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理論
• 做出某種行為,然後體驗行為的後果:在成長環境中學得內向 可以得到較少的關注、減少責罵的機會。
• 替代式學習:觀察母親以酗酒、自殺行為逃避現實,此角色楷模提供個案示範行為。
2.精神分析理論
n 重要他人的精神表徵及早年經驗:父親的威權威脅個案的本體感,使個案畏縮、怯懦。
n 父親互動模式冷漠、疏離,同時卻內化了父親強勢的角色,因此展現矛盾的心理活動。
n 防衛機制:
(1) 壓抑(repression):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例如遭遇性侵、目睹母親自殺,但潛意識卻保存著痛苦的感受。
(2)退化(regression) :長大後,小時候運用的壓力調適方法即會失靈或被視為不恰當,
但現階段未能發展出調節壓力的途徑,因此潛意識自認為自己只有16歲 。
(3)內化(introjection):個案內化了父親對自己的態度,相信自己缺乏價值,
也內化了父親強勢的角色。
3.艾瑞克森發展階段理論
• 嬰兒期(出生-18個月)母親於嬰兒期的疏忽照顧,使個案對人存在不信任感,認為外在環境是存在傷害、不安全的。
• 幼年(18個月-3歲)父母管教過於嚴厲,使個案害怕闖禍而變得畏首畏尾,對自己感到羞怯、懷疑。
• 童年早期(3-5歲)缺乏適當的保護與指引,個案難發展自己的目標並實踐,變得壓抑、內疚。於此時期發生性侵事件,亦使個案歸因於自己的錯,強化自我價值感的缺乏。
• 童年中期(6-10歲)學齡期,此時父母的鼓勵很重要,過度嚴厲、缺乏鼓勵的父母造就個案的自卑心態。
• 青春期(11-18歲)自我認定的形象」混淆,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或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不良適應的行為,與角色混淆的結果有關。
• 成人早期(18-34歲)不能確立自我認定的形象,對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做適切的定位,而形成一種與人疏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