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 100-2
時間:星期五
地點:共同教室 101室
◎課程說明
上學期課程中,我們從「何謂政治?」開始,先瞭解政治學研究對象:「政治」本身的多元性、廣泛性與整體性的意義。其次,進入到當代政治學研究的主題與途徑,希望扼要說明當代政治學的科學化發展與對此的反省。第三,討論我們所處的民主政體,說明民主政體的精神、優點與原則。最後,在政體之中,我們還有許多想法,對整個體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開始討論意識型態,以自由主義為主軸,兼論保守主義與女性主義。
如果上學期的焦點之一,是對於民主政治的理解;下學期的核心關懷,則是對於民主政治的批判與反思。除了,預計最後一堂課,綜整對於民主政治的檢討,本學期討論的主題,無論是國會政治、政黨政治或政治傳播等,我們都將討論對於當前民主政治運作的反省,除了討論台灣的具體個案外,我們也反省普遍的民主體制所呈現的問題。
在形式上:
希望從具體的政治爭議問題開始討論,譬如,國會政治從我立法院是否應遷移至華山特區?政黨政治討論「大聯合政府」是否在實然面的可行?應然面上的,是否可欲?而在選舉制度方面,則反省我國從SNTV(單記不可讓渡投票)改為混合制(單一選區加上比例代表制),到底是好的?還是出現問題?.....等等。希望可以讓同學明瞭課程內容與現實政治的相關性。但是,以問題討論的方式,比較無法對個別主題作全觀式的介紹與說明,因此,希望同學們務必閱讀指定教科書相關章節,兩相搭配,相信會有助於同學們對於課程主題的理解以及能夠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在內容上:
同樣從政體(regime)的概念出發,民主政體的重要權力結構區分為:立法、行政與司法。政治學領域特別重視「立法」,亦即國會這一塊。因為,行政被劃歸為公共行政的研究範圍;司法,則是法律系的特長。所以,我們首先談「國會政治」。
國會政治作為一個宏觀的上層架構,進一步分析遊戲規則,就要討論「政黨與選舉」,才能更明白國會組成的方式與運作的性質。從國會、政黨、選舉這一個主軸,是政治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政治運作中,政治傳播是一個關鍵的過程,政治菁英如何說服民眾、民眾如何發出具有影響力的聲音,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當代媒體與網路的無所不在,使得政治傳播本身成為當代政治爭議與反省的焦點之一。
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希望從普遍的理論上,介紹政治學研究的重點;但是,我們同時也希望能對於我們所處的特殊政治情境,討論一個我們社會中,最為重要的政治爭議。因此,學期的後半段,我們將焦點放在台灣政治中,最受矚目的領域:兩岸關係。
我們首先從全球政治的脈絡,進入兩岸關係的討論,特別是從不同政黨的政治主張,然後邀請學者提出有別於政黨主張的兩岸政策,並且安排一堂課,希望提供同學們自由討論,另一堂則是請部分同學上台報告。
最後,經過一整學年的介紹,我們希望將焦點放回我們所處的民主政治,我們很慶幸,也有點奢侈,但是為了讓我們的民主更好,我們必須批判我們的民主政治,希望能擬出幾個改進的方向,為本課劃下個句點。
上課方式,因班級人數較多,以演講授課為主,但會不時地請同學發言,希望能有一定程度的雙向溝通。期末也會請部分同學報告,希望大家可以藉此機會彼此觀摩與學習。
在評分方面,我們這學期共有一次期中報告(兩種方案擇一,下文會詳細解釋),以及期中、期末考試各一次。另外,出席與課堂表現也會納入成績考量。希望同學們踴躍出席,但是倘若有事,可以事先email請假。期中、期末考範圍除了課堂講授的內容,還有指定教材相關的章節(各佔一半)。
本課程為介紹性課程,期望達到以下四項目標:
1. 理解政治學中重要主題:
國會政治
政黨與選舉
政治傳播
2. 瞭解當前台灣重要爭議議題:兩岸關係
3. 捍衛與反省民主政治
4. 增進判斷公共事務的能力
頁底亦有PDF檔,可供下載
☆ Andrew Heywood 2009 《Heywood's 政治學新論》。楊日青等譯。台北:韋伯文化。
或 Andrew Heywood (2007), Politics, Basingstoke : Palgrave Macmillan.
