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活隨筆參見學習分享之部落格網站
2011.02.28
坦白說,還滿喜歡看書的。不過,一直沈溺於看書,沒有真正自己思考,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一直不斷的接受一些新的資訊,來不及消化,來不及真正記錄下來。常常有一些好的想法,結果過眼雲煙,就這樣流失了。覺得非常可惜,自己也沒有多大進步。
所以,閱讀還是比較容易的。真正困難的,是開始自己思考。印象中,John Stuart Mill到了十五歲時,就已經體認到他自己思考,要比閱讀來得重要。我相信天底下的學問是永無止盡的,是否在他十五歲時,就已經真正接觸到世界上重要的想法,他已經可以宣稱自己的思考比較有益。不過,運用自己的「思維」,才不會人云亦云,或者當接觸到不同資訊時,才發現自己原先的理解,經不住考驗。
所以,寫作是自己真正開始知道的起步。不過,我也很驚訝自己的寫作,也不是很有條理。因為很習慣寫雜記,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我想這是一種練習,特別是在網路書寫時,部落格形式,很容易讓思緒牽引著自己,順筆寫下。不過,這種壞處就是,很多想法或用句遣詞,處處跳躍,而且行文也不美。
我一直以為自己文章是好的,還算流暢。不過,有一次有審查評論人,竟然認為我的文章不好。還說了一句,文章要到年紀大才會好之類的。我當時很不服氣,自認為自己的文章好。到也不是,我有多少的文學造詣。而是,因為自覺曾經不斷在報章上投稿,自以為練出一個快筆。而且,我不喜歡咬文嚼字,我的筆是淺白易懂,我也以此自豪。
當然,不過這種順手拈來,如果沒有一些重新安排架構,重新確認用詞。我想,這是不夠的。還是需要反覆的練筆。
總結來說,用孔老先生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想這句話是恰當的,這裡的的「學」可以換做閱讀;「思」則可以換成寫作。所以,閱讀而不寫作則會容易產生困惑迷惘;寫作而不閱讀,則無法提升寫作的能耐。
附帶一提,我常常不知道「小結」、「總結」的運用。常以為「結論」,就是綜上所述,不能出現新論點,可是,其實結論不需是重新再說一次,而是可以用新的話,站在新的角度,將所得到的想法,放進來。這不是產生新論點,兒時說明得到的想法,若放到具體的脈絡中,可以有什麼樣的新啟示,這就會有益處。
順筆寫下,確實有些天馬行空,可以遠觀不可以褻玩焉,可以瀏覽,不需細究。
真是不順,不過,還是有些有趣的觀點。
2011.02.07
最近看了一本討論與媒體打交道的書,內容雖然淺薄,但是序論中,作者直言,這本書談的是非常簡單的內容,而且已經是讀者大多知道的事情。這番談話,讓我頗為驚訝的。因為我一直以為,作者通常要講一些深奧的道理,讀者不知道的事,才代表厲害。不過,作者提到,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自學書籍,在乍看之下,覺得言之成理。可是,事實上,我們卻無法實行,因為就像開夜車應考一樣,硬塞下的知識,其實,最後還是會忘掉。稍微整理該作者的意思,我稍加延伸一下,我覺得頗符合自己的教學理想。提出以下三點:
一,簡單清楚 vs. 複雜模糊
二,系統相關 vs. 支離破碎
三,打動人心 vs. 無關痛癢
首先,簡單清楚,可以相對於「複雜模糊」。雖然我們會以後者覺得比較高深,但是,這並非我的風格,我希望能以簡單清楚的方式,呈獻給同學。我想,縱使像勞爾斯的正義二原則,倘若是十八原則,那麼也沒有幾個人會樂於討論他的觀點。所以,我覺得縱使思想大師,也會重視簡單清楚的原則。
其次,系統相關,相對應於「支離破碎」。一個好的知識傳授,就應該要讓相關的訊息,是可以相關連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資訊。尤其現在網路時代,支離破碎的資訊,隨手可得,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了。可是,一個比較宏觀的系統脈絡,是重要的。特別是,只要一個系統脈絡精彩,同樣的知識,就可已呈現不同的風貌。就像食材一樣,不同的廚師的手法,就可以推出不一樣的美味。
最後,則是打動人心。如果沒有辦法打動人心,只是說些無關痛癢的話,讓人毫不在意。那麼再簡單清楚,系統相關,譬如像是「電器使用說明書」,都沒有人願意費心去看。所以,除非這些話,能引發同學的興趣。能夠產生共鳴,我想,這才會成為一個好的課程。
