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4 三访大峡谷之印象 (田吉民)

无限风光大峡谷

------ 三访大峡谷之印象 (田吉民)

文学大师钱钟书生前曾对那些 "凡事都要刨根问底"的读者谆谆告诫: 既然你已经吃了鸡蛋, 那么就没有必要知道这是哪一只鸡下的蛋…..

由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加之首次到访大峡谷因不知 "天高地厚"留下诸多遗憾以及"数学教书匠"的职业病之使然, 笔者在随后的踏青远游前与归来后都要查询与核实相关旅游资料, 以求 "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本人曾于上一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先后两次驾车游览那名扬天下的大峡谷, 均有同感: 不虚此行!       

2014年的六月上旬, 笔者与家人在时隔20多年以后即便是第三次到访大峡谷, 依然于行前做足 "功课", 温故而知新: 母鸡下蛋含哲理 – 来龙去脉添游趣!

大凡到访过大峡谷的游客皆知, 正是那条奔腾不息其巨大落差达到1524公尺的科罗拉多河, 历经上千万年的冲刷以及岩石的自然风化, 愣是将大峡谷切割为南北两端. (North and South Rims) 以往两次, 我们都是驾车途径犹他州的盐湖城再驶抵大峡谷的北端; 这一次却是从拉斯维加斯驾驶租车, 从南端进入峡谷园区, 立马感受 "发达与欠发达地域"之区别.

鉴于北端的海拔高出南端有1200英尺之多, 冬天的雪量大, 积雪多, 园区唯有在夏日开放; 其旅游服务设施相对简陋. 我们曾经下榻的木屋旅店,一间房两张床, 每晚的收费不足$100.  值得一提的是, 那里的大峡谷自然景观相对原始粗旷, 未经人为开发. 可谓原汁原味,自然而然, 尤其珍贵. 白天在园区徒步游览, 不时有小松鼠/小鸟等小动物伴随游客觅食逗趣, 让我等一行在北美新大陆尽情享受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温馨与惬意 ; 返璞归真, 流连忘返!

在本次旅行前, 笔者特意找出自己所珍藏的介绍大峡谷景观的DVD光盘, 再次观赏; 对于谷底那一条 "羁傲不驯" – 充满着激流险滩/早在474年前 (公元1540年) 就被西班牙的探险家迪亚斯(Diaz)发现的的科罗拉多河, 一直存有心结.

君不知, 前两次到访大峡谷, 我们都是籍以5月中旬学校放暑假之时, 驾车续写北美西游记. 当我们首次驶抵峡谷北端, 下车伊始却是即刻感受 "春寒料峭", 纷纷将所带衣服统统穿上御寒. 不知 "天高地厚", 仅对大峡谷的变迁略知一二的本人, 建议大家首先沿着崖边窥探那深藏卧底且被上下游两座大水坝最终制服的科罗拉多河.  

岂料, 尽管我们一行业已花费近三个小时, 顺着崖边的羊肠小道小心翼翼地一路往下行走, 却是无法看见谷底. 其间, 我们还得时刻提防着"叮铃叮铃骡帮来":与那些骑着骡子探访谷底的旅行团擦肩而过. 读者若是身临其境, 便会感到不寒而栗: 通常只能容纳一人行走的小道一侧, 居然是悬崖峭壁 – 万丈深渊! 每当与骡帮迎面交汇, 或见身后有骡, 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面壁思过", 让高大的骡子拥有优先行路权.

常言道: "是骡子是马, 溜出来瞧!"  然而, 马失前蹄, 人仰马翻. 再看那常年穿行在大峡谷羊肠小道上的骡子, 时不时地一只前蹄踩空; 当闻一阵"稀里哗啦"的声响, 沙土碎石纷纷滚落山崖, 扬起一阵尘烟; 而落石声响则是在山谷中持续回荡!

就在坐骑上的游客与我等惊恐万分之时, 当见这些骡子业已实现自我调节, 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 继而伴随着套在骡脖子上那一串串色彩斑斓的响铃晃动发出的"叮铃叮铃"声响, 悠然自得, 非常淡定, 继续前行......

