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glas C. Merrill & James A. Martin(2010),胡琦君(譯)。台北:天下文化。
作者曾任Google的資訊長,以Google的相關軟體,Gmail, 日曆,閱讀文件等,說明整理資料的方法,以及Google搜尋的進階版。
因為我也是Google的愛用者,幾乎大部分都使用Google的相關軟體,所以在他的講解中,頗有同感。雖然不是講得很細緻,不是非常深入,但是還是有一些小技巧,是我過去沒有聽過的。
譬如:
在特定網站中,搜尋時,可以輸入
"paris hotels" site:nytimes.com 就可以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中搜尋"paris hotels"
又搜尋特定形式的檔案
"personal budget" filetype:xls 就可以找到有關"personal budget" 的試算表
又上購物往站時,避免後續的垃圾信,在登記時,就可以輸入
yourname+shopping@gmail.com
後續的信還是會來,但是直接進入封存
加上形容詞,用~波浪號
搜尋 "修辭"~政治 就是關於政治的修辭
書中整理了21條的原則(頁283-4,有彙整)。有些看似老生常談,簡而言之,就是該忘的忘,該記的記。大抵就是如此。
不過,行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描述自己是「失讀症」(dyslexia)患者,而最後在家人協助與自己努力下,獲得普林斯頓的認知科學博士。這是為何作者對於整理術特別注重,因為本身的需求。另外一個悲慘的故事,貫穿整本書,就是作者以前的女友,原本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年輕女性,不幸在幾年前罹癌過世。這個故事中,作者分享他如何在痛苦的混亂中,得到的心得與經驗。作者當時並沒有處理好,可是,透過書寫,他在懺悔,也同時提供讀者一個生活經驗。
總結來說,這是一本情理並茂的整理書。若以寫作技巧來說,除了有些部分稍嫌冗長的嘮叨之外,令人驚訝的,整理術可以這樣的有感情,有味道。
Buchanan, Mark
2007 隱藏的邏輯, trans. by 葉偉文. 台北: 天下遠見.
非常精彩的一本書,有許多有趣的實驗與論點,有別於一般社會科學的作品。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特別是書中所標榜的「社會物理學」,號稱以有別於傳統社會科學,而以物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行為,得出一些有別於經濟學(社會科學中的顯學)的行為模式。作者認為這些模式才真正能解答人類行為。
社會原子(個人,但是強調是鑲嵌在社會脈絡之中)遵循的規則:
1. 能辨識模式,適應變動。
2. 模仿。
p.28 組成分子本身並非是重點,而是組成的結構與組織,才是關鍵。就好像碳原子可以組成木炭,也可以組成鑽石。木炭與鑽石的組成份子相同,但是,因為結構不同,所以呈現完全不同的硬度。
@這種觀點非常類似「制度論」的觀點,制度研究才是重點,而非行為者,因為行為者的行為其實受制於制度模式。
本書的觀點,認為「社會行為之所以複雜,並不是因為個別成員的複雜特性,而是起因於很多人聚在一起時,通常會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創造初各種模式」(p.40)。
社會科學模式最大的挑戰,除了「偶然性」、「客觀性」等因素,還有一個困難,就是人們的自由意志,人們就是要違背這個法則在運作。
以「理性」為核心的經濟學,最大問題在於人大多時候並非真正是以「理性」在作決策:
1. 人的理性不夠。誰真正算出一輩子會花的錢,然後開始儲蓄計畫呢?
2. 人大部分不理性
3. 人依其它做為決策依據。
遊戲一:
在0-100之間,選一個數字,倘若最接近大家所選數字的平均2/3,則可以獲得大獎。
結果:
依真正的理性計算,大家的平均數為50,50的2/3為33。
但是當大家推測對方猜33時,就應該為22。
但22的2/3為13,→到0。真正理性的人,會一直推測可能的數值,應該是0
但實驗結果,人們選擇13而已。因為,沒有人是真正的理性,可以算得出來。
遊戲二:
兩兩一組,最好是不認識的人。主辦單位分給各組一百元,由其中一人獲得,但須分給另外一人,倘若雙方同意這種分法,則雙方可以取得這種分配的金額。若有一方不同意,則金額繳回主辦單位。
實驗結果:人們並不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通常也只分一半或40%給對方。而且,受分配者,有時寧可選擇不要,來懲罰得利者的自私。
⊙ 人們的理性:「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連猴子也是(p.91-92)。
⊙ 人類真正行為模式:
(1) 調整適應,而非預設人是「理性」→模仿
⊙ 為什麼人會有「利他行為」?
