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古柯鹼物質濫用的臨床療法
¨行為治療模式
¤針對物質濫用的藥物做衛教,幫助個案了解古柯鹼的毒害作用並接受需停止使用的事實。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將新的行為模式替代衝動行為及古柯鹼的使用,協助離開古柯鹼使用環境及來源的方法。
¨目前臨床上針對古柯鹼的戒癮治療無顯著有效的臨床藥物介入
針對人格部分
辯證式行為治療
¨1987年,由李漢娜提出。
¨特別針對有自殺行為的邊緣型人格疾患的治療
¨擷取了支持性、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的方法
¨結合東方禪的思想,積極追求改變的同時又接那可能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性。
n1. 發展出患者適應性的行為模式或想法(改善非黑即白的極端想法)。
n2. 藉由減少對於不適應行為(強烈且衝突的情緒表達)的增強來促進患者改變的動機。
n3. 確定新的行為模式(和治療師友善的互動),由治療的環境推廣到自然的環境。
n4. 建構一個能增強有效行為,而非失能行為的環境(教導有關環境的部分有些不是自己可以選擇,但部不必全盤接受)。
n5. 參與每週的治療來增進治療者的對機、技巧與能力,並減輕精神/心力耗盡以確保有效的治療。
治療退出率下降、較少自殺行為,以及較佳的社會適應與工作表現,也經常被用於物質濫用、飲食疾患與創傷後壓力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