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像策展人:提供展場,讓學生盡情發揮
宏祺老師在美國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博士班期間便開始教書,在美國教學六年後回到台灣,至今已經累積了25年的教學經驗。近年來,他在進修部任教,觀察到一個日益嚴峻的現象——許多學生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常因加班或臨時狀況無法出席,教學現場變得更加挑戰。
在這樣不容易的環境中,宏祺老師提出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觀點:教師應該像策展人(curator)。他認為,老師的角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提供一個可以展演的空間與平台,讓學生自由發揮,展現自身的興趣與才能。
他指出,傳統的大班制講授模式,已經難以引發學生的專注與投入。相較之下,若教師如同策展人,打造一場有如「百樂餐(potluck)」般的學習活動,每位學生都必須貢獻一道「拿手菜」,整體學習場域就能變得豐富多元。
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為了能展現自己,會開始主動搜集資料、準備簡報,並在課堂上呈現個人的關懷與觀點。尤其對於宏祺老師的進修部學生來說,許多已在設計、行銷、廣告等領域工作,製作簡報與影片原本就是他們的強項,往往能迅速展現出高水準的成果。
策展式教學在形式上類似專案製作(project-based learning),但更加個人化,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入學習情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宏祺老師進一步分享兩個關鍵的教學哲學:
第一,教師不應該是課堂上最「強」的那一位。
當老師總是以權威自居,學生無論怎麼說,最終都不會「贏過」老師的判斷,久而久之便失去發言的動力。相反地,若老師願意扮演一位「平庸者」,虛心聆聽每位學生的聲音,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架構與思考邏輯,不再只是等待老師給出「標準答案」。
第二,他鼓勵學生進行同儕間的作品評比。
這不只是「你好、我也好」的表面和諧,而是引導學生比較彼此作品的優劣,學會為自己的作品辯護,也能有系統地欣賞或批評他人的表現。這是一種真正的思辨訓練。為了說明立場,學生必須思考、整理論述,甚至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始接觸到大理論、大架構,與主流學術展開對話,這正是引導學生邁向抽象思維的重要一步。
在這樣的策展式課堂中,老師的角色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促進者(facilitator),不只是激發學生表現,更是引導學生思辨、構築理解的關鍵。
不過,宏祺老師也提醒:要真正落實這樣的教學模式,班級人數不能太大。唯有師生間能充分互動、彼此對話,才能讓策展式學習發揮最大效益。
值得敬佩的是,宏祺老師對每位學生的作品,幾乎都會逐一回覆。他坦言,有時候自己寫給學生的回饋,甚至比學生交來的報告還長。但他認為,與其進行大班式的演講授課,不如透過這種個別化的溝通,與學生真正建立連結。他也分享,每次讀學生的報告時,自己總能從中學到新東西,了解年輕世代的喜好與態度,對他而言,這是一種樂趣。
透過參與學生議會、實習、申請計劃
提升個人視野與能力
從金門到台北:大學生涯的三段旅程
目前是大學三年級的微笑(化名),他有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就是唸了三所大學。他起初是在金門大學,待了一年,然後轉學到世新,又隔了一學期,又轉到台北市立大學。經歷了不同學校、學系,他對於同學們的學習風氣,也有比較多的體會。
他覺得目前在台北市立大學中,是比較自由的。可能學校對於學生比較放心,在點名、課程要求上,比較有彈性。相對來說,世新與一般想像不同,反而要求比較多。只是世新有時一班七、八十人,老師也來不及認識每個學生,課程就結束了。金門大學相對來說,則比較是在中間。
不是書呆子?那就找有趣的課來上吧!