「強烈的互惠行為和社會凝聚的基本機制有關,而且是一種更基本的社會機制,使我們的祖先能夠凝聚成一個有分工機能的群體」(p. 177)。
特別是在20-30人的小群體中,還會有這種利他機制,促使整個小團體更強,也是有利於利他主義者的生存。
所以:利他的趨力,是人類歷史演化中所累積的基因記憶。人類幾萬年生活在原野中。
⊙ 「有些社會學家則忙著重新闡釋昔日一些大思想家的言論。關於霍布斯、韋伯、涂爾幹或亞當‧史密斯到底說過什麼或沒說什麼、他們真正要表達什麼,永遠有扯不完的論戰」(p.39)。
Richard Wiseman (2010),洪慧芳(譯)。 台北:漫遊者。
這是一本博客來書店的暢銷書,在買別本書時,順便買的。開始讀了之後,覺得很吸引人,也很有說服力,讓我忍不住又開始想寫讀書摘要了。
作者是個心理學家,他透過蒐集各種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實驗結果,來駁斥一般勵志書籍或通俗觀點的錯誤論點,提供一些簡單,但是有「科學根據」的主張。
首先,如何追求「快樂」?一般勵志書,可能會說不要去想負面的事情,以積極思考面對人生。不過,根據心理學實驗,要你不去想「北極熊」,可是你卻一直會忍不住想到。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有三點快樂的方案。
一、常常保持感恩的心。
呵呵!老生常談吧!可是,這不是道德要求,不是作人準則,而是達成快樂的方法。作者提到,我們人很容易「感覺疲乏」。所以,就算你的生活再好,你的物質享受再高,過一陣子之後,你都會開始「忘了」。開始有新的需求,新的抱怨。要避免這種感覺疲乏,「感恩」會是一個很好的重新開始。
我感謝我能在這裡打字,能夠買書,能夠看到有趣的故事........沒有了這些,那種痛苦會是多麼糟,我要珍惜此時此刻。
二、痛苦時,寫作或者分享。
這裡的摘要與作者略有不同。不過,意思是相同的。當我們遭遇不快樂的事情時,我們可以找人述說我們的苦悶。這裡當然有抒發情緒的意味,但是,若沒有人聽我們說時,我們可以用寫作的方式。這裡的重點,在於「寫作(說話)與胡思亂想的差異」
「思考與書寫是截然不同的。思考往往是毫無組織架構,沒有條理,甚至是雜亂無章的。相反的,書寫可以鼓勵人構思情節與架構,幫人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並且尋求解決之道」 (頁24-25)。
三、描繪符合實際的理想進程,呈現一個完美的自我
四、 溫情書寫(affectionate writing),向家人、情人寫封情書,表達你的謝意與愛意。
「比較快樂,壓力減少,連膽固醇也都大幅降低了」。
精彩片段
#助人為快樂之本?YES!
科學證明助人時,大腦快樂區會特別有反應,所以,助人時,人是比較快樂的(頁34)。
@以前我們都只是道德教條,可是現在科學儀器也顯示相同的結果。
Po Bronson (2005), 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在準備一場生涯規劃的演講中,搜尋到的書籍。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 非常震撼人心。這不正是一直想詢問的問題,終於知道這句英文應該怎麼說,呵呵!
