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文學的準醫生


梁晉於2022年畢業,高中選修中國文學、化學、生物科,於中學文憑試中考獲優異成績,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高中選科的組合非常特別,三項性質截然不同的科目,一般人都難以理解。梁坦言,化學及生物有助進入心儀的學位。至於選擇中國文學的最大原因,他虛心表示:「中三時自己中文成績不俗,認為中文和文學互有聯繫,閱讀過幾篇文學的範文,認為挺有趣,在沒有文理分家的傳統思慮下,便選擇了化學、生物及文學了!」

文學科包含了二十六篇範文,包括不同題材的文章,例如余光中先生講述父女之情的《我的四個假想敵》、魯迅先生不平則鳴的名著等等,而梁最喜歡的便是曹禺的《日出》,從中體驗到社會的無情,從絕望中期盼日出的來臨。梁多次強調文學並不死板,內容豐富又多元化,修讀文學作品,不但能透過閱讀,令你進入另一個時空感受情節中的起伏變幻,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更能增強「同理心」,他認為文學科對大學修讀「與人文對話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很有幫助。

小編有問及師兄的有效溫習方法,文學和生物兩科都是着重背誦的。梁建議師弟要先做好時間管理,分配好各科的溫習時間。背誦課文時,嘗試使用反覆「邊抄邊背」的方式,重複默寫文字,透過書寫從中熟習文字及理解背後意義。他認為現時學生過份依賴坊間或老師的筆記,令到自己沒有試過全面地整理所學,只是盲目溫習不同形式的筆記,事倍功半。他認為自己編排筆記更有意義,透過自己融會貫通,將不同的重點摘錄於筆記簿上,一頁一篇課文,以便溫習時一目了然。貪多務得,筆記再多也是無補於事。中學文憑試對於梁來說就好比一場長跑比賽,對情商和壓力管理有一定要求。對於有部份中學生到中六才開始「發力」讀書,他認為即使再努力也好,也不及循序漸進的學習。他認為要實切了解對自己最好的溫習方法,並且要預先容許自己有失誤的空間,所以不要臨急抱佛腳,而且不要「鑽牛角尖」。

最後小編問及梁在疫情肆虐期間,如何適應環境和調整心態。出乎意料地,梁認為疫情對其備戰並沒有太大影響:「當時學校假期差不多開始,大家已經各自溫書,所以沒太大影響。唯一可惜的是,自修室因疫情而關閉,少了地方與朋友並肩作戰,一起溫習。」他認為自修室有助專心溫習,看到旁邊的戰友埋頭苦幹,更會有動力及專注力。之前在家溫習,梁亦與一班好兄弟以電話方式一起溫習,他說:「大家接通電話後,便把電話放在一旁,以靜音模式各自溫習。這樣做有效營造並肩作戰的氣氛,鞭策大家努力溫習。」不少畢業班活動都因疫情而取消,雖然感到可惜,但同時亦感受到老師全方位的支援,他說:「文學班採用小班教學模式,老師能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許多老師亦願意於花課餘時間批改作文及教導我們,我們也習慣會在網上向老師請教。」

梁勉勵想讀文學科的同學,抱著開放的態度欣賞不同的作品,除了增加個人涵養外,也可以參考不同作家的風格,多鍛鍊自己的文筆,漫遊於文學的汪洋裡,理解千百年來古今哲人的生活智慧,將來的自己一定會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