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非他命依賴發展過程為個案對毒品有正面態度(可以讓情緒亢奮、提供靈感),在體驗安非他命的興奮後,開始頻繁使用。除了產生耐受性(須顯著增加物質使用量以達所欲效果),也為了避免戒斷帶來的不適而繼續用藥,形成物質依賴。如圖所示:
病因分為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神經生物因素三方面來說明: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因素以社會影響模式、社會感染及模仿,三個理論來說明。社會影響模式是指個人觀念或行為受到他人或團體的壓力而改變的現象,強調社會網絡影響個人;社會感染是依照某個特定的對象或楷模(model)而表現出與其相同或相似的行為;模仿則是指行為會互相模仿而傳播、擴散。
社會因素包含三項重要因素:
1. 物質取得管道
研究顯示,愈越近毒販的青少年會使用毒品的比率,比那些無法接觸到毒販的青少年還高(SAMHSA, 2004 )。而個案的男友與毒販是朋友關係,因此個案相較於平常人更為接近毒販,也較易取得安非他命。
2. 家庭因素
根據研究,缺乏父母支持及監督的青少年較有機會與濫用藥物的同儕來往,與之後用藥的機率有高相關(Chassin et al., 1996;Thomas et al., 2000 )。個案雖出身於富裕家庭,父母卻因忙於工作而未盡到監督照顧之責,由此可推測個案有較高機會使用物質。
3. 個體所處社會環境
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網絡常會影響其對吸食毒品與喝酒的看法,也有研究發現同儕團體的認同能夠預測個體使用毒品的機率(Chassin et al., 1996)。由於個案的男友及朋友們都有吸毒的行為,因此個案可能有受到影響而對毒品有不同看法,並為了融入團體而跟著使用毒品。
綜合以上,第1與第3因素可使用社會影響模式來說明,這些發現皆認同社會網絡會影響個人的看法。而第3因素也可用社會感染及模仿來佐證,個案可能將男友作為楷模(model)而表現出與其相同的行為,而同儕間吸毒的行為也互相模仿而傳播。
個案身為美國人,而美國是濫用藥物十分著名的國家,因此文化因素也是需要關注的原因之一。文化因素首先探討地理條件因素,事實上美國與三大毒品生產區之一,也就是由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所形成的區域僅一海之隔,因此處於十分容易取得毒品的地理位置。而美國文化態度對吸毒概念十分的模糊,並有依賴藥物的傾向,崇尚藥品文化。在加上20世紀的反主流文化運動,這是一場由美國青年發起的反叛運動,對當時的社會觀念造成強烈衝擊,除了加速毒品的傳播,最重要的是改變了美國人對毒品的認知,掀起青年吸毒的風潮。因此推測身處美國的個案在接受美國文化的教育下,可能是物質使用的危險群。
心理因素
導致安非他命依賴及中毒的心理因素有三項,分別是行為增強、期望效果及人格特質,以下一一說明:
1. 行為增強可細分為正增強及負增強。
正增強:個案因使用安非他命得到欣快感,想維持興奮而繼續用藥
負增強:個案想避免戒斷所帶來的不適,因而繼續使用安非他命
由於正增強及負增強的效果,讓個案吸毒的行為持續下去。
2.期望效果分為情緒改變及對藥物效果的期望兩項。
情緒改變:個案使用藥物增強正向情緒(欣快感、靈感),因刺激需求及期望安非他命可以提升正向情緒而用藥。
對藥物效果的期望:個案受男友煽動,期望藥物能帶來快感、增加創作靈感,並可以融入朋友圈,因而使用安非他命。
3.個案在學校常有翹課、對老師惡作劇等偏差行為,根據研究顯示,叛逆及偏差行為與藥物濫用是有關連的(Aderrson, Magnusson, & Wennberg, 1997;Masse & Trembley, 1997)。另外,有研究指出藥物使用與反社會性人格疾患有關連(BBall et al., 1994),而個案心理衡鑑部份的米隆臨床多軸量表(MCMI)顯示個案有反社會人格傾向,雖然未達顯著,但相較其他人格特質顯得較高。
神經生物因素
多巴胺系統:幾乎所有藥物都會經由刺激腦部多巴胺系統,特別是中腦邊緣系統,來引發愉悅感。腦中多巴胺路徑和愉悅及酬賞間有重要關係。個案所使用的安非他命即是藉由釋放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並阻斷兩者再吸收而產生愉悅的效果。
生理因素可使用誘因-敏感化模式(Incentive-sensitization model)來說明,此模式將對藥物的渴望稱為想要(wanting),而藥物引起的愉悅感稱為喜好(liking)。因多巴胺系統對安非他命的直接效果變得敏感,也對安非他命相關的暗示(例如:管狀物)敏感,個案可能對暗示的敏感性引起強烈渴望,導致個案以極端手段(找藥頭陪睡)尋得安非他命。此模式說明當從喜好(liking)轉變成強烈想要(wanting),再加上藥物或多巴胺路徑影響,即為個人維持成癮的因素。
總結
由於個案身處於較易接觸毒品的高危險環境(缺乏家庭監督與支持、與毒販接近的男友、一同吸毒的同儕),加上對藥物的期望而開始嘗試安非他命,而後行為因正增強及負增強而持續,而藥物所引起的生理刺激(多巴胺系統)讓個案無法戒除安非他命,最後發展成安非他命依賴及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