在看過諸如《讓天賦自由》、《我比別人更認真》之類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成功者如何結合天命,刻意練習,成就超凡。可是,《想做什麼》(簡稱)這本書,起初看時,拉拉雜雜的提了許多小故事,一個又一個個人的經驗。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的故事,不知所云;不過,有的故事,又很感人。當耐著性子,偶爾跳來跳去,有時又重複閱讀,從這些紛雜的情節中,作者的微言大義並不多見,但卻特別引人注目。
當闔上書本,掩面休息時,驚覺到,這不就是人生嗎?這才是人生真真實實的面貌。而平凡的人,也有夢想,也有理想,也有想要發揮生命的熱情,有時因為自己性格的侷限;有時因為環境;有時,只是在等候時間.......
結果,還是一樣,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如果大家都成功了,成功還有意義嗎?我這裡倒不是不願意承認,成功是可以有很多面向的。我只是想強調,在成功的路上,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三心二意,所以,真正能堅持到最後的,人數不多,也彌足珍貴。
但我也並非一味稱讚成功者,因為成功往往要付出代價,包括周遭人的代價。所以,有些失敗者,還因為比較有人性,比較有同情心、同理心,所以他放棄了自己的目標。
不過,作為一本勵志書。作者雖然不常下結論,但是偶爾還是會作一些原則性的歸納,雖然作者自己也都承認,他的觀點也會改變。以下摘錄一些他的觀點:
#
「可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某種熱情嗎?」他問。
「我不知道。這是個好問題,可是我還不確定該怎麼回答你。截至目前為止,我只能說,別指望很容易找到你對什麼擁有熱情。很少有人說這是件容易的事」(頁50)。
@人們對於事物的熱情,就像婚姻一樣,雖然有典範,有常規,但事實上,也還是有各種類型:有的從一而終,有的三妻四妾,離了幾次婚,最後找到,或者根本沒有找到,但也過的好好的。所以,從真實的人生來看這樣的問題時,答案確實複雜多了,而不是勵志性的單一原則而已。
#
「重要的不是你要做什麼工作,而是你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要接受怎樣的信仰體系,打算怎麼樣安排人生的優先順序?」(頁74)
「當然,如果在適當的環境裡,我們會舒服得多,也能有比較多的貢獻,可是另一方面,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裡,我們才更能自我挑戰,進而利用那些環境找到自我」(頁74)。
#
「致富需要作很多犧牲,很多改變-等到出場時,你已經不是入場的那個你了,而且最後你是那麼熱情地投入那個世界-以致結果你根本不會再想逃離它,帶著賺到的錢跑走。在成功的戰鬥中,你對其中得困難培養出了一種尊敬。你接受了那套價值觀,所以就算你有很多錢可砸下去,比方說,買一家夜總會,如果它是個虧錢的事業,你也無法引以為傲」(頁161)。
#
我說,「妳有幾次提到一些事,我覺得妳錯把激情當熱情。這是常見的錯誤。激情是外在的,熱情則引發妳內在某些東西,那是與妳靈魂的呼應,而不是腎上腺素的問題」(頁232)。
嚴長壽
第一次看嚴長壽先生的書,是他的《總裁獅子心》。對於他的人生不凡的經歷與遭遇,十分佩服。後來陸續看過關於他的報導,只知道,他在社會中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也很好奇,如何在本業之外,參與這麼多的公共事務,要如何兼顧。印象中,他曾擔任圓山飯店總
經理還是董事長一職,似乎不是很成功。我想,沒有人是萬能的吧!在書店中,常看到他的書,特別是這本的書名《我所看見的未來》,頗為吸引人。所以,我決定在買其它書時,順道買回來看。在看的時候,起初最喜歡看看,他介紹了哪裡好玩,哪裡好吃,將來萬一我要接待大陸朋友或外國朋友時,我應該可以帶他們去那裡。譬如無為草堂,人澹如菊茶書院、食養山房,優劇場,雲門舞集。
可以提供外國人嘗試:小春捲(細緻的豆衣包蝦子、黃魚),蒙古烤肉包在芝麻燒餅中。
朱銘美術館
法鼓山齋飯
林語堂紀念館
擎天崗
活動:漢堂樂府,王心心
內洞、優劇場
坪林:文山包種茶園
茶葉博物館
貓空纜車
餐前:包種茶,白毫烏龍(中發酵)
餐中:龍井(輕發酵)
餐後:鐵觀音、普洱茶(重發酵)
水果醋+蜂蜜醋+氣泡式礦泉水
冰鎮棗子酒+棗泥甜點
宜蘭香格里拉農場
不過,當一篇一篇文章翻過時,我越來越訝異!這本書,寫的真好。除了有一定的理路章法,有一定的主軸,也有每篇著重的重點。而且,更精彩的是,反映了台灣當代民主政治的困境與現實。很多政策,作不好。是源於政治人物、地方、制度等的因素,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而這些正反映了台灣民主的問題。
本書主要是在談如何增加觀光客。將觀光客分為三種類型:
一,走馬看花(第一次去,看熱鬧)
二,深度旅遊(去了幾此,開始重點深入旅遊)
三,無期無為(就是,只想休閒,沒有想要作特定主題)
第一種客人,來得快去得快。就像現在的大陸觀光客,看看熱鬧。短期內,人數衝得很高,但是天數短,其實消費有限,而且,人數有可能大起大落。所以,台灣應該要發展吸引第二、三階段的客人,以「文化」來包裝。
