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寮派出所
撰稿人:張銓津(三鶯社大講師)
清領時期:
清初(1684年~1860年)五寮地區仍是泰雅族的獵場,但是漢人已近逼三峽外圍平原地區(到13添為止)。乾隆時期在入口處的13添地區設隘,調大台北地區的熟番(龜崙社、坑仔社、南崁社等)來防守生番(泰雅族)。 漢人開始進入三峽靠近大漢溪比較平坦地區開發。當時,藍染(藍錠)是三峽最重要產業。
植物藍碇染。
在清末(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洋人來台設洋行帶動台灣的出口,茶 、糖、樟腦和煤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漢人開始深入北部山區砍伐樟腦資源,但也發生衝突。
1887年,清朝劉銘傳的經營「開山撫番」事業,派兵攻打大豹社(群),清軍攻陷褒董社(大豹溪與五寮溪匯合處)之後,對大豹社(群)的領域進行軍事與 經濟的發展。
早期漢人(大多為客家人)入墾五寮地區從事焗腦工作,由於焗腦場所多位於原住民的獵場領域,為防止原住民突如其來的出行動,因此在清末劉銘傳時期設有隘寮,今日五寮派出所的場址,即為防番的隘寮用地。在五寮店仔街亦有專門顧番仔之職業,漢人採茶時會聘僱顧番仔之職人帶武器上山防原民侵擾出草。(曾源吉等報導,時年72歲)。
日治時期:日治初期(1895年~1906年)總督府忙於鎮壓平地的漢人抗日活動,深山地區一帶以理蕃警察駐守隘勇線,隔離和防守泰雅族。後來,為了進一步開發此地樟腦和林野資源,1900年開始日本軍警以隘勇線推進。1906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進一步發動戰爭,由深坑和桃園兩廳組成的1450名兵力的聯合隊,分兩路進擊大豹社群和客家人抗日義軍。1921年總督府強制集體移往,大豹社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m Shetsu)被迫遷離家園,率領族人遷往角板山的詩朗、志繼(今桃園復興鄉三民、霞雲村境内)。這場戰事,史稱「大豹社事件」。
日商「三井合名會社」進駐後,1922年招桃竹苗一代客家人為契約工,來開發五寮地區,砍樟腦和種茶葉。1930年七月五寮駐在所竣工,就是後來的五寮派出所。
五寮地區不同時期的官方機構比較:
一、1887~1895清末劉銘傳時期的「開山撫番」稱「隘寮」清朝隘丁(民兵)或隘勇,職掌客家腦丁會顧番仔(隘丁)
防止番人出草。
二、日治時期稱「駐在所」日治時期日本職掌左側通行。
三、1931~1945『理蕃計劃』警察(被稱為 「大人」)職掌思想取締、犯人逮捕(犯罪即決)、惡疫預防、蕃人授產(PPT)
及救助救護(領導組織救災)等。
四、1945~迄今中華民國時期稱「派出所」中華民國警察,職掌犯罪防治、婦幼安全、交通安全及保防宣導等。將日治時
期的日本警察與今日中華民國的警察做比較,發現日治時期日本警察的執掌更多元而且權力也更大。
參考資料
1. 《重返大豹—大豹故事館》展覽簡介。
2. 廖倫光《五寮客家的山林拓墾故事》初版--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出版(2012.08 P. 50)。
3. 大豹社事件-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