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前,磯小屋便已建成,供高等農林學校使用。這百年來,來來去去的研究者,改了又改的功能及隔間,唯一不變的只有屹立不搖的屋架,寫下農業發展殘存的痕跡。現在能在展覽看到的、無法看到的空間及設施過去曾作為何種用途?
| 高等農林學校—— 「農場作業室」 1925-1946
當初的規劃是提供給高農的 「農業實習課」 使用。 將空間分成5個隔間,,由西向東分別為: 農具室、雨天作業室、實習準備室、湯沸場 (宿值室) 與貯藏室。 其隔間示意圖如圖一所示。 原先的空間配置的構想,後來有稍作改變,,可能是使用一段時間後因為需求而做了調整。 以下是對於各個隔間的用途做一推測:
1. 農具室: 存放耕作用的農具。
2. 雨天作業室: 觀察及度量收成後的瓜果與穀類,例如: 調查每一穗之穀粒數以及千粒重等性狀。
3. 實習準備室: 存放調查農作物生長的量尺與磅秤以及計算穀粒數的工具。 還有肥料、農藥與種子等。 作為下田之前的準備。
4. 湯沸場及宿值室: 湯沸場是燒熱水之處,可能是作完農事之後提供飲水之處。 宿值室就是值夜室。
5. 貯藏室: 存放收成的穀物種子或乾燥後的果實以作為他日研究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作業室與實習準備室之間是一條暢通的走廊,在林正義教授的「種子研究室」時期改造成一間暗房,作為照片沖洗之用。
圖一:初建一樓平面圖
| 研究室時期 1946-1976
戰後的作業室轉變為農藝系幾位副教授的研究室與實驗室,這幾位副教授分別是是: 林正義、賴光隆、林秀雄與林安秋。 使用作業室時間最長的是林正義教授,他和他的團隊當時稱為種子研究室,受農復會委託進行例行的種子檢查業務並從事當時的尖端科技 「組織培養」 的研究。
推測從林正義先生在1950年6月畢業並在系上任職之後,小屋的功能變身成為研究室。 研究室的功能之一為: 種子檢查,為了種子的交易,必須由種子檢查機構來認證種子的品質如發芽率、發芽勢、種子純度、含水分的比率等,種子研究室遂肩負起這項任務。這考種及組織培養都需要設施與設備,因此雨天作業室以及湯沸室都新建水泥臺作為考種的工作檯。準備室當時則做為師生的研究室,,在其中閱讀文獻、接見訪客、整理資料及撰寫報告。農具室的西側端的牆面的破口,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造成的,因為要設置組織培養的無菌低溫的密閉空調空間,在竹編夾泥牆上方做了散熱口 (參見建築結構 )。
圖二:現今一樓平面圖
| 育種準備室時期 1976-2004
這段時間轉型為倉庫,因為新的農藝館以及考種館落成,還有年長的前輩教授退休,所以研究與實驗的空間逐漸充裕而不再使用此建物,因此淪為倉庫。收藏從階段一起使用過的標本、儀器與家具等。
| 臺大博物館群
2014-2025.03.14
2004年,發現磯永吉先生的藏書後開始陸續整理,現今能對外展示的珍藏品,全數都是由當時的技士劉建甫先生多年來的整理與紀錄。在2014年春天,蓬萊米的米壽慶時展示出來,讓外界透過磯小屋的珍藏品,能約略想像往昔的研究工作的場景。
2025.03.14-
因應小屋建成百週年,農藝系師生共同策劃並翻新展品、設備及展覽內容,期待能給所有參展觀眾良好的體驗,在滿百歲的日式木造建築內,一同來場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旅程。
圖三展示本次紀念展各展區於本網站的對應項目。可依照下圖尋找更詳細的展品說明介紹。
圖三:2025百年慶展區設計
延伸閱讀:磯小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