是三峽區人口第三多的里。
里內有三座土地公廟:福安宮、大旗尾福隆宮及劉厝埔福豐宮。
福安宮位於三樹路98巷內,鄰近廣行宮,據當地耆老指出,福安宮是龍埔最古老的土地公廟,創建至今已逾百年,至今仍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大旗尾福隆宮位於民生街一巷內,該地因鄰近三峽河,自古以來被稱為溪洲仔,又被稱為陳厝,是陳氏聚居的聚落。
而原先位於三角湧大橋橋頭附近的的福豐宮,因為三鶯線捷運工程,幾年前遷移至劉厝埔現地,廟前對聯的橫批「多幅樹德劉厝埔」,代表著福豐宮就是劉厝埔居民的土地公。
三峽廣行宮位於三鶯線捷運龍埔站附近,主祀關聖帝君,是龍埔里最大的寺廟。相傳陳氏祖先渡海時,隨身護駕一尊九尺八寸的關聖帝君神尊,來台之初,由麥仔園陳氏四塊厝輪流供奉。後庄民遇有奇異怪病或無法醫治的病情,皆恭請神尊至家宅醫治,所到之處,祈病者癒。黑檀木刻製的帝君神尊即為藥引,所以神尊底座因治病被挖為天洞。民國73年(1984),地方有感於關聖帝君的靈驗,救災救難,因而成立管理委員會,四十年來,在地主捐獻土地及各地善信和地方人士努力之下,始有今日之規模。近年來,廣行宮配合年節燈會,展出由數千顆由小朋友手繪燈籠構成的廣行宮天燈,及燈籠祈福步道,增添許多過年喜氣洋洋的氛圍。
三峽姑娘廟位於三樹路98巷巷口,清朝道光年間,黃氏先祖小女兒尾娘,因天冷燒火取暖,不慎失火而喪命,依中國古禮,未出嫁的女子死後不能入本家祠堂,孤靈十分可憐,因為尾娘生前熱心助人,死後托夢鄉親,要鄉親替她蓋廟,她會庇佑鄉里,特別是未出嫁的往生女子,於是黃氏族人位尾娘立一小時廟,及為姑娘廟。目前廟禮供奉著超過一百位的未出嫁也未生小孩的往生女子的靈位,至今仍香火不斷。
二十多年來,龍埔里經歷了臺北大學特定區等六次的土地徵收,居民陸陸續續遷離世代居住的家園。然而,也許危機就是轉機,希望未來的龍埔,除了能夠保有原先的純樸,還能搭配嶄新的現代化,重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