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無界  新舊融合

中三級中文及中史科

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後記

  為了配合中三級多姿多彩的近代中國歷史課程,中史科老師分別在2022年10月21日及2023年3月8日帶領中三級同學到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次課外研習,老師期望學生能通過現場觀賞文物,了解清代的文化面貌、宮廷生活、以及文化的演化過程。加強同學的求知欲,以文物引領同學走進歷史故事之中。

  故宮是由明成祖下令興建的皇宮清皇帝皆在紫禁城內生活、辦公。它記錄了明、清兩代歷史,見證了朝代更替和經歷了戰火洗禮。主體建築有幸地保存良好可惜城牆內有部份文物被他國盜取在混亂之中被破壞實在令人惋惜。不過隨着時間推移,文物現已陸續回到主人手中,既然曾失去我們就應抱着珍惜的態度去欣賞文物和它的歷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所有文物是以租借形式展出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並且大部份是第一次於香港公開展出。



  故宮文化博物館位於西九文化區,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參考了中國傳統建築和藝術融入了香港的城市景觀。博物館裏設有三個中庭空間參照了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佈局以垂直的中庭設計將不同樓層連成一體增添了現代感呈現出新與舊的融合。故宮文化博物館裏設有九個展廳其中七個設置了專題展覽分別介紹了清代的文物傳統工藝香港的收藏史和本地跨媒體藝術家的作品。餘下兩個展廳則設置了特別展覽,展出珍貴的文物,而且定時更變主題,增添新鮮感和變化。編者到訪時的特別展覽主題是古代金器。除此之外博物館裏還設置了紀念品店讓遊客購買紀念品。

  為了避開人潮,編者決定由上而下參觀首先來到頂樓期間限定的「金彰華彩」古代金器展覽。踏進展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參考邊疆民族帳幕外型設計的展廳,呼應金器的主題。展覽中大部分黃金飾物是塞外出產,及後進貢明、清朝廷,包括馬鞍、肩甲、箭頭等等能從中看出邊疆民族的遊牧文化,了解它們對於騎術的執著。金器在射燈襯托下一閃一閃的,彷彿在嘗試與遊客對話,向他們介紹古代政治、藝術和文化的互動及當中的故事。連天性強悍的外族也要向中原皇室上貢即使相隔三千年編者仍能感受朝廷當時的霸氣。

  乘扶手電梯往下走,來到七號展覽廳展館內擺放着六件由香港跨媒體藝術家設計的大型裝置藝術。六位藝術家嘗試用不同視角詮釋故宮收藏,融合機械、科技、投影等的現代元素展現中國文化。給編者最深刻印象的是名叫《慶》的作品,在暗黑的牆壁包圍下,作品的金黃鮮紅格外突出。藝術家的靈感來自宮廷樂器「鎛鐘」和「特磬」,此作品透過運用三十多條聲道重現紫禁城在喜慶節日時的盛況聲響交集,能讓人聯想到中國隆重的儀式。這個展館使人深深着迷,以現代的方式向大眾展現傳統中國文化,突出中國文化注重於傳承的特質,經得起歲月的考驗、永垂不朽。

學生感想——我最印象深刻的展品

吳瀚軒(中三丙)

  這是元音壽牒組印,是和珅在乾隆八十大壽獻給他的壽禮,印章的上方為蜥蜴,下方刻出吉語。這一百二十個印章,都是以珍貴的青田石作為原料,一百二十這個數字也有敬祝乾隆活到一百二十歲的意思。見到這個展品之前,我還在對乾隆愛蓋章的嗜好有所懷疑,經過這次的參觀,我赫然發現乾隆對於蓋印章已經不只癡迷的程度了,簡直就是蓋章狂,不然和珅也不會送這麼多給乾隆。這些印章大概就是乾隆摧毀無數名畫的工具了,而元凶,自然就是送印章的和珅了。

林翹鋒(中三丙)

  故宮博物館六個展館中,我最為感興趣的是五號展館「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展館中展示的是精選的數十件工藝品,透過硏究其設計和製作過程,可得知由古至今物品如何演變和契合,從而更加了解我國歷史,加深文化知識。其中「採藥老人像」最為深刻,小小人像,卻有著不少歷史色彩。

  「採藥老人像」為清朝早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著名根雕之一。主要以樹根為原料,形狀切割仔細,雕刻難度頗高。人像束髮冠巾,身軀稍微彎曲,可見已達垂暮之年。老人手中籃子載滿了象徵長壽的壽桃、祥瑞的靈芝和富貴的仙草等均為古代典型良藥。老人滿載而歸,有著「群仙祝壽」的意思。可見當時清代皇朝注重文化傳承,認為長壽乃人民之福氣,尊老敬老普及化,手掌大小的人像卻能令我理解清代敬老尊賢的美德。而「採藥老人像」中籃子满載的藥材,足以顯示當時人民對長壽吉祥的嚮往。此不僅加深我對於清初文化的了解,也該改變了對滿族兇殘不堪的固有思想。

施卓傑(中三乙)

  是次參觀,能夠看見琳琅滿目的文物令我歎為觀止,不同展館裡有金燦燦的金器、五顔六色的瓷器、畫工精緻的畫作等。但最能吸引我目光的,是這個刻有阿拉伯文的精美瓷碗。這件文物名爲「青花折枝花圓形開光阿拉伯文碗」,源於明朝正德年(1506年-1521年),供皇帝及信奉伊斯蘭教的官員使用。瓷碗的阿拉伯文可譯爲「感謝祂(真主)的恩惠」、「政權君主永恆,興盛與日俱增」,不但能夠反映明朝時的中西文化交流,更能反映皇宮對外來宗教的包容。除此之外,有展館更展出了五花百門的清代宮廷日常用品,使我能夠間接地體驗清朝宮廷的生活,及想象當時宮廷裏的情形。此參觀增加了我對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各個朝代的認識,不但是有關文化的知識,還有對古代祭祀等宗教儀式的知識,引起了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龔子銜(中三乙)

  這是一個箱子,一個木制箱子,箱子上面有許多刮痕,整個箱子的蓋子和縫隙上都被釘了釘子來加固鐵皮,釘子和鐵鎖已經生銹,封條有三條,都已經在風華過後裂開,最左邊有幾個模糊的字「北京」「宮」「院封」,那是指「北京故宮博物院」,日期有「六月」「一九五一」。這是一個文物箱,十分殘破,它的全名叫做「文物南遷箱」,我們平時看這個箱子的時候可能會一眼略過,因為他和旁邊的瓷器、玉器、畫作、紅木相比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而當你了解了南遷這段歷史,你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多麽了不起的東西。

  文物南遷是在二戰日軍侵華,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文物南遷,這些文物包括書畫九千餘,瓷器七千餘,銅器兩千餘,玉器無數,這些文物都是裝在這些樸實無華的箱子里,貼上封條,十萬多箱文物,輾轉多個地方,最終到達四川,沒有一件損壞,這是中華民族為了保護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所做出的偉大壯舉,這個文物箱,承載者不僅是那些珍貴的文物,它也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一代一代人保護祖先留下來的東西的一種傳承,這才是這個文物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