舉例來說,同樣是賣茶,除了大街小巷林立的茶館,如果還有製茶過程的介紹,採茶歌,茶道文化的推廣,就會很有故事,很有賣點。
◎基礎建設很重要,人潮來了,卻塞車,或是沒有足夠的房間,只是又嚇跑人群。
◎大型活動,必須配合地方特色與基礎建設,才可能長久吸引人。
◎應建立鄧麗君、周杰倫博物館
◎發展「會展觀光」:豪華會議廳+觀光旅遊,因為消費能力高
◎重心禮聘國際人才,連接國外人脈
◎醫療旅遊
◎宗教禪修旅遊
◎交換學生
◎規劃觀光時的流程
一,認識自己的產品:尋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二,瞭解旅客:走馬、深度、無為
三,分析市場:國內、區域、國際
四,包裝產品:尋找優勢,厚實基礎,創意包裝
五,行銷推廣:開發,強力推銷,成熟期
◎松山機場該廢,桃園機場應接磁浮列車
◎台灣的官僚政治,怕「圖利財團」,結果不敢做事
◎花蓮的開發,應該結合大極養生,瑜珈禪修,茶飲,藥浴,足浴連結自然與文化資源
蘇花高只會破壞環境
◎離島應該結合自然發電,金門馬祖應該保留原有的戰地特色
◎招待大陸旅客,應重視從何處來,才能帶到適合的地方。
台灣的海關:若能說出「歡迎你來到台灣」,對大陸人民的影響一定很大。台灣的官員是這麼親切
◎讓公務員出國
◎台北的公有地,不應標售為豪宅,而是租為大型的觀光廣場(蓋三、四星級的飯店)
◎華西街後來敗在沒有特色(所有的夜市都接近時,就沒有特色了)
I never thought that "persuasion" could be scientific. I am interested in political rhetoric which in classic meaning, "to persuade, persuasion". It is an art rather than a science. I appreciate Aristotle's Rhetoric, but I doubt it could be used anytime.
For example, if anyone comes to me, announcing himself who is an expert of persuasion. He can persuade anything to others. I definitely doubt this statement. To persuade is not to order or enforce. Therefore, I have liberty to say no. Even like Socrates in the beginning of Plato's Republic, he ask the slave of his friends whether he can persuade them. They say no, and they will not listen. If one doesn't listen, how could you persuade except of some compulsory means.
Amazingly, Prof. Robert Cialdini is announcing he can give the audience six useful, practical principles which people could bring home and change their influential effect. He wants to show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How arrogant he is. Although, he is a professor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se principle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reciprocation
2. Scarcity
3. Authority
4. Consensus
5. Liking(?)
6. Consistence.
Believe it or not, I think the DVD is terrific and persuasive. About the science, we can make the apple not falling down from the tree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law. But no one will doubt the physical law does not exist. By the same reason, we could say he can not persuade the specific man who do this on purpose. But we could say that the law of persuasion still exist. Prof. Cialdini has shown in the speech. It is really an interesting DVD which can be borrowed from the NTU library.