微笑自認為自己對於學校課程不是很感興趣,除了幾門課外,他是只求及格就好。對於是哪些課程有興趣?他認為老師能夠引發學生討論的公共議題,甚至課堂上,採取辯論、對話的方式,比較吸引他。他說,有一門政治學課程,老師就將全班分為幾組,約6-7人一組。每組每週有人要負責發言。若想要主動發言,也可以。
老師會提出一個主題,譬如,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然後,請同學們表達意見,同時要其他同學反駁或支持。這堂課中,微笑大部分時間,就必須全神專注。因為不僅是要聆聽老師發言,還要知道同學們說了什麼,這樣才能發言回應。這樣的課程模式,很讓微笑喜歡。
老師給力,討論才會走得更遠
微笑同時,還提到有兩個關鍵要素,可以增進這樣課程的進行。首先,是教師能有重新整理同學觀點的能力。因為,同學有時發言,不太能有效組織自己的語言。常常會詞不達意,老師要能夠轉化爲大家聽得的語言,才能讓班上的集體討論持續。
其次,倘若老師在學期分數上,加點發言激勵的加分機制,也會有助於讓更多同學願意發言。
不只靠課堂!申請、證照、比賽一起上
除了在課堂上,微笑也試圖讓自己從課外生活中,獲得學習的管道。他會試著去申請各種計劃,譬如,大專生研究計劃、學校的自主學習計劃、校外的創業企劃比賽等。他希望透過這樣的申請,能讓他有更多的成長,同時可以知道自己的實力在哪裡。
此外,微笑也會試圖去考一些證照,譬如,有調查統計分析師、碳排放永續師等。雖然有些也只是嘗試,並未通過,但是,他也想透過考證照方式,讓自己多學些東西,為未來做準備。
實習玩真的:從上海到市政府單位都不放過
另方面,微笑也會去爭取一些實習、參訪的機會。譬如,他曾到廣州、北京、福建、上海等地去進行交流,擴大他對於中國大陸的理解。同時,也曾在上海實習約一個月的時間,對於上海的公司運作,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他也提到,實習時會碰到其他地方的人,譬如來自澳門、美國等地的華人,也會一起工作。讓他更看到世界的廣闊。同時,他也會藉此機會,多遊歷不同地方,觀察人們在做些什麼、說些什麼,這讓他感到很有趣。
而目前,因為在台北市立大學,隸屬於市政府管理。因此,也有許多到台北市各單位實習的機會,譬如觀傳局、研考會等單位。讓他多接觸到實際市政運作,以及大致了解公務機關的工作模式。
從國會研習營到AI證照:先嘗試、再決定方向
因為明年又要選舉,他目前也參加一個由某個立法委員舉辦的國會助理研習營的活動。可以每週一天晚上去學習,國會助理需要的新聞稿寫作、影片製作、社群經營等能力。未來,還有機會到不同政治人物辦公室擔任工讀工作,可以培養更進一步的實踐能力。
而因應當前的AI發展,微笑也試著多學習AI應用,以及還有AI應用證照的準備。
還沒找到答案沒關係,先努力多看看
微笑對於所學課程,不算是認真學習的學生。但微笑也試著廣泛地學習,努力增進自己的能力。對於未來,微笑還是感到有些茫然,除了自己方向未定,也會擔心很多工作會被AI取代。未來不知道自己能以什麼樣的技能在社會上生存發展。不過,就抱持這樣的探索,一步一步地去珍惜當下,邁向未來。
系學會長、志工團長、兩次創業
畢業即進入創投基金擔任商業開發BD
不為當老師而讀教育系:誤打誤撞的開始
維易大學時期是唸教育學系,該系的宗旨是在培養優質的小學教師。可是維易並不想當小學老師,當初會選擇這個科系,主要是因為學校近、分數到,所以就進到了教育學系。
不喜歡上課,但從中找到標準
維易在學校課程中,對於許多科目不感興趣。他說:「讓我自由的老師,期末的教師評鑑,我都會給高分。最討厭的,就是管得多又教不好的老師,我就會給很低分。」不過即使如此,維易在學校課程中,仍然有許多收穫。
