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學角度來看,米(特別是精白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主要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
稻米種類(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
澱粉的結構不同會影響米的性質與外觀,進而影響米飯和加工製品的品質。通常,在來米的直鏈澱粉約佔20 %至30 %;蓬萊米約為15%至20%;而糯米則低於10%,其中圓糯米的直鏈澱粉含量甚至低於5%。直鏈澱粉就像高大的喬木,因此含量較高的米(如在來米)呈現細長的外形;反之,支鏈澱粉則像灌木,矮且胖,這也使得支鏈澱粉含量較高的米(如蓬萊米)顯得短小圓潤。實際上,在來米與蓬萊米的「直鏈澱粉與支鏈澱粉的比例」差異並不大,這樣的描述僅僅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從科學角度來看,直鏈澱粉含量高的米通常結晶度較高,透明度較好(如在來米、蓬萊米);相對而言,支鏈澱粉多的米結晶度低,透明度差,呈現濁白色(如糯米)。
由於直鏈澱粉的含量差異影響結晶度,這是造成不同米食口感的主要原因。結晶度較高的在來米比較硬,且缺乏黏性,口感較差,對於習慣了稉米鬆軟口感的國人來說,接受度較低。因此,許多台灣人去東南亞旅遊時,會發現當地的米飯不太好吃,因為當地大多使用的是秈米—每粒米粒分明;反過來,東南亞的人也不習慣台灣的稉米,原因只是習慣不同。事實上,全球約有一半人口以米飯為主食,其中大部分地區使用的是在來米,而只有台灣、日本和中國大陸東北部的部分地區以蓬萊米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日治時期以前,台灣也是以在來米為主食,這顯示出飲食習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
查看相關知識:台中65號
稉秈糯差異(來源:米樣)
從日治時期開始,台灣的米飯主要以彈牙、鬆軟的稉稻為主,而在來米和糯米則更多地以加工米製品的形式出現於日常生活中。
由於結晶度較高的在來米比較乾硬,因此它常被用來製作各式各樣的米食加工製品,如:碗粿、蘿蔔糕。相對而言,糯米因為直鏈澱粉含量極低,結晶度也低,多為支鏈澱粉,口感較為黏彈,適製成米食製品,如:油飯、米糕。
糯米製品彈性佳,黏性強,而在來米製品則較為脆弱。近年來,國人偏愛「Q感」的米食,但由於在來米製品較難達到這種口感,許多在來米製品會添加其他澱粉,尤其是玉米澱粉,這雖然改變了米食的原始風味,但也讓部分米製品的米含量降低,這也反映了消費者對米食的誤解,過度追求特定口感。廠商也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應清楚標示並解釋製品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