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yza rufipogon 臺灣野生稻
臺灣,一個以米為主食的國家。日治時期至今,農試單位致力於孕育新的米種,以符合國人飲食需求。
下為臺灣米品種8選,一同從穀粒和白米認識常見米種!
Taichung 65 (TC65)
日本人嗜食稉米,不適應當時台灣廣為種植的秈稻。磯永吉與末永仁引進日本品種—龜治及神力,進行雜交選育,台中65號是台灣第一個以雜交法育成的水稻品種。在當時環境高產,適應性廣,日照鈍感。取代栽種面積較廣的在來稻(秈稻),使台灣主流栽種水稻轉為稉稻。是台灣光復前後主要栽培品種及後續育種的優良雜交親本。
查看更多小知識:日照鈍感
Taichung Native 1 (TN1)
台中在來1號為秈稻,於民國46年(1957年)推廣種植。高產 ,肥效反應佳,耐旱,直鏈性澱粉含量高,適用於米食加工。台中在來1號是全球第一個以雜交育成的半矮性品種,植株不易因過高而傾倒,使產量提升,因此取代了臺灣傳統的高桿品種。
此半矮性性狀開啟了各國對於半矮性性狀的調查與研究,TN1與親本低腳烏尖半矮性基因隨即被利用的於水稻育種。
查看更多小知識: 米的身高 、直鏈澱粉?支鏈澱粉?
Tainung 67 (TN67)
台農67號稻桿較粗,不易倒伏,適合以機械收穫。穩定高產,所有水稻栽培區均適合種植,為70年代台灣主要栽培品種,栽培面積曾達臺灣稻作的77%。榖粒短而飽滿,為漂亮的黃白色。國內稻米育種常用親本之一,更是學術研究上的重要材料。新育成的水稻多會和台農67號的品種特性進行比較。
Taichung sen 10 (TCS 10)
台中秈10號葉片挺直,強桿,株型理想。榖粒大,稔實率高,產量高,於民國68年命名推廣。具抗稻熱病能力,適合全省單期作及雙期作栽培。米質上乘,榖粒飽滿且晶瑩剔透。雖屬秈稻,但其直鏈澱粉含量較低,使其口感鬆軟而不黏,粒粒分明,為台灣本土秈稻中最好吃的品種。台中秈10號擁有高纖低澱粉的特點,既營養豐富,又不會發胖,易於消化,口感極佳。
Taiken 9 (TK9)
台稉(ㄍㄥ)9號於民國82年命名推廣,為半矮性稉稻品種。稻桿強韌,葉片挺直,株型佳,不易倒伏。米質優良且穩定,口感佳,耐儲存。超商御用米種,許多壽司米也採用此米種。適合於全台各地區之單期作田及雙期作田栽培。曾於2010年以不准回銷等條件授權日本業者栽培,創下國內米種境外授權首例。
Tainan 11 (TN11)
台南11號於民國93年命名推廣。肥料效力好,產量高,對病蟲害及倒伏也存在一定的抗性。適應性廣,從育成以來廣泛栽種於各大水稻種植區,漸漸取代台農67號,成為目前臺灣種植面積最廣的水稻品種,約佔70%。米粒外觀完整率佳,煮成白米飯外觀光亮、口感Q彈,煮粥品時綿密鮮甜,相當適合三餐主食食用。
Kaohsiung 147 (KH147)
高雄147號為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第一個香米品種,於民國99年(2010年)命名,又名「香饌」。豐產、耐倒伏、碾米品質佳,米粒外觀晶瑩剔透。具有芋頭清香、回甜香氣明顯。近年多次囊括國內大小稻米競賽獎項,並於2019年曾拿下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金賞大獎。
高雄 147 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育成,在台灣歷年稻米競賽中獲獎次數最多,近年也在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展露頭角。 台中烏日的稻農林凡閔,以高雄 147米品種在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達成奪金大滿貫。
新聞報導:高雄147奪金賞
Tainan 16 (TN16)
台南16號為中晚熟品種,分蘗性強,產量穩定且顯著高於在台灣環境生長的「越光」。它有效改善了「越光」在台灣環境中極早熟、產量低的缺點,十分適合台灣栽培。米粒外觀晶瑩剔透,透明度極高,口感軟黏且富有彈性。然而,仍然保留了「越光」易倒伏的缺點,因此栽種的難度較高。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林彥蓉老師和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民國101年(2012年)命名推廣。以越光米為母本,台農67號為父本,後代再與越光回交,以分子標誌輔助育種,導入台農67號的光鈍感基因,解決越光因日照敏而在台產量低、口感不佳等問題。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