系學會會長:活動中學習合作與規劃
譬如,維易爭取當選系學會會長。在一群同系好朋友的支持下,大家一同舉辦火鍋會、聖誕趴等活動,學習如何吸引同學參加、活動的企劃、執行與細部沙盤推演等,同時也學習合作,與不同人溝通相處。
泰國志工團:在壓力中磨練自己
另一個例子,則是維易擔任赴泰國教小朋友中文的志工團。由於遠赴他鄉,而且資源比較貧乏,再加上庶務眾多,這對於維易而言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常被帶隊老師責罵。不過,幸好有同隊同學的鼎力支持,對維易大力鼓勵與肯定,讓他克服了上下溝通的問題,最終順利完成任務,留下了一段有點苦澀但充滿成長與回憶的經歷。
經營學餐滷味攤:親身體驗創業實務
維易常與同學在學餐中閒聊、打屁,與幾個攤位老闆也變得熟識。當得知其中滷味攤要轉讓,他與同學們便興起要共同承接經營的念頭。於是,大家集資成立公司、整修店面、擬定餐點風格與行銷策略。
幾位同學開始輪班經營,從採買、清洗到烹煮、販賣,以及後續的打掃清理,幾位在學學生就這樣花了許多心思投入。
體會餐飲辛苦,也見證創業現實
過往在家裡不愛做家事的維易,在店裡卻得下滷味、洗碗,最後忙到手都會發抖。扎扎實實地體驗了餐飲的辛苦。但眾人的努力,畢竟是業餘,也無法完全投入。最後,生意開始每況愈下,在眾人意見不一致下,撐了一學期後,最終再度轉讓出去。
意外的收穫:成為學餐攤位介紹人
這次辛苦的經驗,卻也讓維易有機會成為承包學餐攤位老闆的業務。只要幫忙介紹客戶承租攤位,維易就可以獲得一些佣金。雖然只是偶爾有店面空出,維易就幫忙上網找人並帶看。但他自身對學餐經營的實際經驗,成為推銷時最好的底氣。這種偶爾成功推銷的佣金,也讓他獲得額外收入,算是一個非常實質的收穫。
走進地方創生與沉浸式劇本殺
維易也參加校外基金會的營隊培訓,希望多學些東西,也擴展人脈與視野。在基金會安排的地方參訪中,他思考如何讓人們體會地方文史風情,同時促進地方經濟。
此外,他有機會到中國大陸西安遊玩參訪,看到許多遊客穿上古裝,彷彿時空穿越,回到古時的長安街道。這些經歷,再加上維易朋友熱愛玩「劇本殺」,讓他靈機一動,結合地方文史導覽、古裝遊街與劇本殺,開始創辦「深川工作坊」。
頂上交拼 × 龍山寺:地方歷史結合體驗遊戲
他們選擇萬華歷史上的「頂上交拼」衝突事件,設計為古裝遊街的沉浸式劇本殺。參與者為了解開謎團,必須前往龍山寺、祖師廟、剝皮寮等地參訪,了解當時的歷史發展,讓劇情得以開展。過程中還安排當地小吃,作為提升地方經濟的模式之一。
創意十足,難敵營運現實
活動在網路上開放報名,確實吸引許多人參加,舉辦了十數場,甚至有英文場讓外國人也能參與。維易也以此計畫參與創業競賽,獲得學校與其他單位的支援與獎勵。然而,由於人力成本與場地經費高昂,即使立意良善,商業模式仍難以自給自足,最終畫下句點。
因為一場簡報,踏入創投世界
在參與創業競賽時,維易認識了現在創投基金的老闆。對方直言這個計畫的商業模式有問題,但很欣賞維易的積極態度,於是邀請他到公司實習,開始學習如何協助新創公司營運,也負責推廣公司開設的管理課程。
從不愛上課到自我摸索學習動力
總的來說,維易沒有從校內課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反而在課外經歷中,無論是系學會、志工團、滷味店、地方創生到創投基金實習,他都努力讓自己成長。
對維易而言,學習不只是靠書本與老師講述,而是自己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從談話裡觀察行為,甚至透過網路資源來了解這個世界。
想賺錢,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