2011.01.22
日前聽一位學長,提到這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是在談,他所碰觸到的一門類似宗教的修行。因為,人的生命短暫,如果此生悟道,才能得救,才能擁有永恆的生命。所以,此生如果渾渾噩噩,那就算是長命百歲,跟永恆相比,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今日起床,突然腦海中想到這句話。想到孔老夫子的學問,真不像是「學問」。今天一個追求學問,從事學術工作者,會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嗎?汲汲營營鑽求學術論文發表,對於學問的「道」,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論文主軸。今天說出來,明天又再修改,求取的,不過是一種業績。學問跟生命其實沒有太大的關連。
朝聞道,夕「改」可矣。沒有預設一個永恆不變的大道。因為人們意識到,這是耶穌的救贖?還是佛家的涅槃,或者是儒家的做人準繩,還是不過是威權專制塑造的宰制。那個「道」成為一種漂浮,流動的情況。
不過,真正讓我感動,或者想寫這一篇的動機,則是孔子這種追求學問與生命結合的情懷。現代人因為對於唯一的道產生懷疑。但是,這也切斷了對於宗教、中心信仰的執著。可是,孔子那時,其實也並非是一個傳統束縛的時代,也是百家爭鳴。可是,孔子對自己的「道」可以這樣的執著,真是令人敬佩。
2011.01.19
最近看了一本書,《「沒有問題」裡找問題 : 思考大師狄波諾翻新你的思考力》 /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著 ; 吳春諭譯。對於「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有了新的想法。
以前非常崇拜「批判思考」,雖然一直不是很理解「批判」的意涵。不過,相較於我們常常只是背誦、記憶現有的主張,對於「批判」+「思考」總是抱持著崇敬的態度。印象中,Foucault與康德好像都對批判思考提出一些偉大的見解,我一直學不會,只是心嚮往之。
不過,當看到Bono這本書時,(Bono就是水平思考法,六頂帽子思考法的提出者),他在講西方的批判思考問題,突然讓我恍然大悟。批判思考並非是麼神聖不可攀,甚至應該是質疑的。
他舉了一個很簡單的說法,用我自己的話來舉例,若我們現在要去旅行,有人提出了去花蓮,然後一群人用了批判思考之後,將這個提案批的一文不值,然後呢?一群人還是沒有辦法行動,也沒有辦法找出一個更好的方案。因為,「批判」容易,真的要找出建設性的方案,是很困難的。或者,在某些案例上,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建設,是創意,是能夠帶來更多正面意涵的方案。這些是批判思考作不到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批判」,其實比較容易。一個美麗的模特兒走秀,我們可以說他的腰出了些、腿太短。一篇不錯的文章,我們可以說用詞過於深奧、沒有考量其他面向,或者論述太過口語等等。要真想批判,找麻煩,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難。
後現代喜歡從談批判、解構,其實,最直接的反問,就是然後呢?我們不能只滿足於破壞,我們還是要活下去,我們還是要住在一個建築物中,不是指滿足於通通拆掉就好。
當然,我承認在一些案例中,特別是政治權力,既有的政治價值觀,批判本身,挑戰了霸權,可以看到盲點。但是,在更多的案例中,我們光只有批判是不夠的,這本書說,還可以透過正、反以及有趣的思考,或者用水平思考,想想另類的可能性;或者用六頂帽思考,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不同的思維,有的是批判、樂觀、正面等等。
這樣對一件事,我們可以依其性質,採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批判」並非唯一,也非絕對正當。事實上,與家人相處,倘若一直用「批判」的思考,呵呵!簡直是自找苦吃。
這也對於我多年來不懂「批判」一義,稍稍有點自我緩頰,原來批判並非唯一,還是可以有不同面像的思考。
