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素養

張貼日期:2019/10/2 下午 12:52:06

二十一世紀教師應具備「神經科學」素養

 

作者:莊凱全(醫師)

教育一直是民眾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但教育政策科學的專業訓練不足一直是教育部的問題,看看108年課綱仍爭論“素養”或“基本能力”,以前的台灣教育改革一直沒有看到評估的報告,就是沒有神經科學素養,因此要解決當代教育的問題就似瞎子摸象。

布魯姆(Bloom)的教育階層提出反覆訓練公式和背誦知識是低階的層次,如果學生不會主動去運用腦內已存在設定好的網絡去把知識存入大腦,甚至連記住知識都有問題,連低階的基本知識的記憶都不會,遑論高階的思考,因此學生不會應用這些知識是有知識的民眾最詬病的地方。近二十年來神經科學已經證明時代演變會增加智商的分數。學生在學習的成就不佳時,家長只是尋求補習老師使用的都是反覆的訓練,甚至體罰的方式這些的效果都很有限,有的還會產生負面的效果這些都是神經科學已經証實了。

神經科學發現神經的可塑性很大也提供了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階層,如何從低階的反覆背誦,一直到更高階的把知識和想法整合和解釋,進而形成假設,就是創造,這就是最高階的創造力。老師大部分都是在研習上幾堂神經科學的課,教師沒有這些跟神經科學相關的學習素養時,老師的知識就停留在低階的思考,在教學教法就還是因循舊有的方式,只有很少的教學策略,這樣如何來教導各種資質不同的學生?

學生的腦子要準備好才能夠學習,這些基礎是營養運動和睡眠,大腦藉不斷修剪神經軸的突觸的數目,和形成髓鞘化,才能讓孩子能夠專心的不受環境的影響,接受感官輸入,經過大腦主動地處理,才能在大腦形成了長期記憶,也才可以進一步進行高階的思考,就是推理和反應評估分析甚至整合知識和創造力,構成新的理解。這在不同年齡孩子的腦部發展是有不同的複雜程度,所以因材施教就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不是所有虎爸虎媽和嚴格的老師一定能夠調教出優秀的學生,所以依發展狀況量身訂作學生的學習旅程是最理想的狀況。

學齡前的兒童是要準備好到學校來學習,小一到小二是學習如何閱讀的階段,此階段個別差異大,要耐心和仔細觀察學習方式,支撐個別的學習方式,小三開始就進入更複雜的學習還要能夠把學到的東西利用作文和實務操作的作品來呈現。

小一小二學童的學習成就的不理想對學生的自尊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學校被老師認為“不成熟”、“懶惰“、”沒有動機“、”很奇怪“、”獨行俠“,”跟同學處的不好“,這些孩子必須要妥善的評估和醫療團隊的幫忙,早日發現問題早日治療,這是很有效率的投資。

21世紀的老師一定要有神經科學的知識,才能夠在教學教法和評估孩子的學業。教學是專業,不是常識,如果又有良心,才能成為孩子的貴人。父母不要有把自己孩子的學習交給“外包”的概念,以為補習就所有事情都解決了。學校要願意組成跨領域的教學輔導和醫療團隊,讓少子化成為新契機。

 資料來源:【Yahoo論壇】二十一世紀教師應具備「神經科學」素養

https://tw.news.yahoo.com/-yahoo%E8%AB%96%E5%A3%87%E4%BA%8C%E5%8D%81%E4%B8%80%E4%B8%96%E7%B4%80%E6%95%99%E5%B8%AB%E6%87%89%E5%85%B7%E5%82%99%E7%A5%9E%E7%B6%93%E7%A7%91%E5%AD%B8%E7%B4%A0%E9%A4%8A-051713068.html

相關資料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