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稻作發展史
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具有充足日照及雨量,優良的氣侯環境,特別適合水稻生長,稻米因此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及居民主食,在各項農作物中位居重要地位。回顧臺灣經濟發展歷程,日治時期發展米、糖產業,尤其蓬萊米的誕生,改變了臺灣人食的習慣,也改善了經濟。戰後推動「農業培養工業」政策,以「稻米增產」為核心,促使稻米產業的興盛且奠定臺灣人民生活穩定的基礎,進而帶動工商業蓬勃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及經濟繁榮,創造出舉世矚目之「臺灣奇蹟」。
除穩固民生基礎、帶動經濟發展之外,米食文化也深植於臺灣人民生活之中。由多樣化的米食加工,到各項節日、婚喪喜慶的必備食品,稻米不僅是重要糧食作物,更反映出臺灣特有的社會禮俗,在臺灣文化發展史中,具有不可取代之特殊意義。千百年來,米的文化,也就象徵著最通俗的臺灣常民文化,它深刻地影響著這裡的生活型態、社會禮俗與文化傳承。
臺灣的稻米產業,乃是靠著先民無數汗水的澆灌,以及眾多學者的努力不懈,方有今日豐碩成果。由目前發現考古遺址中數千年前的碳化稻米,到歷經明、清漢人移入,日治時期到民國,臺灣稻米發展從量產走向精緻,由本土邁向國際;為臺灣經濟發展奠定根基,也為臺灣農業發展史寫下璀璨的扉頁。
| 起源:稻米的初始足跡
稻米的具體起源至今仍未完全解開。考古學家在印度挖掘出西元前4530年的稻米遺跡,而有關稻米種植的最早記載出現在西元前2800年的中國。傳說神農氏設立了年度播種儀式,由皇帝親自撒下第一批種子,彰顯稻米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雖然目前的證據尚無法確定稻米的起源地是中國、印度還是泰國,但可以肯定稻米起源於亞洲。
台灣的稻米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約50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時期。考古學家在台南科學園區南關裡東遺址等地發現了目前最古老的碳化稻粒(稉稻)。這些稻粒形狀和大小相當一致,顯示當時的原住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選種」與「育種」技術。起初,台灣古稻的來源被認為與中國密切相關,因為出土的石刀工具特徵與中國華中史前文化相似,加上碳化稻多屬稉型稻,符合長江中下游可能是稉稻起源地的推測,然而,近年在台灣西海岸出土的大坌坑時期古稻,其短圓、小粒的特徵與中國古稻的進化階段不符,顯示台灣栽培稻的來源可能比想像中更為複雜,值得進一步研究。
部分學者認為,台灣的稻米栽培技術可能經由東南亞的航海貿易網絡傳入。南島語族的祖先可能從東南亞帶來稻作技術,為台灣早期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碳化稻米樣本。攝於磯小屋。
| 荷西鄭清時期:稻米的基礎建立
荷蘭時期的稻作探索
在163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接管台灣,並開始大規模開發土地。荷蘭人利用原住民的勞力,開始實行大規模的稻米栽培,儘管從澎湖引入水牛協助耕作,小幅度增加耕作效率,卻仍保持了當時較為原始的栽培技術。荷蘭時期的稻米生產主要依賴於天然灌溉,並未進行大規模的水利開發,也沒有大量使用改良的品種。儘管如此,荷蘭人開始將稻米視為一種商業化的作物,並將其出口至其他亞洲地區,標誌著台灣稻米的商業化起步。
鄭氏時期的稻作發展
鄭成功從福建帶來大量移民,他們將福建地區的稻作技術引入台灣,實施「屯田政策」,墾殖以臺南為中心,修築陂圳,水利設施灌溉區域,僅官佃之田畝屬水田,文武官之田地則仍為「看天田」。
明清時期的技術革新
1683年,清朝統治台灣後,大量漢人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與耕作方法,並開墾台灣中部及南部的土地,進行更大規模的稻米栽培。台灣農民使用傳統工具,如犁與鋤,結合水牛耕田,提高生產效率。
在清朝統治下,稻米不僅是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也逐漸成為稅賦的主要來源,尤其在台灣中部的濁水溪流域、南部的高屏溪平原等地,形成了水田種植的主要區域。隨著水利設施的逐步完善,水田面積逐年擴大,水稻的栽培也變得更加系統化和規模化。到清代中期,台灣的稻作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並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 日治時期:稻米的現代化革命
日治時期(1895–1945)是台灣稻作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殖民政府的「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大力推行農業現代化,使稻作成為台灣的核心產業。技術革新與品種改良隨著殖民政策的推行,積極發展日本型水稻,以應日本國內稻米需求。栽培初期,主要引進日本稻進行試種,但由於日本稻不適應台灣的氣候環境,水土不服,生長狀況、產量不佳,後來改以日本稻之不同品種間進行雜交,再從其分離後裔選出優良個體予以繁殖試驗,終於選出適合台灣氣候環境栽培,且米質媲美日本米之品種,同時,為了區隔日本米及台灣米品種,於 1926 年(大正 15年)5 月 5 日舉行之第 19 次日本米榖大會上,磯永吉博士建議自「蓬萊米、新台米、新高米」三種中擇一為台灣所生產之日本型稻米商品名稱,並由當時之台灣總督伊澤多善男選用「蓬萊米」,蓬萊米因而成為台灣生產日本型稻米之專有名稱,而生產蓬萊米之稻種稱之為蓬萊稻(Oryza sativa japonica)。
• 蓬萊米的引入:
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博士在 1912(大正 1 年)開始試種蓬萊稻(Oryza sativa japonica),由於其口感佳、產量高,迅速取代本地的在萊種稻米,成為主流品種,到 1926(大正 15 年)正式命名時,其栽培面積已超過 10 萬公頃,1935(昭和 10 年)時甚至達到 36 萬 5 千多公頃,正式超越秈稻面積。
• 灌溉設施的建設:
