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壹、國語領域
一、「臺灣地名尋根」:在課後,可搭配校本捷運課程,展示「台北捷運地圖手帕」,補充捷運捷線的古地名及由來。
例如:橘線-中和(漳和)、三重(三重埔) 、蘆洲(和尚洲)、新莊(新庄)
藍線-萬華(艋舺)、板橋(枋橋)
綠線-古亭(鼓亭)、景美(景尾)、新店(新店)、松山(錫口)
紅線-圓山(大龍峒)、石牌、陽明山(草山)、淡水(滬尾)
棕線-木柵(木柵)
二、「潮起潮落」:課後,學生可分組蒐尋北部海岸地區的潮間溼地,例如八里挖仔尾、淺水灣、白沙灣、淡水紅樹林等,並鼓勵學生運用假日前往溼地,觀察生態、親近自然。
貳、數學領域
一、「生活中的大面積單位」:可以運用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來教學,例如:地面四塊磁磚約一平方公尺教室約一公畝、演藝廳約一公畝、操場橢圓形跑道約一公頃、三重區約16平方公里等。
「線對稱圖形」:可配合元宵時節剪字「春」;或利用紙箱製作翅膀,並強調翅膀對稱的美感。
四月
壹、國語領域
一、「臺北一○一大樓」:
因一○一大樓建築物的外形,含有竹節的外形、如意、八層為一結構等、可深入介紹傳統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深入認識臺北知名的建築。還可請學生分享曾經到臺北信義計畫區及一○一大樓的經驗。
二、「潮起潮落」:
1. 本課介紹鹿港王功海邊的潮汐景象,可在課後再補充臺灣海岸的地型,包括東岸、西岸、岩岸、沙岸景觀差異,以及與海共生的產業活動;還可在網路上查詢大陸錢塘江大潮的世界奇景。
2. 本課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能帶領學生熟悉本課的寫作方式,並引導學生敘述分段大意,師生可共同摘錄重點,歸納本課大意。
貳、數學領域
一、 「小數的乘法」:
1. 學生們其實對於「除法算式」轉換成「分數」的概念不熟悉,可先加強學生此一概念。
例如: = 3 ÷ 4
2. 可再加強學生分數擴分的概念,擴分成分母為10或100或1000等的分數。
例如:=
3. 接著,講解分母為10或100或1000等的分數,化為「除式」與「小數」的規則。
例如:= 75 ÷ 100 =0.75
4. 前置觀念建立之後,可以開始講解分數相乘與小數位數相加的觀念。
例如:×= = 0.0375
0.75 × 0.05 =0.0375
五月
壹、國語領域
一、「紐西蘭的毛利文化」:
1. 課前,可比較臺灣島與紐西蘭島的自然、人文風光的異同,再可藉由臺灣原住民的圖騰、舞蹈、工藝品等特色,來聯想紐西蘭的毛利原住民,並討論原住民在一住地的意義,可讓學生分享與原住民族文化接觸的經驗,例如阿里山有鄒族、日月潭有邵族、各族群的豐年祭典等。課後,可與學生討論文化傳承的重要,以及要如何保存原住民文化。
2. 熟悉課文結構,先以總說再分說的方式,介紹毛利文化的內容與特色。
3. 可熟悉字形分辨「紐、鈕、扭、忸」、「幟、織、識」、「撼、憾」。
貳、數學領域
一、「容積與容量」:學習目標聚焦在以下幾點:
1.能知道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2.認識1立方公尺,並知道立方公尺與立方公分間的關係,及利用此 關係做整數化聚。
3.能算出簡單複合形體的體積。
4.認識容積與容量的概念,理解容量、容積和體積間的關係及換算。
5.能實測並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6.在進行公秉、公升、毫公升時,可運用定位板換算。例如:
六月
壹、國語領域
一、「與櫻花有約」:
1. 本課介紹日本京都春天的櫻花之美。在課前,可先簡介日本這個國家,並深入認識京都這個古都,可先讓學生分享對日本的印象,及到日本旅遊的經驗。可比較日本櫻花與臺灣山櫻花的差異。
2. 可強調記敘文的寫作方式─順敘的方式,描述櫻之美的寫作方法。
3. 可熟悉「或….或….或….還….」的句型運用。
4. 熟悉字形辨別「燦、璨」、「瓣、辦、辨、辯、辮」、「販、敗」、「紓、抒、舒」等字形。
二、「走過了就知道」:
1.藉由本課文的主旨,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第一次的經驗,第一次的經驗很可貴,雖然可能會因為陌生、不熟悉而害怕,但經歷之後,才會成長,所以鼓勵學生們面對克難時,要勇敢、積極的面對。
貳、數學領域
一、 「長條圖與折線圖」:
1. 長條圖:資料是不連續資料,彼此之間沒有大小、高低、好壞的分別。能比較類別之間的差異。
2. 折線圖:資料是具連續性的,有時序等連續性的關係。能比較類別之間的差異與時序之間的關聯性。
3. 可讓學生自行判讀課文中長條圖或折線圖,並分組討論,發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