面对此情此景, 笔者似有所悟: 如果说, 戏剧票友"骑驴看唱本, 边走边瞧"; 那么, 胆小驴友骑骡观峡谷, 则是"魂断难瞧" . 此即: 山间铃响骡帮来, 大胆游客心花开!

       俗话说: "下山容易, 上山难." 首次激情燃烧的探谷行动 – 以失败告终, 我等非但没有瞧见那条在上游被Glen大坝和下游的胡佛大坝所驯服的激流长河, 而且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个个大汗淋漓, 愣是用了近半天的时间才筋疲力尽地回到那位于谷顶的小木屋住处. 至今, 我们仍然谈 "骡"色变: 步步惊心, 得不偿失!

倘若论及现代战争, 那么, "兵马尚未到, 敌情报先知"则是取胜之道. 我们在决定第二次到访大峡谷时, 首先吸取 "不知天高地厚"的教训, 寄希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继而罗列出大峡谷与科罗拉多河的亲缘关系以及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由来.

每年有着近400万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到访的大峡谷国家公园,  最初是于1908年由第26任美国总统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亲自提议规划, 他本人还多次到访打猎观光. 1911年在此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 1919年初, 经国会立法通过, 正式将大峡谷最深处达1500公尺其景观最为壮丽的一段长度约有170公里的区域建立起国家公园, 并在60年以后 (1979年)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呈V字形状的整个大峡谷区域位于高原地带, 系东西走向. 总长度为349公里; 其宽度从最窄的6公里到最宽的25公里.  由于幽谷深渊, 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特别地段可以俯瞰谷底, 窥视科罗拉多河. 如果南端的游客试图沿着悬崖边的羊肠小道徒步走到谷底, 继而再向上攀登至北端谷顶, 则需要一周的时间!

无怪乎, 我们首次探访谷底, 虽然历经三小时的下行, 却只是向对岸迈出一小步; 别说谷底, 就连河影也没见着! 而那些骑在骡子上的游客, 则是分别带着帐篷与食品以及野营装备 – 既来之则安之!

这次我们一行从南端进入峡谷以后, 就各自捧着照相机, 试图找到最佳地点拍摄那条"潜伏"谷底达上万年的科罗拉多河的芳容. 一天游览下来, 大家不顾疲劳, 迫不及待地聚集在一起, 分享交流摄影成果. 遗憾的是, 当天大家所拍有关科罗拉多河的影像图片, 几乎都是清一色的 "扭曲蚯蚓"; 根本无法显现这一条曾经鬼斧神工般地切割出世界地质奇观 大峡谷 – 建立不朽历史功勋的长河风采.

就在大伙颇感失望之际, 本人无意将一张有着小V字形照片的豁口放大到极致. 哈哈! 当见荧屏上居然清晰地显示, 有几只小艇正乘风破浪疾驰在科罗拉多河面上!  

哇塞! 踏破铁鞋无觅处, 摄来全不费工夫!

华夏先贤多有感叹: "夕阳无限好, 已是近黄昏." 殊不知, 对于摄影发烧友而言, 在晴好天气的黄昏时分, 正是拍摄大峡谷的最佳时段 – 黄金档. 这完全是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 奔流不息且有着巨大落差的科罗拉多河, 借助千万年的自然风化, 愣是将帕里亚高原 (Paria) 深切至548公尺; 最终穿过高原上的地层皱褶和断层切入了大峡谷.  那些切割出来的峡谷断面, 则是有着4000至6000公尺的高度. 其中500至1600公尺的切割面是绵延不断的大斜面;正是这些大斜面随着不同角度的阳光照射, 充满了梦幻般的重重叠叠 – 蜿蜒而又壮丽的地质奇观.

君不见, 随着夕阳西下, 霞光万丈. 放眼望去, 整个大峡谷一时间断面尽染, 披上了血红色的彩装. 妙哉, 妙哉! 好一幅自然天成/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的无边油画长卷. 我等一行叹为观止, 心花怒放! 山崖边的游客们乐不可支地连连撳动照相机的快门, 无不急于留下这般可遇不可求的大自然美景!

作为意犹未尽的一篇观感, 本文的结束语不妨借以诗词助兴: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最美不过夕阳红, 无限风光大峡谷!

卧底大峡谷 偶尔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