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永仁 1886-1939
"臺灣蓬萊米之母"
1886年3月15日出生於今日本福岡市的福岡縣大野城市大城(おおぎ),舊筑紫郡大野村。從大分縣三重農學校(今大分縣立三重農業高校)畢業後,任職於福岡縣農務課農事試驗場。1910年抵臺灣,任嘉義農事試驗場技手,從事稻米改良工作。
1914年受到磯永吉的賞識提拔至臺中廳農事試驗場擔任農場主任,並在磯永吉的指導之下,一起從事臺灣在來稻改良與日本稻改良的研究
1919年升任主任技師
1922年起,以「中村」為代表的十多個日本稻品種,雖在竹子湖試種成功,但移到平地栽培即告失敗。末永仁發現秧齡越老於本田生育更不良,乃進行縮短苗期試驗,並於1923年提出「幼苗插植法」,解决日本稻只能種植在竹子湖地區的困境。自此推廣栽培面積立即擴大,並由北往南移。這項突破直接影響殖民政府的水稻改良政策,最終促使「蓬莱米」的誕生。
1924年末永仁進行「龜治」與「神力」的難交,1929年選育出具高產、良質、抗稻熱病等優良特性的「臺中65號」,立即推廣全台,開啟了臺灣蓮萊米的新時代。1927年任臺中州農事試驗場場長。1935年臺中65號獲得臺灣稻米改良競競賽第一名。
1937年末永仁應砂勞越國王之邀前往婆羅洲北部指導稻作,後感染結核病
1939年末永仁在臺中農事試驗場田間作業中倒下去世,一代育種大師驟然殞落,享年53歲。
末永仁一生致力於臺灣稻作改良事業,功績卓著,臺灣人尊稱他是「臺灣蓬萊米之母」。
延伸閱讀:蓬萊米的故事-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