1919 年,嘉南大圳開始修建,其龐大的規模,涵蓋台南、嘉義、雲林等縣市,灌溉面積超過 15 萬公頃。嘉南大圳的完成,使台灣稻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提高,形成稻作工業化的基礎。稻米外銷與農民的困境
日治政府將台灣視為日本的「米倉」,大量稻米被運回日本,供應本土(日)市場,本地農民雖努力生產,卻因物價控制政策而無法獲得公平報酬,時常出現吃不起自己種的蓬萊米的窘境。
| 現代:品牌化與永續農業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生產設備受損,導致稻米產量驟降。隨著戰後土地改革,隨然增加稻米產量,卻將大量土地資本從農業移轉到工商業。
二戰結束後,台灣的稻米生產逐漸從「產量為主」的農業模式轉向「品質為主」的精緻農業。然而,由於政策導向,土地資本大量偏移向工商業,導致農業外銷比例從92%急劇下降至59%。同時,工業化進程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成為新一波的社會挑戰。
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國內農業再次遭遇挑戰。進口稻米的生產成本遠低於本土稻米,尤其是精緻化農業的發展,使得台灣本地稻米的市場競爭力受到擠壓,最終導致台灣稻田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休耕面積逐漸攀升,農業面臨萎縮的局面。
經濟轉型與稻米品牌的建立
• 池上米與關山米的崛起:
台東池上鄉的米以其香Q口感和天然耕作方式而聞名。當地的農民協會積極推動「池上米」的品牌化,並且將其打入國際市場,成功地提升了台灣稻米的國際知名度。池上米的成功故事也為台灣其他地區的稻米品牌帶來啟發,促使農民積極投入品牌化與行銷策略,提升米產品的附加價值。
• 政府補貼與休耕政策:
自1970年代起,台灣政府開始推動稻米生產穩定政策,對農民提供補貼以維持穩定的稻米生產。隨著稻米自給率的提升,1980年代開始,政府推行休耕政策,鼓勵農業的多元化發展,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選擇與支援。
有機與友善耕作
• 有機農法與環境保護:
近年來,台灣的農民逐漸轉向有機農法,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致力於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轉變反映了人們對於健康與永續發展的重視,也促使台灣農業在環保與消費者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 稻作文化與觀光結合:
許多台灣地區的稻米生產與觀光業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農村旅遊景觀。例如,台東的稻田音樂節、宜蘭的稻田迷宮等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驗稻作文化,並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活動不僅讓更多人瞭解台灣的農業特色,也為農民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來源,促進了農業與觀光的共生發展。
台灣稻米的歷史是一部跨越數千年的發展故事,從史前的簡單農耕到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再到現代的品牌化與永續發展。作為台灣的主要糧食作物,稻米不僅是台灣人日常生活的核心,更承載著民族與土地間深厚的文化連結。這段歷史見證了台灣農業從傳統耕作向現代化、精緻化的轉型過程,也反映了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市場競爭的加劇,台灣的稻米業務仍需不斷創新,尋求品牌化與永續發展的雙重突破,以應對未來挑戰並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稻米的故事,不僅是台灣農業的縮影,也是社會、文化和科技演進的見證,彰顯了台灣人對於土地與生活品質的無限追求。
參考資料: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_歷史文物陳列館:https://museum.sinica.edu.tw/knowledge-base/item/89/
https://www.riceassociation.org.uk/history-of-rice
中華民國文化部: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files/201807/612.pdf
Thenewslens.com: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2403
FAO: https://www.fao.org/4/J1699c/J1699c.htm
農業主題館: 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8360
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77628
天生好米: https://naturalricetw.cyberbiz.co/pages/ricecultural
穀粒合作社: https://gulirice.com/rice-history-2/
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77628
文化資產局:https://twh.boch.gov.tw/taiwan/intro.aspx?id=17&lang=zh_tw
穀粒合作社: https://gulirice.com/rice-history-3/
農業部: 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06560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https://info.organic.org.tw/3669/
池上多力米: https://drr.com.tw/about.php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