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里是全三峽最小的里,自日本時期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地方制度改正後,將三溪河流淌行經兩山狹長之坑谷水道以「三峽」是為新地名,自此三角湧街庄改名「三峽」。三峽里即是指三峽老街街屋之範圍。
三峽古稱「三角湧」,「三」意思是指過去此區有三條水流豐沛的三條河如:大漢溪、三峽溪、橫溪溪河所匯流交會之閩南語音「相合」音譯為「三角」之所在,「湧」是形容其水流交匯急湧滿溢之姿。
三峽區域先民自清領以來大多數移民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百多年來行政區域自清領到日本時期時期由淡水縣(1894)所管轄之三角湧庄、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1901)為三角湧街、台北州海山郡(1920)大、小字改為三峽、台灣光復後台北縣三峽鎮(1946)劃分里為三峽里沿用至今。
三峽里是全三峽最小的里,自日本時期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地方制度改正後,將三溪河流淌行經兩山狹長之坑谷水道以「三峽」是為新地名,自此三角湧街庄改名「三峽」。三峽里即是指三峽老街街屋之範圍。
三峽古稱「三角湧」,「三」意思是指過去此區有三條水流豐沛的三條河如:大漢溪、三峽溪、橫溪溪河所匯流交會之閩南語音「相合」音譯為「三角」之所在,「湧」是形容其水流交匯急湧滿溢之姿。
三峽區域先民自清領以來大多數移民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百多年來行政區域自清領到日本時期時期由淡水縣(1894)所管轄之三角湧庄、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1901)為三角湧街、台北州海山郡(1920)大、小字改為三峽、台灣光復後台北縣三峽鎮(1946)劃分里為三峽里沿用至今。
漫步於老街街屋上通行於一圈圈紅拱磚廊騎樓上,穿躍的是一場人與時代所交織的浪漫情懷,百多年來那曾經發生在老街的故事,代代塵封著往事盡在那磚牆香間裡。街屋立面牌匾清楚的標示著著家家所從事之日本時期的行業諸如:染布坊、吳服店、中藥行、蔘藥行、興隆宮、廣遠壇等。由此可見百多年前三峽老街昔日最大的物產行業染布與山林產業之茶、樟腦、煤礦業造就三峽老街三老陳等諸多富商於該時代產業之興盛。乃至於爾後的醫院、紙糊店、理髮殿、理髮店、壽材店。現今老街樣貌是於2006年老街在台北縣政府主導之下撥款3億由委由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執行之整舊如舊計畫。老街整修後於2007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的全球建築金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 2007),「三峽老街改造」獲得公共部門暨特殊建築類全球傑出建築金獎亞軍,成績斐然。老街整修後近年發展成觀光街區,如茶葉、古玩藝品、庶民美術館、皮雕、陶藝、書畫筆墨等,從百多年老街商店之變化可見其時代人們常民生活與商業之時代樣貌之地方經濟產業演變。
老街美在建築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日夜遊各有其走讀風情。此次老街建築之徐裕健建築師主導台灣幾個重要老街之修復,徐建築師擅長在修復之中活化其地方歷史與人文底蘊交織相融之建築展現。諸如將三峽百年歷史藉由鑄鐵水溝蓋圖文呈現,引人低頭漫步地方歷史演變,希冀旅人用腳踩踏土地用心感受三峽深厚的地方風情,此次修復亦獲得西班牙巴塞隆納世界建築金獎之榮譽,著實老街修復之典範。
老街的故事儼然是三峽的一頁開發史,常聞道:來三峽如若沒來過三峽老街猶如未曾來過三峽。走進三峽老街之街屋,每一家皆有其精彩的時代故事。信手拈來,您可知全台灣第一位民選女鎮長即是出生在三峽老街之林雪美老師。總之三峽里之老街建築之下篇篇章章皆代表著三峽豐厚的人文故事,敬邀您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