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小屋在1925年以前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的木造作業室。
磯小屋在臺北帝大時期稱為「第一農場作業室」,功能在於提供農專部與農學部農學科的師生進行教學與研究使用。
1957年成立種子研究室,1959年協助農林廳設立種子檢查室。農藝系種子研究室設立於農業試驗場內1925年所建造完成的原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即現在的磯小屋)。
臺灣光復後,學生與教師人數持續增加,研究空間缺乏,必須將小屋充當成研究室及實驗室,當年有4位教師(林正義、畢中本、賴光隆、林安秋)先後使用過小屋。
歷經60與70年代,考種館、洞洞館及農藝館依序落成,教學與研究空間都陸續滿足後,小屋內只有實習準備室雖然仍然維持其功能,其餘的空間逐漸變成碩博士生的臨時住宿處。
1976年,農藝系從臺北帝大的農科大樓遷移至新館時,多數帝大時期的家具遷移至新館,隨著時間推移和設施更新,舊家具再次遷徙,被堆放在小屋。
2003年,當時還是台大研究生的劉建甫先生尋找儀器時,在磯小屋暗房內發現四千餘件珍貴的磯永吉相關文物。
2009年7月28日,磯小屋經臺北市政府核定為市定古蹟,隔年3月經臺大校方核定為校園歷史建物。
2011年8月農藝系主任廖振鐸先生任內即啟動修復構想。
經過2011年初的清運以及年底許文龍先生捐贈磯永吉與末永仁兩位先生的銅像,磯小屋在2012年3月10日正式舉行銅像揭幕儀式。
2012年6月志工隊開始服勤提供解說。
2013年3月,「國立台灣大學磯永吉學會」成立,舉辦糧食講堂、開辦「米報」,介紹蓬萊米的前世今生,希望以科普教育使民眾了解這段歷史。
為迎接2014年4月蓬萊米「米壽」慶,小屋內的展場全部布置完成,吸引更多的訪客。
2016年以來,磯永吉小屋邁向修復之路。
2016年8月10日清晨,竊賊宋藍田破門而入竊取臺北帝大時期的古典儀器,瞬間造成磯小屋在平面媒體報紙與電視媒體的大量且密集的曝光,9月5日竊案偵破,期間帶來巨量的訪客(參見小屋竊案)。
2016年11月1日豐年社發起群眾募資,同年11月下旬,由臺大校友會執行長劉寧牽引,志工隊為校友代表陳宏教授等做導覽,感動校友代表,因此將重聚餐會的結餘款全數捐作磯小屋修繕之用途。
2018年春,甫經臺灣科大建築系的王惠君教授完成此古蹟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書,修復的工程邁出第一步。後續兩年陸續申請到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補助預算將進行「修繕施工計畫」及「緊急修繕計畫」。但這兩項計畫由於施工期限只有半年不到以及金額額度不大難以吸引建築師投標,招標兩次均因無投標者而告流標。
2020年3月6日,臺大校長管中閔先生同意生農院的院長盧虎生先生的提議,將現有籌措到近500萬的經費提交由校方,並由總務處總攬古蹟修繕工程全數預算的張羅事宜。磯永吉小屋這座古蹟做全面完整修繕的時日已經指日可待。
2025年,為配合磯小屋百年慶,農藝系開放相關課程,學生加入百周年紀念展的策畫,重新規劃現有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