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人 · 文

成聖的方法

龔子銜(中三乙)、王晨宇(中三甲)、林翹峰(中三丙) 

    自古以來,許多人被冠上了「聖」的名銜,例如孔子、杜甫、王陽明。聖,就是非常偉大的人,那成聖的標準有是什麼?成聖的方法又是什麼?在這裡有人給我們指出了兩條路,第一條難,第二條更難,如果同學想要成聖,或者說對於成聖感興趣,可以嘗試一下。

圖:王陽明(網絡圖片)

第一條:世人眼中的聖

    如果你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問他覺得誰是聖人,你會得到風向大致相同的答案,無外乎就是孔子,孟子,朱熹,王守仁,杜甫這些人,那我們是不是只需要找到共同點,我們就有成聖的一條道路了呢?

    孔、孟就不說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和開拓者。杜甫也很熟悉,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苦」的人,寫詩就是在哀嚎(沒有任何不尊敬的意思,請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但王守仁又是誰?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也被稱為王陽明,創立了心學,明代傳奇人物,當之無愧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也出過幾個很有名的成語例如守仁格竹,一個很有故事的成語,王守仁也研究過如何成聖,他沿用了朱熹的方法:格物致知或者格物窮理,這種方法給人的評價就是無語,詳情如下:

     理論基礎: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理」,練武的人得到了理以後就可以天下無敵,僧人得到了就可以立地成佛,讀書人得到就可以知道一切,官員得到了就可以治理天下井井有條。那麼「理」這個東西這麼好,如何去得到它呢?對於那些練武的人來說就是給你一把劍,然後你一直練,那要練到多久?不好意思,不知道,練吧。對於和尚來說就是一直念經,但那些得到了「理」的和尚會有一些讓人恍然大悟的發言,例如:

「文殊和普賢是挑糞的」

「把佛像燒了取暖」

不要以為這些僧人低級,這種把佛像燒了取暖的態度恰恰說明瞭他們現在已經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的境界了,人家心中有佛,為什麼還需要這一座物理上的佛像呢?

    實踐基礎:朱熹為王守仁指出了一條道路(注意:僅僅只是王守仁)叫做格物窮理,也就說,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有理的,你只要把它「格」出來就可以得到了,那麼如何格呢?就只是盯著這個東西看就可以了?然後王守仁真的照辦了,他對著家門口的竹子看了七天,最後得了感冒,成就了著名成語「守仁格竹」。

    這是朱熹的方法,長話短說就是王守仁在後來發現了理在心中,不用去其他東西取,然後他把這種思想叫做心學,門派的精髓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

    這個人對於明朝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東林書院就和心學有很多關係。看完了王守仁的故事以後,我們可以看見,如何成聖?就是要提出一些重大理念,並且要心懷蒼生,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聖」了,這麼看這一條還挺難的,最起碼中國上下五千年也就只有那麼幾個人成功。

第二條:自己眼中的聖

    也許第一種方法適用於世,但很難;那第二種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難於上青天」的那種。

    眾所周知,人沒有慾望,就成聖了。但如何沒有慾望呢?慾望是什麼?僅僅只是口腹之欲嗎?如果真的這樣,很多人就會說:如果我每天粗茶淡飯,那我是不是就成聖了?別急我們一步一步來。

首先,過著粗茶淡飯的時候,人肯定想要更好的,想去追求錦衣玉食的生活,這是不是一種慾望?這種慾望叫做「追求更好的慾望」 。

然後 ,餓了想吃東西,是不是一種慾望?這種慾望叫做「活下去的慾望」。

甚至我們再極端一點,當人沒有了以上兩項慾望過後,哪怕你真的做到了求死,那你有沒有一種叫做「想要成聖的慾望」?這難道不是一種慾望嗎?所以說當你不想成聖的時候,你就成聖了,但你是要「真的不想」,並不是你給自己瘋狂灌輸一個「我不想成聖」的概念就可以的,你要「真的不想」才可以,所以說條件苛刻到了極致。

    記著!我們絕不鼓勵同學絕食、求死,或者每天瘋狂對自己念叨「我不想成聖」等做出一系列怪異的行為,因為這樣也不能成聖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