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一. 生理因素:
根據Eric Vermetten等學者的研究發現─DID患者與同年齡的健康人相比,其海馬迴與杏仁核的體積小於一般正常值。而這樣的發現,讓研究者進一步推測,DID患者可能出生時其海馬迴與杏仁核的體積就小於一般健康嬰兒的體積值。而會有這樣的推測,是因為研究者已排除一些後天外在因素,如:腦部曾遭受撞擊、損傷等縝密考量。然而,海馬迴與杏仁核的體積變小,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誘發焦慮。而這些症狀均有在個案吳智亭的身上發現。不過,因為我們沒有實質去觀測個案的腦部結構是否如此,因此,我們只能說:個案吳智亭可能有此方面的生理脆弱性。
另外,我們更進一步去想-當一個人的海馬迴與杏仁核的體積較小時,又遇上一些重大創傷、壓力事件,這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以本個案為例,他在童年時期遭受身體虐待,對當時的他而言,勢必備感壓力,如此籠罩在高壓力源下,進而引起他的HPA軸過度活化,而過度活化的結果,就是分泌過量的可體松,長期高量的可體松可能危害人體系統(如海馬迴損害)。如此,反而使DID患者的海馬迴&杏仁核愈變愈小。以下是簡圖:
二. 心理因素:
在心理因素的部份,我們根據創傷後模式(post-traumatic model),該理論認為-解離性身分疾患始於童年時期,肇因於受虐或性侵害。且大部分解離性人格疾患患者,都表示曾在童年期遭虐。以本個案為例,五歲時遭到保母的虐待,因而在這時間點上,出現第一次的解離,畢竟,對當時年幼的他而言,是件痛苦的事情,而他能做的是─逃進一個自我幻想的世界,如:變成另外一個人格,藉此來分擔、逃避一些痛苦。
另外,我們以行為觀點來談解離,所依據的是-操作制約理論。當主角遇到創傷,就以解離、失憶的方式來作處理,進而使得主角能從焦慮的情境中逃脫。而上述這一連串的行為表現,就是受到負增強的作用,然而,主角並未察覺到他正在學習此操作制約模式,也因這樣,主角之後遇到重大事件、壓力,就以解離、逃避來應對這些情境、難題。以下是簡圖:
三. 社會環境因素:
在社會環境因素的部份,我們把焦點放在家庭關係上,有研究指出-缺乏愛與支持的家庭關係,與發展出DID有所關聯。以本個案為例,他的父母親只問其成績好壞與否,較少關心他在其他面向的問題,以至於讓個案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愛與關懷。
另外,常暴露在高壓環境也會誘發DID的產生,舉凡課業表現上的競爭、家庭對你的高期待、亦或自我的高標準..等壓力源,均會造成影響。以本個案為例,他從小就盡心盡力在各方面獨占鰲頭,且因背負家庭成員的光環,使得他時時警惕自己要成功、努力。
四. 總結
以The Diathesis-Stress Model來綜合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