2. 學期報告30%(兩種方案擇一),請務必準時繳交,逾期者扣分。
3. 期中考30%、期末考 30%(包含上課內容與指定教材)
本課程在Facebook有討論社群,可以搜尋 「100 政治學」,點選要求加入。
(歡迎志願上台報告者,名額有限,請於5月18日前確認,上學期未上台發言者優先)
○方案一
「兩岸關係相關書目之讀書心得報告」(任選一本,字數約4頁)。
# 讀書心得的書目清單,請參見「書目清單」。
○方案二
請以3-5人為一組,針對兩岸關係中相關議題,製作小組書面報告。
報告主題:(舉例:可再擇一子題發揮)
(建議題目不要太大,才能比較深入)
1. 兩岸定位問題:如何處理「一個中國」的問題?
2. 我是誰?台灣民眾對於國家認同、身份認同、族群認同的爭議。
3. 兩岸經貿與全球市場?
4. 陸生在台灣:學習與分享
5. 從世界看兩岸:不同國家的觀點
6. 兩岸對話:歷史沿革與未來
7. 兩岸的未來:兩國、邦聯、聯邦與國協?
8. 兩岸文化交流
9. 台灣人在大陸:大陸台商、台生現況
10. 大陸司法制度
報告內容:
相關資料蒐集:學術文章、報導、網路
訪談:特定人物、學者、專家
(有關專題主題的研究內容,歡迎與教師或助教討論)
□提醒
引用資料時,要記得註明出處喔!(在Word中,可以插入參照註腳,撰寫資料來源,或參照任一學術著作的引用格式)。
切記:千萬不可整段剪貼,一定要用自己的話,重新改寫。(抄襲是學術中的大忌,千萬要小心。抄襲的作品,是零分!!!)
若覺得資料寫的實在太好,改寫不足以呈現原有的精神,則要以上下引號「」標誌。
◎國會政治
(一)立法院應否遷建?
(二)「大聯合政府」的意義?
(三)幾個常見的術語?
推薦遊戲
↓●課堂PPT檔請於頁底下載
參考資料:
盛杏湲, and 黃士豪. "台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 台灣民主季刊 3, no. 3 (2006): 85-128.
陳陸輝 and 涂秀玲(2010). 〈公民教育、機構信任與政治支持〉,發表於 「領導與公民意識」學術研討會。
羅清俊 (2008),〈小規模立法委員選區的分配政治:選民對於補助利益的期待〉,《台灣民主季刊》, 5卷4期,頁66。
一、前言
二、政黨政治
三、選舉制度分類
四、選制與政黨
五、台灣的案例
六、小結
↓●課堂PPT檔請於頁底下載
【推薦閱讀】
○ 蘇子喬&王業立,〈為何廢棄混合式選舉制度?----義大利、俄羅斯與泰國選制改革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28卷3期,頁1-79。
○吳典蓉(2012),〈我見我思:一個記者的懺悔〉,《中國時報》,1月20日。
「單一選制在台灣的問題是,新選制的不公平,並未換得正常的國會。國民黨原來就是掮客型政黨,現在國會議員更成了里長,每天只管電線桿、跑婚喪喜慶;綠營原來的意識形態傾向更變本加厲;更嚴重的是,原來期待,單一選制因為至少要相對多數才能當選,台灣政治可以更走向中道,但單一選制與台灣北藍南綠的結構相乘,結果是北部只能選出藍委,南部只能選出綠委;未來,候選人只靠既有的藍綠基本盤就能勝選,各黨內走中道的立委無法生存,台灣的兩極對立勢必更為嚴重」。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3卷 2期,頁63-86。
http://www.tfd.org.tw/docs/d3t2/03.pdf (請自行上網下載,或進入「台灣民主基金會」網站搜尋)
■推薦閱讀
胡全威,2012,〈古典修辭對當代民主的啟發〉(供參考,非考試內容)(請於網底下載)
○社論(2012),〈社論-面對牛雞風暴 誠實是最好策略〉,《中國時報》,3月14日,A15版。
但是,不論夠不夠理性,政府都不能放棄溝通、說服的可能,特別是對媒體的溝通。因為媒體缺乏足夠的專業,有毒沒毒、安全與否都不是媒體隨便說了算,還是要專家充分說明,再透過媒體理性傳達。否則,再專業的問題在充斥政治算計的政論節目中,還是落入藍綠對抗的框架,治絲益棼
馬政府更怯懦的表現是以民調來強化決策的正當性。民調雖然號稱是反映多數民意,但有擔當的政治領導人卻必須領導民意,在作重大決策時,既不能讓「媒體治國」(mediacracy),更不能讓「民調治國」(pollcracy),讓媒體與民調取代政治人物應當擔負的判斷與領導,甚至取代民主政治應有的決策機制;尊重民意是民主的表現,但以民調治國或者決策依賴民調,卻是權力怯懦的表現。
○ 吳明上. (2010). "政治傳播與政治手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政治操作." 公共事務評論 11, no. 2: 1-11.