卓文芬&劉永毅(2006),台北:貝塔語言。
最近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又開始有些灰心。前陣子忙於備課,現在進入尾聲
,準備要進入
暑假。本來立志要認真寫專業文章,但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會
有些急迫感,覺得自己念得真慢。我現在一天可以看完一本三百頁的中文,甚至有時一天可以看個三本,特別是通俗著作。但是,碰到英文,就是沒有這種感覺。特別是,學術性的文章,除了有些地方不懂,有些地方卡住,有些地方又常看一看,又掉了。記得,自己同學在碩士時,就可以一天看一本英文書。我到現在還是望塵莫及。不過,既然想走學術這條路,我覺得這個困境一定要克服。我很珍惜以前為了考TOEFL與GRE,突然在南陽街補習的日子。那時已經是我剛從美國訪問回來,還想作留學夢,重頭再補習。那時覺得真的有一種跳躍式的進步,因為累積了不少字彙以及解讀文章的能力。但是,語言真的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現在這種感覺沒有了。
我很喜歡在市圖分館隨手翻翻通俗性的著作,今日,想找本學習英文的書。我不知道是因為信心不夠,還是真的勇於學習。我常在看,「如何學習」的書。有的時候,確實給我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讓自己能夠以更有效率、正確的觀點學習。當然,也可能是自己的執行力不夠。其實,有些方法,縱使不是最好。但是,認真去做,就會有收穫。學了很多方法,沒有實行,還是零。Anyway,我警覺到了這樣的問題。但是,也一方面希望自己紮實學習;另方面,也還是喜歡再翻翻這類教導如何學習的書。
我翻這本教導如何英文簡報的書,也是這樣的心態。但是,閱讀之後,特別是這本書附上演講光碟。我覺得特別有趣。就書籍的內容,其實談英文簡報的技巧,並不多。反而是,大多談作者的學習經歷與心得。作者從南陽街補習班,到在外商公司歷練,擔任重要職位。作者說英文幫了她很大忙。作者很多觀點,淺顯易懂,但是又非常貼近人生,可以給讀者許多啟發。
譬如,作者反覆提到她很喜歡教英文,因為希望幫助人們解決英文不好的問題。因為實際上,作者已任高級職位,根本無須再花時間於此。但是,這就是作者的熱誠。而她又提到,有許多人,雖然專業很優秀,但是在國際企業、外商公司中,最後總是無法勝任更高的職位,問題就是出在英文上。其他還有:
一,在學習英文上,作者沒有提到什麼技巧、撇步,但提到寧可精讀一篇文章,一個錄音帶,反覆聆聽,瞭解其中的句型、意義,甚至背起來。她推薦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聽一篇文章,然後逐字寫出來,反覆聆聽,這樣就能增進英文聽力。她舉的例子,她朋友只花21天,就有非常驚人的進步,或者可以試試。然後,將這篇聽到的文章,再用自己的話,大聲念出來。讓自己的耳朵,感受一下,與聽到的,有沒有不一樣,才能讓發音更好。
三,另外,也不要把英文當敵人,總是抱著要征服它。拿著字典從A到Z,開始背。其實,要把英文當朋友,三不五時,想一想這句話英文怎麼說,這句話為何這樣說,這篇文章在說什麼。這種心態,才能輕鬆的學習。通常將英文當作敵人的,很快就會被英文打敗了。畢竟英文有45萬個字彙。
四,其實,我們現在所學的英文(高中程度),足夠應付簡報與商業英文。商業英文事實上為更簡單的英文。
至於在剪報技巧上,反而是VCD中的演講實況,提到比較清楚。她提出
一,開場
result 最重要:這篇簡報是給WHO?WHAT?HOW?
