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病理
根據個案資料,我們選擇以素質─壓力理論來解釋與分析個案的發病原因和病情。
根據素質─壓力理論,一般認為是因為患者本身存有基因上或是環境上的脆弱因子,而當其遇到強烈程度的壓力時,容易引發心理疾患。而個案本身沒有基因上的脆弱因子,但是她的環境卻存有脆弱因子,即個案擁有脆弱的社會支持系統,因為個案無法與朋友深交,無法與他們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當有困難發生時,缺乏抒發與支持的管道;其家庭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有時候當個案遇到問題時,也會羞於向他們尋求協助。
當創傷事件發生,被社團朋友輪暴事件發生後,她更難於向父母以及朋友們傾訴,以致於她將事情都藏在自己心中,壓抑在心裡。承受這樣的壓力事件後,她出現了非理性的想法,認為自己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可以發現她有強烈的自責感與罪惡感。而為了不讓自己感受到不愉快,她更傾向一個人獨處。
對於她的未婚夫與她的相處關係,一開始相處起來是沒有關係的,但為什麼當訂完婚後,卻反而出現延遲發作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關於這個現象,本組採以心理動力學派的防衛機制的角度分析之。回溯當時個案因為缺乏週遭的社會支持系統,導致她將創傷事件潛抑於腦海,讓自己避免再因為回憶起這件輪暴事件而難過、痛苦,所以她自身的防衛機轉因此啟動。
而當她與未婚夫建立起有婚約關係後,除了平時的親密互動,讓她感受到未婚夫的情感,卻也一直提醒她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是個不值得被愛的女人,造成他心裡的衝突、矛盾。而重要的是,這訂婚關係對她來說,暗示了她可能會和這男人發生性關係,而這強烈的激發起她回憶輪暴事件的痛苦,而這些因素可能就是引發她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