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的三峽第一庄人文巡跡「龍恩里」從台北大學正門出發,既可以讓人能享受自然美景,又能深入歷史的懷抱。
相信大家對台北大學的環境都不陌生,為大家介紹台北大學的前世與今生,首先是台北大學的沿革。
台北大學於1949年創校,當時校名為台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借用成功中學及台北工專校舍上課,創校初期,以培養台灣實施地方自治所需之各級地方幹部為主。1955年改制台灣省立法商學院,10月設立台灣第一所大專院校開設夜間部。1961年整併成立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十年後,更名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2000年獨立設校,並改名為國立台北大學。
校門口兩邊栽種的是龍柏,這個品種在1901年由田代安定氏從日本引進栽種,常被用作園林綠化,龍柏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它的適應性很強,是一種長壽樹種,常年翠綠,象徵堅韌長壽的植物。進入校門後第一排植物天堂鳥,來自南非的熱帶植物,因為是熱帶植物,所以喜歡熱,怕冷,它的花朵形狀像鳥類展翅飛翔。天堂鳥的花期很長,通常可以從春季開到秋季,它是台北大學的校花。
沿著法政路前行,兩側的樹木如同綠色的隧道,貝殼杉是一種常綠大樹,高可達50公尺或更高,它的木材質地堅硬,可用來製作建材、傢俱或是工藝品,市售的南洋檜木就是貝殼杉。另一邊是台灣欒樹,為台灣特有種,開花時呈現黃色、結果時是紅褐色、果實是褐色乾枯後掉落,乾枯時會吸引大量的紅姬緣椿象來覓食。
紅姬緣椿象主要吸食台灣欒樹、龍眼、椰子等樹木的樹液及果子,2-3月為高峰期,5月後會漸漸消失。紅姬緣椿象如米粒般大小,是台灣本土昆蟲,有紅姬緣椿象的地方,比較不會有荔枝椿象。
兩種差別在於紅姬緣椿象對人無害,與台灣欒樹互利共生,而荔枝椿象是外來種,體型較大,形狀偏四方形,它會危害台灣欒樹、荔枝、龍眼等,受干擾時會噴出臭液攻擊,皮膚接觸到臭液可能會被灼傷。
走在艷陽綠蔭下似乎給了大家一絲絲清涼感,沿途交談或嘻鬧聲中,來到學校的中心「心湖」。心湖面積約2公頃,由聖嚴法師命名,意為位於校園的中心,「湖形似心、見湖思心」,其水源引自古水圳「劉厝埔圳」具滯洪池的功能。這裡關於前世,時間回到129年前,1895年日軍6月順利進入台北城,三峽居民假裝對日軍友好,以卸其防備,7/11黃昏一支日軍運糧隊由台北出發,溯流而上,要到龍潭。於12號下午抵達三峽休息整備,7/13凌晨五點,日軍運糧隊出發,前進約四里,就遭到蘇力帶領的義軍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據資料顯示,當時僅有4名日軍在一位羅姓居民的幫助下,扮成乞丐逃出求援。這一戰可說是北台灣第一場激烈的戰役,也是日軍入主台北城後單次死傷最為慘重,這就是龍恩埔之役,而1895年龍恩埔戰役位置約是現在範圍內。
隨著我們的腳步走在「鳶飛大道」上,一旁的黃花風鈴木是巴西國花,近年來台灣中南部許多路段栽植為行道樹,如嘉義市世賢路、自由路及台中后里三豐路都有種植,二月底起陸續開花,三月是盛開期。
走出校園抵達「國學街」。這裡是商店林立,為社區居民與北大學生們覓食之處。
離開校園後,進入龍恩里居民生活空間,在學成路上,里長與里民志工在小小的安全島上,建立了一個小巧三角環保公園,栽植多種植物,如玫瑰、梔子花、日日春、藍雪花、大花紫薇、孤挺花及七里香等。除了美化環境,也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最後來到鮮農直賣所,為三峽農會在北大社區之自營門市,三峽農會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的農會,成立於1900年,最初為「台北三角湧組合」,時至現在,每日供應新鮮農產品,並對其生產來源把關,並不時舉辦食農教育、試吃活動等,建立友善購買的氛圍。
結語:隆恩庄地名起源於清代,由官府出資購地,後招佃開墾,徵收地租,以為兵餉之用。徵收之租息稱「隆恩租」;繳隆恩租之田謂之「隆恩田」。昔日區內有一大漢溪支流隆恩河流貫其中,河岸設有港埠,如清水港、濁水港等。
日治時期:1895年發生隆恩埔戰役,敲響三峽抗日序幕。
現代:隆恩河、抗日戰場現已多為台北大學校地,而龍恩里除校舍外,還包含新興重劃區。
古往今來在校園與一棟棟高樓中尋訪龍恩里的曾經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