我想我們學西方的思考時,很容易將這些不懂的事物絕對化,變得自己永遠在追趕,也永遠學不好。但是,當我們有足夠的自信,開始截長補短時,我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力量。在既有的基礎上,開始真正運用。
以前,是希望真正懂得西方的脈絡,所以,也很容易完全照著西方走,放棄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現在年紀越來越大,已經沒有時間再真正身理解西方了。或者,已經有些背景瞭解,已經知道,許多觀念,其實有其歷史、宗教、文化傳統的沿革,也並非是那麼絕對與神聖的。
希望以這種比較樸實的態度,可以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不是一味崇洋;也非故步自封。呵呵,這種東西文化的衝擊,在我高中時代即以開始討論,沒有想到,現在又重拾這種對立的比較,這或許就是人生的一種宿命。
2010.7.1
對於學者類型的欣賞,或說學習的典範,時常隨著想法的改變,而變動。
有時對於純理論型的學者敬佩,讚嘆他們可以窮究這樣深奧的道理,貢獻於這些玄之又玄的研究。
有時又對於實踐性的學者佩服,「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如果,不能加以運用,那理論的探討,或者建構些虛幻的道理,卻無法對真實人生有所幫助。
大部分時候,我對於實踐型學者的比較佩服,作學問對於我而言,也就是作人。作人是第一要件;然後才是學問。如果人不成人,再談學問,不過是個學術怪胎(freak)。但是,也正因為我對於人情世故的敏感,自己的學問老作不好,有很多牽掛。對於學術怪胎,我更是抱持著欣賞與佩服的心態。不過,追根究底,我還是認為學術應該要解決實踐問題,特別是對於我自己的天賦與個性的認定,我認為我比較適合後者。
日前,參加一場台海安全的討論會,討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的問題。開場的是我過去即非常景仰的林中斌教授。他的演講十分精彩,內容豐富。有些開場演講的大老,拉拉雜雜講了一堆,可是卻沒有紮實的資料佐證。因為已經是大老了,常常像是回憶錄。
可是林教授的開場引言,從投影片的放映,可以看出他的準備豐富。特別是在蒐集資料的功夫上,更是驚人。資料來源廣泛,而且能夠立刻重點段落中英文翻譯標註。他是個多才多藝者,一生的傳奇故事,我想他會有其歷史地位的。
我對他印象深刻,也主要是因為他在國防副部長任內,我寫了一篇文章投稿報紙的民意論壇。刊登後幾天,我突然接到報社轉來的信件,署名是林副部長,信中大意是讚揚我寫得很好,予以肯定。當時,我非常高興,也覺得這種作法,是鼓勵後進。後來與他的幕僚在工作上聯繫過,他的幕僚跟我說,他時常作這樣的事。我想這是一個社會上有地位者,不吝惜給人掌聲,也讓大家多對這社會關心,貢獻心力。
不過,從他對於兩岸的觀點,倒是觸動我自己的在思考實踐型學者的幾個困境:
一、價值預設
實踐型學者是在解決實際問題。可是,如何看待一個問題,常常是有其價值預設。譬如兩岸關係是要選擇和平發展,還是台灣的獨立尊嚴,其實都可能是個選項。學者個人的解決偏好,縱使有其現實主義式的理由,譬如以生存、和平為考量。可是,有時民眾的理想虛幻性是很強的。或者,實際解決方案,容易抹殺理想性的道路。
二、不可預測性
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不可預測性,實踐性學者給出藥方,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必須仰賴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譬如在兩岸關係中,中共的態度、美國的反應,甚至整個國際情勢的變化。所以這些不可預測性,有時會讓實踐型學者陷入極大的困境。這也是許多爭議所在,特別是價值偏好的爭議。因為預設的情況不同,就有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三、缺乏權力
這裡的缺乏權力有兩種意涵,一種是政府官位;一種是民意支持。而實踐性學者在提出解決方案,或甚至只是政策順序時,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問題。可是,政府官員有其權力(選票)邏輯的考量;民眾受到政治黨派的影響,也很容易固守既有的觀點。最後,實踐型學者也不過是「書空咄咄」,提了些方案,可是沒有人知道是否可行。
