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漫談香港流行曲七十講座摘要

        「似水流年─漫談香港流行曲七十年」講座於2023年4月18日下午舉行,是次活動有幸邀請朱耀偉教授和張敬軒先生擔任講師及嘉賓,有賴香港大學與英皇娛樂有限公司的支持,以及11間參與學校,包括:英皇書院、英華女學校、高主教書院、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聖士提反堂中學、聖若瑟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嘉勒女書院、聖類斯中學、樂善堂梁銶琚書院。

        在講座中,朱教授簡單介紹了香港流行曲興衰轉變,並探討了其中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變遷。朱教授提到,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定義眾說紛紜,興起可追溯到五十年代末期,第一批粵語時代曲面世。然而當時香港社會仍然未接受新興音樂潮流,反應並不熱烈,流行曲在當時並不太受歡迎。朱教授形容這個時期的流行曲處於一個被忽視的時代,用「被鄙視」來形容實不為過。


        踏入七十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準備,朱教授形容粵語流行曲的興起「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電影和電視劇的普及為香港流行曲的興起提供了契機。電影和電視劇的主題曲成為了流行曲的一大類型,像是當時風靡的電影《啼笑姻緣》和《鬼馬雙星》等,它們的主題曲引發了廣東歌的熱潮。這個時期,香港樂壇逐漸成熟,各種音樂獎項和排行榜應運而生。朱耀偉教授特別提到了許冠傑的電影主題曲《半斤八両》,認為這首歌是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最膾炙人口的歌曲之一。


        八十年代,香港前途未明,社會不安情緒增加,反而造就了香港流行曲的黃金歲月。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等,香港流行曲樂壇可謂粒粒皆「星」,作用不於提供娛樂給香港大眾,更做到團結港人。


        到了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續蓬勃發展,「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等歌手成為主流樂壇的代表。他們的音樂受到廣大觀眾喜愛,至今仍然無人能夠超越他們的地位。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的流行曲進入了一個轉折點,開始步入垂暮。王菲等華語歌手的國語歌興起,逐漸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連著名填詞人黃霑當時也斷定,粵語流行曲會「限於環境,已難望再有奇蹟出現」。


        幸好步入二零二零年,香港樂壇「改朝換代」,新興的粵語流行曲、組合的出現,為香港樂壇重新注入生機

        張敬軒在對談開首提希望能夠令新一代更加認識香港流行曲文化。他認為一首流行曲歌詞的價值,取決於不同情況產生的效果張先生補充,時代變遷而產生詞會因而變得獨特,更富時代感。他出道時(二零二二年)受歡迎的是台灣歌星,粵語流行曲比起九十年代式微但近年香港歌手嘗試融合外國音樂元素,加上廣東歌的改變,造就了近十年的成。朱教授提出下一個十年的廣東歌發展各異,歌手若多作嘗試,或能創造新的潮流正如八十年代多樣化的廣東歌,整體質素雖然不及現在的,但因為歌曲的多元風格而成名。


        此外,張敬軒認為全音階的旋律已差不多「用盡」,而廣東話九音對音準要求大,創作粵語歌詞具有挑戰性。他憶述過往電影業界的需要,把英語歌曲翻譯作廣東話的電影主題曲。正因為現在電影業界對大眾的影響減少,令粵語流行曲不能像以前通過一齣戲而風行另一種困難是製作費用龐大,他指找本地音樂人編曲(一首)需要兩萬元港幣,找外國音樂人編曲則需差不多十萬元港幣。而即使近廣東歌手願意投入資源找外國團隊合作,但是未見很大成果。那是因為香港流行曲有既定格式,就算將國際流行曲的風格進去,也不能改變得太大。朱教授亦覺得「可能原本聽香港歌的人已經轉去聽韓文、英文歌」,媒體之間互相合作所產生的作用對比八、九十年代減少,是近代歌手比較遜色的一部份。


        而在問答環節,有同學問到怎樣可以令香港樂壇回復生機,朱教授坦言近年有不少新進的填詞人,但可能被林夕及黃偉文的光芒蓋過了他們的成就。張敬軒則強調一位好填詞人需要喜愛文字,可現時流行的社交平台卻令年青人甚少接觸到文字,因而減少對文字的喜愛,導致較少新進填詞人冒起。


        這次講座令來自各校的眾師生獲益良多,不但認識到本港流行曲的發展,面對的困難,以及填詞人或編曲人的辛酸,相信經過本次活動,同學定必能加深對香港流行曲的了解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