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產與永續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對農業生產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人口持續增長的情 況下,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 永續農業強調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保護與農民福祉,透過優化農業技術,減 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實現農業長期發展。水稻作為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 物,面臨水資源消耗、土壤退化與溫室氣體排放等多重問題,推動水稻生產 的永續轉型刻不容緩。
水資源消耗
水稻耗水量佔比超過台灣農業用水三分之二。然而,台灣受限於地形和氣候 條件,儘管降雨量高於世界平均,實際的雨水利用效率卻偏低。而在氣候變 遷日漸加劇的狀況下,水資源變得更加吃緊,提高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成為 關鍵,可透過選育耐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種,並增進灌溉模式,以提升水資源管理。
土地破壞與土壤健康
傳統的慣行農法施用大量化肥與農藥,導致土壤酸化、有機質缺乏,使土壤 質地劣化、水分和養分難以保留,降低作物生長潛力。此外,土壤酸化還容 易引起水稻紋枯病、稻熱病等病害,增加防治難度。大量農藥的施用更降低 了生態多樣性。傳統耕作亦可能造成造成土壤密實,影響土壤中滲水和通氣 性,不利作物之生長。為實現水稻的永續生產,可透過生態農業、有機農業 等概念,減少化肥農藥施用,並透過免耕或減耕維持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溫室氣體減排
水稻為水田式栽種,長期缺氧狀態下有機碳易被轉化為甲烷,成為溫室氣體 排放的重要來源。研究顯示,水稻品種、灌溉模式及施肥皆影響甲烷產生; 如吸水與蒸散效率越高的品種,甲烷排放量越大。灌溉管理上,間歇灌溉, 也就是在湛水後讓田間水位自然降低至土面,再進行灌溉。能夠提高土壤氧 氣含量,降低甲烷生成,並具有節省水資源、降低能源消耗及優養化可能性 等優點。施肥方面,化肥之有機質含量低,較少有機碳的投入,將減少製造 甲烷的原料。而有機肥則可以選擇碳氮比或有機碳含量較低的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