我想任何一種角色,都有其限制。人生也正因為對於既有限制的突破或努力,始見人性的力量與正向。我想,固然有其困境,而並非完全抹殺其貢獻。只是,在瞭解了其困境、侷限後,再努力去作。做一點算一點,我想這是學者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使命。
2010.06.27
前兩天參加小兒子的幼稚園畢業典禮。典禮主題與「花」有關,校園內也點綴著花博的人偶圖案,心想這不過是一場拍馬屁的 活動。下級單位(公立幼稚園)迎合上級單位(市政府)的活動。
儘管如此,我們一家四口還是全部動員參加,畢竟是小兒子的人生大事。在前一天租好了羅賓漢的服裝(但在會場時,所有配飾不見了,所以有同學媽媽說成了乞丐裝),典禮前的晚餐,我們還帶了他的一位朋友到麥當勞用餐,讓他們在遊樂區玩了一陣子。
晚上七點半左右,開始進場。這次畢業典禮是在學校禮堂舉辦,因為容納人數有限,所以六點一場,七點半又再一場,各分一半的班級。起初是由家長排隊進入,圍個長方形外圈,小朋友在中間圍一個較小的長方形內圈。而會場中間則是一些美麗的花叢,花叢旁站了幾位「仙子」,由老師們扮演的仙子、精靈類的。他們打扮的有些滑稽,心想這年頭作老師,也真不容易。而且,畢竟不是每個都適合作此裝扮,也真是委屈他們了。
當然開始時,也是有一些老套的致詞,議員參選人致詞,也不知道在講什麼,大家還是很禮貌的等著。然後,開始了像是兒童劇的劇情。一個花博士跟一個花姊姊之間的對話。小朋友像是種子,會場中的仙子、精靈——土精靈、水精靈、空氣精靈、蝴蝶等,這些原來站在中央的老師,開始扮演各自的角色,繞著全場的小種子,給他們陽光、空氣、水等,讓他們長大。
然後,小朋友長大了,開始跳著非常簡單,甚至就是全場走一圈,代表了他們的長大。緊接著,回頭面向父母,背誦一小段感謝詞;再轉身面向老師,再念了一段感謝詞。小朋友再由父母戴上花冠,代表成長。
最後,花博士與花姊姊給小朋友六個字,作為最後贈言:「讓世界更美麗」。
看完這樣的表演,我不禁掉淚了。我想不到有這樣棒,這樣精彩的演出,整場安排這麼有意義。在笑聲中,傳遞了一個這麼貼切與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全程觀看幼稚園畢業典禮,是一個親戚的小孩,私立幼稚園。在一個非常大的表演廳,小孩們漂亮的服裝,化妝與表演。可以看出這是幼稚園老師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的訓練成果。小孩子們夾雜著英語與台語的表演,剛好象徵著台灣的政治正確,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意識。我那時剛從美國一年回來,我看的時候,也一直掉淚。心想,這就是我們下一代的教育嗎?小孩子沒有自主性,接受這種集體排演,反覆的操練。而所謂的雙語教學,就是一位南非來的女士,就成為園中唯一的外籍老師。主持人使用的笑話,更像是綜藝節目中,葷素夾雜,根本不適合幼稚園小朋友的風格。當時,覺得我的小孩必須回到這樣的教育環境當中,真的十分感慨。
後來,大兒子的畢業典禮。在與小兒子同一所公立幼稚園,辦在操場上。整個風格很傳統,一大堆人在夜晚,鬧烘烘的。長官致詞,各班上台表演,但是,卻都簡單多了。放個音樂,小朋友隨性的跳舞,簡單的劇情,然後也就結束了。我沒有太多的印象,不過,覺得這樣人性化多了。
這次的表演,可以說是反映了上次的一些缺點,變得比較精緻,也傳達了更多意義。這陣諸多學校畢業典禮,李家同教授批評太過搞笑的典禮不夠「莊重」,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蔡詩萍為文反駁則說,太過八股的,根本台下睡成一團。而風趣有創意的典禮,最重要是必須在笑謔中,傳達「莊重」的意義,這才高竿。我當時還不知道這種可能性,不過看過這樣的典禮,我才真實體會到,搞笑又能有意義,讓整個典禮達到它應有的意義。我還特別詢問老師,這是有請外面人指導嗎?他們說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
「讓世界更美麗」!這樣的一句話,我不知道是否是個廣告語。但是在這樣的場合中,我想不到有更好,更適合小朋友的用詞了。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想到這句話,我想我們就有足夠理由對未來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