簡報是為了達到目的。一般人在講話時,只想到自己的表演,而不是聽眾的需求。
二,BODY
(A)Customer focus: 要想聽眾要什麼。她自己在演說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B)eye to eye
接觸聽眾的眼神,她提出look, focus, talk, pause四個步驟。
她說這是最重要的。我以前也知道,要注視聽眾的眼神。這是一個基本的禮貌。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這種泛泛的看,其實很有學問。特別是,看的時候,要停留5-10秒,好像在跟某人說了幾句話,然後再move on。
(C)Magic 3:3 section, 3 points, 3 times
凡事分三點,三個部分,三個不步驟,方便記憶學習。
三,結論:要重複重點。大家都很忙,要把說話的重點,反覆傳達。
我覺得她的人生哲學、學英文的技巧,以及作簡報注意的重點,對我而言,都有啟發。
這本書是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批判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著作。一般對高爾在2000年與小布希總統大選時的佛州選舉之訟,敬佩高爾當時以大局為考量,因為將耗費太多時日,隨即撤銷選舉爭議的訴訟,讓小布希順利就任總統。對於高爾的君子之爭,印象深刻。尤其後來高爾出版「不願面對的真相」投入全球暖化的議題,更獲得世人的尊重,也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耀。
這本書則是在「攻擊」小布希,反省美國民主政治的著作。「攻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惡意攻擊」,找對方的碴,誇大對方的缺點;一種則是「正義對邪惡」之爭,指責對手的錯誤,試圖力挽狂瀾,挽救已經遭到傷害的情況。這本著作,應該是屬於後者,特別是出在小布希任期已近尾聲。事實上,高爾就算因為黨派、選舉之爭,此時的攻擊或謾罵其實對於小布希政權而言,已經是馬後砲,無關痛癢。當然,對於美國民主,甚至台灣民主的反省借鏡,則仍有其價值。
誠如南方朔在的推薦序標題為「美國民主反省的第一聲!」,開提第一句也在提所謂「民主的崩壞」的問題。所以,從反省美國民主政治的角度,要比反省小布希政府所做的離譜、保守、反智的行為,會來得更有意義。也在這脈絡下,簡述幾點書中提到的重要觀點。
◎美國人平均花費4小時35分鐘在電視上,比全世界平均值高90分鐘。大部分人受到電視單向的灌輸、影響。
○ 「個人只能接收但不能傳送,只能吸收但無法分享,只能聽但無法說,看見影像不斷地移動但自己不移動,「充分知悉資訊的社會公民」有變成『完全預設的觀眾』之虞。」
○ 政治人物募大量款項,為了製作32秒的競選廣告。
○ 新聞娛樂化
○ 掌握媒體的,總是少數企業。
○ 人們傾向觀看影像,而非閱讀文字,降低理性思維的能力。
◎ 網路的互動性,會是補救電視單向灌輸的藥方。
◎ 金權政治
○ 「當有錢人能操控公共領域時,他們一樣也可影響選舉。在今天的美國,積聚最多錢的候選人,同樣也可掌控選民用來做投票參考的政治論述」(p.95)
⊙高爾舉自己的選舉為例,幕僚建議再下多少錢,購買廣告,就可以提高X%支持度。 最後,竟然精確的預測。(p.23-24)
◎ 高爾提到小布希總統在公布法案時,並加上「簽署聲明」,可以說明要遵守哪些法條,哪些不遵守。這種「簽署聲明」高達一千多項法案(p.247-251)。認為這根本是違背三權分立的制度,行政權獨大。
○ @這真令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 建構良好的民主,除了教育,另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對話,「讓個人可以有意義的方式參與——也就是民主的對話:個人有益的想法和意見確實可引發有意義的反應。」(p.278)
◎ 「在電子媒體時代,彌補代議民主的完整性即是確保公民完全連結到一個開放、強健的公共平台,這個平台可讓個人輕易進出並依據觀念菁英主義運作」(p.293)。
○@觀念「菁英」主義,還是不願意放棄「菁英」?