○ 胡全威(2011),〈王者之聲:修辭之必要〉,《中國時報》,3月2日。
○倪炎元(2009),《公關政治學》,台北:五南。
○黃哲彬(2010),〈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中時部落格
批判置入性行銷(業配)的問題
○社論,<政務官都應有「好膽愛心包」>,《中國時報》,2011.02.16。
○林博文,〈格連.貝克煽動美國民眾〉,《中國時報》,2010.09.01
○ 呂一銘(2011),〈馬政府輕諾寡信照買媒體〉,《自由時報》,0406
○ 中國時報編輯部都會中心(2011),〈嚴正駁斥呂一銘先生〉,《中國時報》,0407。
相關連結:
Glenn Beck 的網站
http://www.youtube.com/user/glennbeckvideos?blend=2&ob=4
諷刺Beck的影音
Glenn Beck Fail: Best Of Beck Clips
美國尼克森總統因水門案辭職下台三年後,接受英國脫口秀主持人David Frost的專訪。原本尼克森希望藉此獲得鉅額的訪問費,以及重新返回政壇的機會。但是在訪談中,Frost作為一個媒體人,透過咄咄逼人的追問,讓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尼克森,最後被迫承認犯下嚴重錯誤,訪談後,尼克森隨即宣布退出政壇。
從這部電影看媒體與政治之間的互動,會得到許多有趣的面向。包括政治人物如何希望藉由媒體獲得金錢(自傳、訪問費)與政治舞台;媒體從業者同樣也考量收視率與自身的名利雙收。但是,真正能感動人的,還是穿插其中的政治理念,人都有其私利考量,但是唯有政治理念與道德感才能感動人,真正成為不朽。
■討論問題
1. 名嘴對民主政治有利還是有弊?有利,為什麼?有弊,為什麼?
誰是民主煽動家?民粹主義者?民嘴?
2. 如果政府要推動廢除死刑(或繼續保留死刑),試從政治傳播的角度,說明應該如何爭取民眾的支持?
一、前言
二、九二共識
三、兩國論與台灣共識
四、「中國模式」?
五、思考兩岸未來
PPT檔請自行於頁底,點選下載!
參考文章: 異化的九二共識(請自行點選閱讀)
2004 民主行動聯盟總召,推動「8100反軍購」
2005 「張亞中等一百五十人聯盟」參與國大選舉
相關著作如下:
《小國崛起》(2008年)
《全球化與兩岸統合》(2003年)
《國際關係總論》(2003年初版、2007年二版),本書為主編
《開放政治市場:全球治理臺灣》(2002年)
《兩岸統合論》(2000年)
《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2000年)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1999年)
《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1999年)
《兩岸主權論》(1998年)
《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1998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1 記錄片:【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總監製、策劃、主持人)
■推薦文章(兩岸關係)
● 朱雲漢、林文程、童振源、楊開煌,〈台北論壇政策建言書:兩岸篇〉,2012年3月25日。(請自行點選政策建議報告)。
● 郭崇倫,〈美總統大選與棄台論〉,《中國時報》,2012.03.20。
老布認為,一個分離開來的台灣,無限期的由美國軍售與承諾保護著,將挑起中國的敵意,他建議,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發展「一國多制」,可以讓台灣逐步重新與中國結合(reassociation)。在三月七日尼克森訪中四十年研討會上,布里辛斯基進一步指出:「我想未來十年我們必須正視台灣問題,或許不是直接而是通過間接方式,這個議題不會無限期等下去」
凱根在新著中認為,中國經濟也許會繼續繁榮,但是戰略地緣位置有困難,鄰國有太多美國的盟友,日本、南韓與澳洲都有美國駐軍與基地,尤其是台灣只要維持獨立,並且維持與美國戰略關係,中國就很難成為地區霸權。
● 郝明義,<馬總統兩岸政策的危機〉,《中國時報》,2011.01.28。
● 郭崇倫,〈三角關係中的台灣〉,《中國時報》,2011.02.01
● 黃維幸,〈主權迷思,當務實面對〉,《中國時報》,2010.12.24
● 童振源,〈民進黨應有的兩岸論述〉,《中國時報》,2011.02.23
● Larry Diamond(2009),《改變人心的民主精神:每個公民都該知道的民主故事與智慧》,林苑珊(譯)。台北:天下文化。第9章
● Andrew Walker(2011), "China's new economic power fans fear, BBC poll find", BBC World Service, March 27.
