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東里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北側,因位於橫溪東側而得名。清乾隆年間,泉州安溪人林理完渡海到溪南地區開墾,因為當時四周山地有原住民盤據,時常出擾,後來同屬安溪的劉、蘇、陳三姓陸續移入,合力抵抗,共同開墾。
橫溪地區自開墾以來,都隸屬於海山堡橫溪庄。日治明治年間,依序歸台北縣三角湧出張所、三角湧辨務署及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管轄。大正年間地方官制改制,溪東里屬於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庄橫溪大字,內有坪林、頂寮、溪北小字。民國三十五年(1946),橫溪大字轄下坪林、頂寮、溪北及挖子地區改制為溪北里,民國41年(1952),將坪林、頂寮劃出,另設溪東里至今。
沿著縣道110往新店方向,百年小學成福國小首先出現。成福國小地理位置優越,處在河運(渡船)與陸運(輕便車)的交通樞紐。其前身成福公學校,創校於民國六年(1917),是三峽區成立的第二個國小。近年來,成福國小致力於推動生態教育,除了將原先的停車場開挖,建了生態池─成福水草塘,並在課程中融入生態教育,利用自建的青蛙窯,提供學生們窯烤披薩;並開發手抄紙、炭筆製作等課程,另外生態攝影的課程,首創讓學生手持單眼相機,拍植物、拍昆蟲、拍廟會,儼然成為小小攝影家。
沿著學校旁小路蜿蜒上柴埔山,處處可見豐富生態。山上除了有黃欉先生(行天宮創辦人)墓園之外,更是柴埔山遺址所在。民國44年(1955)盛清沂與林興仁二位先生在調查三峽鎮小暗坑翁姓族譜時,意外發現此遺址。採集到的遺物以石器為主,包含石錛、石錘、砥石、石片器等,由於石器並未能顯露文化特徵,但是此相同的大型石器多見於「植物園文化」,因此一般推測此遺址很可能具有植物園文化的要素。
成福國小後山一棟清幽佛寺,是為西蓮淨苑。淨苑開山智諭老和尚,於民國61年(1972)向恩師道安長老請假,創立道場,名為「梵淨山西蓮淨苑」,在此念佛靜修。草創之初,僅一棟平房,其後加建草寮以作講經、用齋、養息之用。
多年來西蓮淨苑一直以「護法安僧,弘化利生」為宗旨,並在民國111年(2022),淨苑創建五十年之際,發起籌建「西蓮博雅教育館」,推行『博學:終身學習』與『雅健:身心健康』之維持基本智能、體能的生活型態,並結合社區發展,提升各種社群的服務智能與體能,形塑『公民博雅文化』,增進大眾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
再往前行,一座莊嚴的寺廟矗立眼前,這是佛光山在北區道場總本山─金光明寺。金光明寺的建築設計風格屬中國宮殿式,融合傳統與現代,超過五千坪的面積,規劃有大雄寶殿、大會堂、會議室、禪堂、抄經堂、圖書館、電腦教室、兒童遊戲室、茶禪教室、一筆字畫展覽及滴水坊。大雄寶殿供奉著由緬甸迎請來台的玉佛,高28呎重50噸,是東南亞最大玉佛。四周近萬尊大小佛像,殿宇巍峨,氣氛莊嚴。秉承佛光山開山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金光明寺結合各界力量,積極推廣各項弘法利生的事業與活動,齊心同為淨化人心,服務社會而努力。
溪東里開發雖早,但是相較於市區,還是些許不方便,卻也因此保有鄉村才有的純樸與寧靜,值得深度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