問起維易學習的動力,他坦率地說:「就是想賺錢。」因為想過更好的生活,過自由的生活,維易讓自己多方嘗試,尋找能賺錢的工作與管道。他現在在公司主要負責業務工作,對他來說,業務就是最能看到成果與收益的方式。
至於賺了錢、得到了自由之後,他想做什麼?維易現在還沒有答案。但因為「想賺錢」這個單純的動機,讓他在不同領域中累積了豐富的經歷,也讓他在各種挑戰中不斷成長,逐步打造自己的實力。
專案學習 解決問題
與好友合作,老師作為顧問,爭取競賽佳績
我第一次聽到芋泥(化名)的名字,是透過學校系統的通知信。她因為缺課過多,系統提醒導師主動關心學生狀況。當我寫信詢問她的學習情況時,她坦承因為校外活動密集,所以近期缺課較多。不過她也表示活動已暫告一段落,未來會恢復正常出席。
真正與她見面,是在導生晤談時間。很高興她主動登記晤談,讓我有機會了解她在校外的參與與想法。她提到自己已經參加轉學考,並透過特殊選才,錄取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這是一個大一不分系的學程,提供學生探索多元領域的機會。
競賽歷程:累積實戰經驗,成為升學資歷
特殊選才名額極少,錄取者往往在某些領域具備特殊成就。我便好奇芋泥是憑藉哪些成果脫穎而出。她分享,在高中時期,常與同學參加微電影、設計等比賽,屢獲全國或全市獎項,這些經歷成為申請時的重要資歷。
這些活動背後,源自一位老師的鼓勵與帶領──讓學生以小組方式參與競賽,發展專業與創意,也培養團隊合作與實踐力。
專案合作: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的現場
芋泥在社區型綜合高中就讀,高二時進入廣告設計領域,屬於職校系統,著重實務技能。她特別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組隊,一起討論、一起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還能與老師討論具體問題,從而獲得更深的理解與成長。她說,這比大班授課有趣太多了。
高等教育的挑戰:大班學習的適應困境
到了大學,她發現班級人數幾乎是高中的兩倍。老師雖然教學認真,但內容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有時太簡單,學生分心看手機;有時太難,學生索性放棄。她笑說:「老師教他會的,學生學不到自己要的。」這種供需失衡,再加上人數太多,學生不易與老師建立信任感,也就難以主動發言或參與。
更棘手的是,許多學生對學習缺乏明確目標。即便老師設計了互動教學,若學生毫無回應或無意參與,也難以推進教學深度。一堂課無法只為一兩位學生設計,這對師生雙方都是挑戰。
多元學習場域:課程、營隊與人生視野的拓展
除了課堂與競賽經歷,芋泥也參加了高中老師推薦的「優游台中學」課程。這是由市政府推動的學習計畫,鼓勵學生參與歌劇院、科博館、美術館等藝文活動,擴大學習場域與資源。
她也參加各種營隊,認識不同背景與興趣的朋友,進一步擴展她對世界的理解,累積了更多學習的能量與方向。
學習動機的根源:探索潛能、自我挑戰、同儕鼓舞
當我問她為何如此積極學習時,育寧坦言:「我只是想看看自己可能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她想知道自己的潛能在哪裡,想挑戰自己可以走多遠。
來自社區高中、家庭資源有限,讓她更明白必須靠自己主動學習,才能拓展視野與機會。此外,她也受到同儕的激勵——當年同組的同學,如今就讀交大百川學院,也讓她覺得:「我也可以。」
深層反思:如何在大班課程中維持學習效果?