Bornsen, Wolfgang
2009 顯微鏡下的政治超人, trans. by 谷瑞生, 周美鳳 and 曾靜怡. 台北: 允晨文化.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一個德國議員,寫的議員點滴。整部書拉拉雜雜,談了許多細節,大致說明德國議員的立法、選區服務、國會運作等。很像過去台灣有些國會助理寫過的國會工作手冊,這本書是議員寫的,又特別是德國,而不是台灣一般比較熟悉的美國、英國。所以,特別有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作序的是前德國代表謝志偉,而翻譯者則是駐德國的外交人員。所以,這本書的翻譯,也很像是一種促進外交的方式。這位議員看到自己的著作翻成中文,自然會很高興。嚴格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有些零散,可能還不到足以費力翻譯的水準。但是,若促成外交上的善意,也算是一種另類外交工作的方式。
Wolff, Jonathan(2002),龔人譯,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若區分政治問題為事實性問題與規範性問題,譬如,人服從國家的法律規範。
事實:大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犯法
規範:為何人要服從國家?國家統治的正當性在哪?
政治科學試圖回答「事實」,政治哲學試圖回答規範性問題,也就是「為何」的問題。
政治哲學如何回答規範性問題呢?In short, they present arguments.(一句話,他們在進行論證)。
所以,本書就是我們看到作者針對自然狀態、國家、統治、自由、財產等五個相關連的主題,作者提出政治哲學家曾有的論證,以及他本身的觀點,最後他從晚近女性主義的觀點,反省上述五個主題。
政治哲學常常被質疑,就是講了半天,拉拉雜雜,然後到底給出答案沒有?還是只是更多的困惑?那麼老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只是給同學更多的困惑?作者在此書的說法,或許是一個非常貼切的答案:
「我們應當怎樣研究政治哲學?對這個問題,正像對待本書討論的其他問題一樣,我的目的不是把一個觀點強加給你;與此相反,我希望提供一些材料來幫助你形成自己的觀點(I hope instead to present some materials that will help you form your own view.)。當然,很有可能在讀完此書後,妳仍像先前一樣困惑,但是,從無知的糊塗到讀書後的困惑是一個進步,我們不應低估這種進步(But we must not underestimate the progress made by advancing from muddled ignorance to informed bemusement.)」(頁5-6)。
作者首先試圖說明我們為何要生活在國家之中,他先證明不在國家中生活是不可能的,亦即自然狀態(沒有國家存在)中,人們無法持續生存。作者舉了霍布斯、洛克、盧梭三人對於自然狀態的描述,說明自然狀態的悲慘情況(霍布斯)、不方便(洛克)、人類的墮落(盧梭)而走進了國家(公民社會,有一最高的主權者)。然後,作者提出無政府主義的幾個論點,說明霍布斯等人的駁斥。最後,在第一章中,作者認為離開自然狀態的理由,證明了無政府主義者的論點不可信。但還是未能充分證明因此我們必須要服從國家,因此作者在第二章中,從個人的同意(consent)、社會契約論以及功利主義的觀點,試圖證明遵守國家的法律是人們應盡的義務。
因此,作者針對一連串政治生活的基本議題,譬如前面提到的,是否接受國家權力,到後來進一步討論自由(彌爾)、財產(洛克、馬克斯)等議題,作者是用這些問題,串連政治哲學家的論點,然後,進行介紹與討論。也就是作者所強調的提出「論證」。這是政治哲學非常慣用的作法,通常在針對某些具體議題時,會回到政治哲學家的論點,而不是單單就論點上討論。對於這本書而言,因為還有「介紹」的意味在,也就是若只是作者用一些非常艱澀、抽象的「論證」,直接來討論這些問題,會有些無趣。當然,這樣旁徵博引的運用政治哲學家的論點,也會造成在閱讀上的困難以及更多的遐想。因為,「詮釋」其實有更很多歧異性,作者對於洛克的解釋,有部分,我就不同意。所以,對於他的介紹,就會打折扣。很容易失去原來的論點。