★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by the international polling firm GlobeScan/PIPA: Rising Concern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Power: Global Poll
(根據跨國性民調,越來越多國家民眾對中國抱持敵意,而非像幾年前,許多國家的人民對美國反感,對中國偏好。隨著中國的經貿與軍事力量日增,現在情況,已經轉變。)
● FRANCIS FUKUYAMA, "Is China nex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03.12.
(本文認為中國大陸目前暫時不會面臨民主化的挑戰,因為其國內的中產階級是既得利益者,會擔心民主化造成利益的重新分配,傷害現有的利益。所以,這批有較高教育程度與所得的一群會支持政府領導,不會起而革命。本文的預設是,現代國家的革命或民主浪潮,往往來自受挫的中產階級,因為他們較有能力影響時局,而非較無影響力的無產階級)。
● 劉屏,〈軍不軍售 看美國利益〉,《中國時報》,2011.04.21
(本文認為美國在兩岸關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美國考量其兩岸政策,主要是思考美國利益或美國國內政治人物的政治利益)
● Charles Glaser(2011),"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 Foreign Affairs 90(2), pp.80-91(請由台大圖書館網站選擇查詢電子期刊Foreign Affairs即可看到全文,本期刊為國際關係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期刊)
("The United States' need to protect its allies in Northeast Asia complicates matters somewhat, but there are strong grounds for believing that Washington can credibly extend its deterrent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 its most important regional partners. The challen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will come in making adjustments to its policies in situations in which less-than-vital interests (such as Taiwain) might cause problems and in making sure it does not exaggerate the risks posed by China's growing power and military capabilities.")(為避免中美兩國發生戰爭,本文主張美國應強化日韓防制中國的軍力,但是對於非美國關鍵利益的台灣,美國則應挑整原先的支持態度。)
■推薦刊物、網站、智庫
台灣
■ 陸委會
■《展望與探索》(法務部調查局出版的刊物)
■《遠景基金會季刊》(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出版的刊物)
■ 台北政策論壇(董事長:蘇起【前國安會秘書長】)
■Taiwan Security Research (中、英文網頁)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家安全組 (國民黨智庫)
■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 (民進黨智庫)
■ 《新台灣國策智庫》(創辦人:辜寬敏)
中國大陸
美國
■CSIS(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hina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蘭德公司」:原本是美國軍方支持的研究單位,後來成為廣泛提供政府政策建言的智庫。
■孔傑榮專欄(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外交關係協會兼任資深研究員)
檢視中國大陸當局違反人權的司法事件,在《中國時報》常可見其中譯文。
◎附錄:名言佳句
「誰是誰非,自有他人、時間、歷史來定論。但若小說家無論何種原因,寫出站在高牆這方的作品,這作品豈有任何價值可言?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轟炸機、戰車、火箭和白磷彈就是那堵高牆;而被它們壓碎、燒焦和射殺的平民則是雞蛋。這是這個比喻的其中一層涵義。更深一層的看,我們每個人,
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雞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體制』的高牆。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或迫使我們冷酷、有效率、系統化地殘殺別人。
我寫小說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給予每個靈魂尊嚴,讓它們得以沐浴在陽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在於檢視體制,避免它馴化我們的靈魂、剝奪靈魂的意義。我深信小說家的職責就是透過創作故事,關於生死、愛情、讓人感動落淚、恐懼顫抖或開懷大笑的故事,讓人們意識到每個靈魂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取代。這就是我們為何日復一日,如此嚴肅編織小說的原因。」
(村上春樹,於耶路撒冷的演講,2010.02.15)
*****
「理論層次的釐清,卻必然有利於迫使不同政治立場支持者面對自己思路上的特質與困境。在一個潛移默化的意義上,啟動他(她)放棄、修正不合理堅持,尋找更合理解釋的過程。這裡所謂合理不合理,並不是指任何抽象的普遍理性或他人之強詞奪理,而是自己在具體特定條件下所可能接受,並用來改變自己、說服自己的那一種理性。統獨抉擇的本質是不是由感性所決定,我們不知道。但是感性的抉擇有可能因為理性的反省而修正或深化,卻是人類日生活所不斷印證的。即使以國家認同來講,許多人在時間裡由統轉獨或由獨轉統,反映的就是理性的作用在這個號稱感性問題上,或多或少產生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理論進路一般而言比統獨立場更有接受合理溝通的可能,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人類理性思索的結晶。理性思索不一定會產生共識,這是自古以來的事實。可是在相對限定的範圍內,人類也始終不放棄繼續溝通、繼續在若干議題上找尋可接受方案的努力。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試圖去探詢某種(或某些)關於台灣國家認同問題的合理思考,就不能說是徒勞無益的工作。」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