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小屋是日治時期常見的官方木造平房樣式。在臺北帝國大學建物資料中登記其構造為:一部煉瓦造小屋組洋式一部和式切妻造棧瓦葺。
主要結構為木造,主結構木料為總督府營林局採伐之亞杉(臺灣杉),僅貯藏室局部為磚造。屋架屬西洋式三角形屋架中之中柱式桁架,竹編泥牆,外覆雨淋板,懸山式屋頂,屋頂覆瓦。
建物外觀
2006年,當時仍有圍牆
建築風格—— 和洋混合
西洋式三角形屋架中之中柱式桁架
懸山式屋頂(切妻造)
雨淋板
又稱魚鱗板,型態類似魚鱗般層層相疊,可使雨水順著木板向外流,不沿著縫隙滲入牆內,達到防雨的作用。
臺灣杉樑柱
編竹夾泥牆
一種傳統建築工法,以臺灣當地豐富的竹子製成竹片,交錯編織成網狀骨架,再塗抹混合稻草的泥漿,使牆體具備良好的通風與保溫效果,適應台灣潮濕炎熱的氣候。這種技術採用當地取材、低成本且環保的建造方式。
幣串 へいぐし
根據日本習俗,在建築物主結構完成時,最後將屋架最上面的棟木,也就是主樑安裝固定時,會舉辦稱作「上棟式」的儀式。上棟式是建築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儀式,除了感謝神明庇佑之外,還有祈求神明保佑之後的工程能夠順利完工。上棟式中必定準備兩項重要物件─「幣串」及「棟札」,並備妥蔬果、米、鹽、酒、清水等供品展開祭祀活動。
「幣串」為祈福消災的飾物。外觀為一根長檜木柱,上半部的柱頭從頭部正中切一細縫,並在細縫中塞進一張折疊成與檜木同寬的宣紙,在宣紙下則釘黏日本宣紙扇,其上附掛著五彩紙垂。
延伸閱讀:磯小屋米報[第二十三期]
圖:磯小屋幣串。現保存於臺灣科技大學。
一腳踏入磯小屋,可以輕易看見大門左側有一塊與周圍白色磁磚格格不入的水泥區塊。這是過去種子研究室時期考種室留下的痕跡 (參見建築使用 )。低溫暗室是一個密閉且控溫的種子處理空間,過去由高大的水泥砌成。做種子研究時,部分實驗需在低溫或光線隔絕的狀態下進行,因此在種子研究室內部隔出一間長約 4 公尺、寬約 3 公尺的低溫暗室,暗室中央為走道,兩側擺放數個不同年代的生長箱 (參見催芽與恆溫箱 )。走道盡頭的西側牆面,就是安裝冷氣機、同時也是現今展區牆面破口的位置。當初為了裝設冷氣機,必須通風散熱,造成牆面的破壞,露出了竹編的牆骨以及雨淋板。同時又配合低溫暗室的需求,築起水泥牆體,因而封住破牆。今天冷氣機已經卸下,仔細觀察牆面,仍可見有兩個冷氣機支架突出的木頭角料 。
延伸閱讀:冷氣機破口的故事
圖:種子研究室時期的低溫暗室,上方裝有冷氣機,現已拆除。
圖:現今展場。小屋大門左側水泥地即往日低溫暗室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