我想,這是從政治哲學立論時,必須要小心的事。何時應該這樣大費周章的介紹這些偉大心靈,何時應該要直接鋪陳論點,頗值得仔細考量。舉例來說,自然狀態的設想:可以簡化為:1. 人性為惡,人與人間彼此相鬥,征戰不斷。2. 人受自然理性的束縛,依照自然法則運作,只是稍有不便,並不會引發人與人的征戰,僅是競爭而已。3. 我們設想的自然狀態,放進了文明社會的腐敗設想,野蠻人的同情心與自保,會讓自然狀態成為一種和平狀態,只是隨著人們發展器具與圈地,依賴工具,才使得自然狀態成為不可能。
也因此,脫離自然狀態的理由:
1. 避免危難
2. 避免不方便,需要一仲裁,執行懲罰的力量
3. 因為人們的發展,而非主動脫離
這樣的立論同樣也是順著霍布斯、盧梭與洛克的觀點。這好處是不用拉拉雜雜,提到他們的觀點的細節。壞處是,當我們自己設想自然狀態的人性時,需要費上許多功夫,讓人們知道我們到底在講什麼,為何要這樣分類。但是,套用過去思想家的論點,一方面可以很快立論,也無須擔心這樣的論點是否只是空想。因為這些思想家提供的典範,成為我們思維模式的一部份,我們可以很容易接受,這樣的分類法。而且,也不用擔心是否窮盡所有立論的可能性。況且這些人的論點,在現實的政治世界中,也曾扮演一定的力量,因此,我們討論他們的論點,就不會是在劃空中樓閣,而是跟具體的歷史事實,與觀點在作對話。這些就比那些依照邏輯分類的抽象討論,更有意義。因為,那些成了比較沒有辦法打動人心的文字遊戲。譬如:
1. 人性為惡
自然法
求生存
求和平
沒有自然法
2. 人性為善
3. 人性有善有惡
這種可以劃出的路徑圖,實在太多了。難以窮盡。因為,整個社會要搭配的元素太多。討論這些可能性,恐怕意義不大。這也包括事實上,也並非如此。譬如,人性為惡,自然法的內涵。這不是幾X幾可以窮盡的。所以,思想家的論點就為成典範性的,可以詳加討論。
Michael J. Sandel(2011)。樂為良(譯)。台北:雅言。
Sandel是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目前在哈佛大學任教。有關這本書的課程:「正義」,在網路上已經公開一陣子了。甚至,大陸的網站也將陸續的課程,標上字幕。在上千人的課程中,Sandel仍然能夠以問答的方式進行,令人驚訝。我初次得知這網站時,也是因為H君,在告訴我一個好的上課方式典範時,所提供我這個網站。當時,確實令人驚訝,覺得有如此有趣的課程。
不過,課程英文,我也不是完全聽懂,有中文字幕的影片,我也不確定是否正確。所以,看了幾此,就不再看了。只是對其教學的風采,非常欽佩。在另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聽到L學長對此課程的推崇,並且L君表示,他將應用到課程當中。我對此課程又再度產生興趣,也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推薦給別人看的網站。
日前在尋找其它書籍時,看到這門課程,Sandel教授已經出書,而且有中譯本。我隨即下單訂購。翻看前幾章,對於Sandle(以下簡稱S)的運用例子,以及簡明的正反理由辯論,最令人映象深刻。
S在九十年代,即是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時,一般被歸類為社群主義的大將。這場爭議,簡單的說,自由主義主張個人自由;社群主義則強調社群的美德(善),前者認為權利優先於善;後者則認為善優先於權利。S在這本書中,沒有離開這樣的主軸。在討論正義問題時,也是將美德這個問題,亦即正義事實上隱含對於美德的預設,這樣的觀點作為整本書的一個伏筆。這算是很特別的立論方式,因為,正義已經成為分配問題,而非配,一般不脫離羅爾斯、Nozick以及功利主義的討論,很少有人會把正義連結到美德,這是S這一派的獨到解讀法。換言之,作為一本正義的入門書,大師不僅從實例正反論證切入,各自的立論與反駁意見,還是不會忘記,把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主軸,鋪陳在這本看似簡單的小書中。我想這就是真正政治思想普及的辦法。又要能夠有自己的觀點,又能夠對於現實世界的的議題,提出核心論證,並且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整本書,在看的時候,真是令人驚豔。
......................................讀後心得,全文請參見 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