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寮店仔街
撰稿人:鄭瑞勳(三鶯社大志工)
早期漢人進入五寮店仔拓墾的情形係由三峽、大溪、及從水流東(三民)三個方向進入。五寮街上也曾經繁華熱鬧過,最繁華時期有四家雜貨店及茶菁市集,因三井公司的退出而沒落,後來轉型成中午的竹筍交易市集,筍農採收下來的竹筍都會送來店阿街集中等待販仔收購雜貨店除了賣柴米油鹽醬醋、飲 料、罐頭外,還兼賣青菜。由於開拓者攜家帶眷的共同開墾,無形中就形成了 一個聚落。五寮最早期的作物是伐木製樟,後來變成種植茶葉、柑橘。茶葉、柑橘在市場上曾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後來因國有林造林原則下而改種竹筍,以桂竹筍和綠竹筍為大宗。五寮當時交通是非常不便,所生產的東西都要用人工挑去大溪販賣,順便將所需的東西換或買回來。因此造就了多家雜貨店的興起。隨著時間的流逝,幼兒長大到青年,因務農是一件看天吃飯,既辛苦又收入微薄的工作,於是導致年輕人口漸漸外移。
在五寮店仔街口的五寮國小,設立於民國十六年五月一日,也是一間近百年的學校,在校園中有許多傳統農具,讓學生了解農業的文化,校園內處處皆是竹藝巧思,藉由在地自然資源,發展出活潑的學校特色,以「竹鄉蝶影客家情」成為五寮國小的魅力所在。而現存兩家雜貨店都經營超過一甲子,還有兩家麵店及外地人進駐的教堂咖啡。教堂咖啡是一劑強心劑,是一站來五寮走訪人士及重機組的中繼站,來訪五寮時可以和老闆聊聊,獲得心靈的感動並補充一下體力的所需。五寮的竹筍也在筍農不斷改良的努力下,使得三峽的竹筍獲得梨子筍的美譽及今年的竹筍比賽囊括多項的冠軍。歡迎大家來五寮走走、爬爬五寮尖欣賞五寮的美。
參考資料
1.五寮國小官網
2.五寮客家的山林拓墾故事
3.農會李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