訪談尾聲,我問她這次談話中哪個問題最有啟發?她說,是關於「大班課程如何學習」的問題。她開始意識到,未來即使到不同學校就讀,也可能會面臨大班演講課程。因此,她會思考自己是否能找到方法,在大班環境中也能維持學習效果。
專案學習:為有行動力的學生而設
從芋泥的經驗中,我再次體會到專案學習(PBL)的價值與挑戰。教育部近年大力推動 PBL 或 Problem-Based Learning,但在大班教學現場,仍有許多難以落實之處:組別合作困難、學生學習意願不一、教師精力有限等。
但我們是否可以換個方向思考?是否能開放設計一些「選擇性 PBL 任務」,讓具備行動力與學習動機的學生,自行參與校內外競賽、提出專案構想、完成任務?在這過程中,他們將以實戰方式精進實力,也能避免在傳統課堂中陷入時間錯置的困境。
到對岸交流 體會不同氛圍
短影音也可成為學習平台
佳利目前是世新大學口傳所研究生,她剛從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交換一學期回來。對於兩岸的學習氛圍,她算是有第一手的觀察。她提到兩個她在人大印象比較深刻的事。
認真學習的環境與全天候的學生身份
認真學習的環境
第一是認真學習的環境。就如同我們偶爾會在短影音上看到,中國大陸的重點大學裡,學生們超級認真地在學習,十分驚人。她在人大就有真實地感受到,每個教室都有人在自習,幾乎沒有空的地方。她為了要能作些口語上的準備,最後只能到樓梯間進行。網路上轉傳的哪些勤奮的讀書畫面是真實的。
另一件則是更深刻地學生身份。這點可能與住宿生、留學生相類似。她提到在人大時,吃住都在學校或學校附近,隨時參與的都是校園生活,即使是講座、活動,甚至娛樂,都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算是個全天候的學生,這種沈浸式的學習氛圍特別強。
但是在台灣,學校與外面的生活,似乎沒有距離。上課時是學生,走出校園,就成為了一般人。有的同學趕回家或者在外打工,學生身份似乎只是暫時的,對於學習環境就沒有那麼強的感受。
擔任助教 看到學習狀況每況愈下
擔任助教 看到學習狀況的變化
佳利另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就是從大學部就讀英文系時,就已經擔任老師的助教。所以,她可以感受到這幾年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關係在改變。她提到,在以前學生上課,也是會滑手機。但是,一旦注意到老師在看他時,總是會不好意思地收起來。這幾年,則越來越多人就繼續看自己的手機,老師也自顧自地講課,較少去提醒同學了。
大概也因為同學的疏離表現,老師在上課對於同學的要求,似乎也開始減少。因為老師的提問或者是課堂要求的討論,許多同學參與程度比較低,老師就開始簡化教學內容,減少對於學生的要求了。
佳利認為同學們對於學習沒有那麼熱衷,可能是因為網路上現在幾乎什麼資訊都有。現在沒有聽,隨時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答案。因此,似乎強迫要求自己專心聽講,就沒有那麼迫切。
喜歡理論 探索問題
在課堂中,佳利對於一般同學避之唯恐不及的艱澀理論,反而是特別喜歡。無論是她在英文系時,老師介紹的文學理論或者現在的傳播、修辭理論,她都讀得很有興趣。問她為什麼?她說就是剛好吧!她喜歡探索問題,試著理解現象背後的真實本質。不過,她也提到,有可能以前在學理論時碰到好老師,帶領著她感受到理論之美與實際的用處。就這樣的過往經驗,使得她喜歡閱讀理論性的東西,不以為苦。
TikTok 不只是娛樂,也可以學習?
除了學校課業外,佳利提到她還會利用TikTok學習。這與一般對於短影音的印象不太一樣,一般都認為短影音是休閒時看的,而且常會有一堆搞笑、無厘頭的短片,雖然有趣,但是耗費時間。佳利早在2019年就開始使用TikTok,而且有意識地透過演算法機制,馴服她的平台。目前平台推播的訊息,大多是她所需要的有用內容。諸如商業名人觀點、管理心法、人生哲理、學習秘訣等等,都可以在短時間中,獲得有用的資訊。因此,TikTok成為她課外學習的管道之一。不過,她也承認,還是有的時候,會被插入一些比較沒有營養的內容,有時一鑽進去,就花了不少無謂的時間。
參與競賽 準備證照
佳利對於未來,也還是有些不安,她覺得自己對於實際職場情形,了解十分有限。她現在就是與同學們參與提案競賽,同時也在準備行銷方面的證照考試,希望增加自己的資歷。另外,對於早點接觸職場的實習工作,她是打算在修完研究所的課後,一邊實習,一邊寫論文,希望這樣畢業後,就可以銜接到正式工作。
即使佳利已經算是表現很積極的研究生。但是,她在訪問結束後的聊天,她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多做一些。她提到運動品牌Nike的名言:Just Do It. 她覺得這句話實在太棒了,「就是去做」,是她目前對自己更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