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小屋中間靠右第一間,裡面會放器械,像是中耕機、鐮刀、鋤頭、手套、雨鞋、玉米套袋...。田間作業時總經過磯小屋,或至屋內藉農具下田、準備肥料,沒有人知道小屋的故事及為何存在。】
2025年,磯小屋剛好建成百年。曾經在屋內發生的經歷漸漸為人所知。然而,磯小屋是為何而重要?裡頭來來去去的人們究竟為臺灣的農業貢獻多少心力?
圖:磯永吉攝於農學科大樓 2 樓(現園藝館 2 樓),後方為作物學教室。
| 日治時期
磯小屋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在 1925 年興建的木造作業室,供學生於農場實習使用。1928 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當時僅有第一講座「農業經濟學」及第二講座「園藝學」。1930 年,設立理農學部熱帶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教室」和第四講座「育種學教室」。第三講座由磯永吉主授,第四講座前期由市島吉太郎主持,後期由安田貞雄主持。兩講座皆於四號館(現園藝系館)授課,位於農場的作業室則方便進行考種和田間作業。
補充:市島吉太郎曾利用混擬土水槽,於四號溫室進行甘蔗生長相關研究。現今種植野生稻之水泥槽為市島吉太郎過世後,熱帶農學講座其他成員所興建。
| 林正義—種子實驗室
中日戰爭結束後,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將「作物學講座」、「育種學講座」與「工藝作物學講座」合併為「農藝學系」。鑑於戰爭遺留下的仇恨,大多日本學者被遣返回國,主要聘請中國籍或台籍教師。磯永吉受其學生──徐慶鐘邀請,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術顧問,協助各研究場推動改良,復甦台灣農業。磯永吉在 1957 年七十一歲時退休返回日本,作業室由林正義承接,並轉為種子研究室。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的補助下,添購完整的種子檢查設備,在此建立起種子檢查的相關技術與制度,提供全國農民優良的種子。民國 60 年,藉農復會撥款,種研室附近興建一棟新大樓,也就是考種館。種子研究室的儀器慢慢搬入考種館,小屋內僅遺留一些老舊儀器及標本。
註:徐慶鐘為當時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廳長。
圖:低溫暗室。今小屋大門左側水泥地即往日低溫暗室範圍。
| 林安秋光合作用儀器室
空下的磯小屋仍提供農藝系利用,林正義的學生們(曾美倉、蔡新聲、林安秋等)先後在此進行組織培養、光合作用等研究。「林安秋老師曾在那做光合作用相關的研究,做了幾年之後又沒做了,再撤出來,就這樣來來去去的。」劉建甫技士說。這段時間裡,磯小屋為閒置狀態,幾乎無人使用。1960 年代末,由育種組老師接手,作為育種準備室。
| 育種準備室
最常使用機小屋的是陳成教授,在他的授意下,許多抽不到學生宿舍的窮學生入住磯小屋。「老師當時的意思是老房子沒有人顧,若有人在那裏放火或做一些奇怪的事情都沒有人知道,乾脆把一些男同學丟進去,同學也省房租。」劉建甫技士說。就這樣,磯小屋內充斥著生活的痕跡,出現床、冰箱、電視等起居用品,亦規劃出客廳、廚房等空間。「聽說當時他們常常聚在一起煮火鍋,田裡東西擺一擺就在那裏吃,還有老師去串門子喝酒。某老師喝到爛醉被學生扛回宿舍,被師母退貨,再扛回來。」技士說。直至 2000 年前後,最後一位生統組博士生畢業搬出,磯小屋的居住史才落幕。
TMI:據說已退休的謝兆樞老師及農場李建輝技士都在磯小屋內居住過。
圖:2006年磯小屋內部。當時仍有居住痕跡,家電用品搭配木製樑柱倍感溫馨。
| 小屋復興
2003 年,劉建甫技士於暗房內發現塵封已久的磯永吉手稿,開啟對此棟建築的考察。2009 年,北市文化局公告磯小屋為直轄市定古蹟。2012 年起,劉建甫技士、謝兆樞老師及彭雲明老師開始招募並訓練解說志工。「那時候也沒甚麼討論,就是自己畫了一張配置圖,然後找了幫校史館策展做美工設計的先生討論。」技士說。「我的工作就是收集資料、老照片,寫每個區塊的文案。那時候已經大概區劃呈現在這樣,進去就介紹建築、介紹稻米的歷史、在台灣的歷史、儀器、現在稻米品種的陳列、磯永吉...。」2014 年 4 月,蓬萊米命名 88 周年的米壽慶,磯小屋以古蹟博物館的身分開放,並展出相關儀器及故事。直至今日每週三、六、日為磯小屋的開放時間,已超過上千、萬人參訪。
| 百歲慶
2025正好是磯永吉小屋落成百週年。
米飯是開啟這棟建築的鑰匙,也是讓故事續寫的墨水。它書寫了小屋的記憶與人們的腳印,時至今日仍未完待續。從米的育種、栽培到未來水稻,本次策展道出米不只有過去,也有現在,和將要踏上的未來。這棟小屋豈不一樣?人來來去去的過去,它為人們提供最優質的稻米、為研究者提供幽靜的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安全的避風港,現在,它承載著百年來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人士留下的知識,向大眾訴說故事。未來又會是如何?在這一百多坪的空間裡,刻進梁柱的歷史還能與新的世代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希望這段奠基飲食日常與農藝學系的過去能被發揚光大,也期待這棟充滿歷史意義的博物館能繼續走到下一個百年。
延伸閱讀
落成後不長不短的一百年,這棟小小建築一波三折,從面臨拆遷,到備受保護,當中歷經的故事,將在大事記中一一向您訴說。
磯小屋見證多位研究員的學術成果,當中也曾有改建、空間利用的變化。「建築使用」將透過小屋過往與現今的建築設計圖,讓您了解其中的故事。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