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正里是民國79年(1990年)時由三峽鎮人口最多的礁溪里分出,礁溪里以舊日礁溪庄地區得名。
名稱由來是此地山腳有河,淺瀨多石,時常乾涸,故名( 礁 - 閩南河洛人之音ㄉㄚ,譯為乾枯 )。
清領時期(1755年至1895年):
漢人在三峽的最早發展在乾隆時期,董日旭於乾隆20年(1755年)入墾三角湧(今三峽里)。到了乾隆中期,李元明、李國開、曾瑞峰、孫金桃、林志遠、黃春兄弟等相繼入墾三峽地區。因靠近水源,清領早期住民多以農耕水稻為主,燒炭抽藤為副,三峽河左岸的三峽街區的雛形已逐漸形成。
清領早期三峽河右岸的礁溪地區應該仍是河流流域區域,不適合人民居住,並未見形成聚落街庄。光緒初年,淡水河尚能通行大型帆船,最遠可以上溯至大嵙崁的三坑仔,當時的三角湧街區有小型碼頭及渡口。清領後期(1880年代以後),因為來臺官員沈葆禎和劉銘傳推動的開山撫番事業,大量開伐山林,破壞水土保護,加上颱風洪水等災害,河川上游土壤流失,後來中下游的河道開始淤淺,三角湧街區漸漸喪失航行之利。甚至河床裸露,大石磷磷(故名礁溪, 礁 - 閩南河洛人之音ㄉㄚ,譯為乾枯),昔日渡口風光已不再。(參考網路《三峽鎮志》頁129)
到了光緒13年(1887年)劉銘傳來臺建設後,臺灣建省,實施編制保甲、清帳改賦、開山撫番。據光緒14年(1888年)清帳田賦後所編造的《土地清丈簡明總括圖冊》,此地區終於在海山堡下「最早」出現了人口聚落「礁溪莊」的名稱。(參考網路《三峽鎮志》頁122)
日治時期(1895年至1945年):
在臺灣堡圖上,三峽河左岸(三峽老街)為住宅區,右岸則是水稻種植區。
戰後發展(1945年至今):
礁溪地區在之前農田縱橫,戰後在原有三峽河左岸的傳統街區發展已達飽和,開始往三峽河右岸的礁溪地區發展,經市地重劃後,為鎮內發展最速地區,沿臺三線(中正路)兩側房屋、工廠林立。兩岸中間有許多橋梁通過:三峽大橋、三峽拱橋、長福橋、八安大橋等,兩岸交通極為方便,成為三峽鎮區發展的重要「新腹地」。礁溪地區人口迅速增加,礁溪里已發展成為當時三峽鎮工商與住宅林立的繁榮區域,遂於民國79年4月1日,將礁溪里作行政區劃而編出,並按光明路與中正路1段交叉一分為四里(礁溪、安溪、介壽、中正)。因取其該里左側臺3線之路名(中正路1段)而定名,中正里現共編為34鄰。(參考網路《三峽鎮志》頁132)
三峽區衛生所位在中正里的光明路71號3樓,三峽區戶政事務所位在中正里的光明路71號5樓,三峽區近幾年來由於台北大學之設立和進駐,人口快速成長,辦公廳舍不敷使用,民國93年3月4日遷入現今位置。名聞遐邇的祖師廟、老街、藍染工藝、李梅樹紀念館等三峽特色景點與工藝,距離本所僅約20分鐘步行路程。新的衛生所有更完善設施、醫療設備及人性化服務,來為三峽區區民服務。戶政事務所除了提供嶄新的服務,還準備明亮寬敞的廳舍讓來所的民眾輕鬆洽公,而舒適的親子互動區,展現對親子環境的重視,希望能讓民眾「賓至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