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的競選紀錄片,很難相信,在選舉之初,就能開始紀錄競選的點滴。
從2006參議員選舉開始,Obama宣布參與總統選舉,歷經漫長的初選。要從Iowa開始,爭取黨團會議(Caucus)的支持。因為,Iowa是最早開始的州,所以Iowa的獲勝成為一個關鍵。因為「雪球效應」(示範效應),接下來是New Hampshire(開放式初選)。
在初選時,助選員打電話給黨員時,除了拉票的意圖外,另外詢問政治的意見,彙整資料後,然後請Obama直接與他們談。集合10-20人,就開始談。不僅是個別的意見,重點在於一個未來,一個希望,超越了眼前的問題,而且是一個整體合作的力量。
Obama跟競選幕僚溝通時,也是給予精神力量,激勵,人們需要更多。
對於討論演說,大家聚在一起討論,然後主筆寫下,為了一些重大的演說時刻在準備,
其中,Obama歷經教會牧師的激烈言論,這是Obama選舉中的重傷,不過,他轉為質疑,為何不關心經濟。
不可否認,這種紀錄片,可能有些美化,譬如,沒有看到「經費問題」,Obama總是精神翌翌,有些不夠真實。
但是,對於美式總統選舉,可以有一個初略的全貌。也見識了一場選舉的艱苦。
當然,現在看這種紀錄片,也會讓人冷靜下來。因為,一個偉大的政治人物,面對錯綜複雜的政治事物時,也變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備受爭議,甚至連競選連任都成為一個困難的路。
一部諷刺柯林頓總統風流成性,卻又善於煽動人心的電影。劇情描述一位南方州長(按指柯林頓),在總統競選過程中,經歷一連串的競選事件,但同時自身又爆出層出不窮的風流韻事。他的老婆為了想要在政治上,更上一層樓,同樣是隱忍未發。整齣戲是由一位黑人幕僚的角度,掙扎於政治現實與理想之間。眼前這位是極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的人選,自己做為幕僚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部份,同時也為這位政治人物的風采傾倒;但另一方面,政治人物的桃色風暴與為了勝選的各種手段,也讓他反覆掙扎。
作政治幕僚的人,可能都在等待這種真正能在君王側之際。真正能成為英雄豪傑者,又能有號令天下之勢者少,但是,倘若能從旁協助、建言,未嘗不是一種參與歷史的難得機會。但是,正是在君王側,更可以看道君王的人性一面。要選擇走入歷史;還是自己對理想的堅持,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也是整齣戲除了嘲諷柯林頓的風流韻事之外,所呈現出令人深自反省之道。
另外一個感慨的事,轉瞬間,柯林頓已經下台十年了。可是,柯林頓(或許是因希拉蕊的關係)感覺還是現時人物,一點也未過時。甚至還是風采迷人,能夠在國際外交上,施展力量。
〈名言佳句〉
The only shot we have here is to be perfect.
Barely adequate won't swing it.
*****
I wondered how it would be to work with someone...who actually cares about.....
I've never heard a president say "destiny" and "sacrifice" without thinking, "bullshit."
.........
I want to believe it.
I want to be part of something that's history.
*****
We have to do dirt, too.
And you said, No. Our job is to end all that.
Because if it's clean, we win.
Because our ideas are better.
*****
片長:106分 上映日期:2008/11/28
(台大視聽中心可以借閱)
《英雄教育》導演編劇丹尼斯甘塞爾,獲德國電影節傑出影片獎作品,《縱慾》約根沃格爾與弗雷得烈克勞精彩演出,控訴專橫教育如何改變學生,並且創造出難以想像的暴力。《惡魔教室電影部落格》
這是個號稱改編自美國加州真實故事的片子。在高中學校,因為學校接受計畫補助,分別兩個班級講授無政府主義與極權主義。起初許多學生對於極權主義表達輕蔑的態度,認為現今社會不可能再出現這樣的想法,民眾也不會再相信這一套。
可是,劇中的主角(老師),在與同學作一些協定,要求同學穿同樣的制服,想出口號,並且在共同的動作與團結一致的信念下。整個學生開始轉變。也正因為極權主義提供了人們信念,提供生活的價值,打破現有的不平等。所以,最後學生們瘋狂式的認同這項極權主義的模仿。
最後,這齣戲是以悲劇收尾。不過,這部電影試圖傳達的主題:極權主義並非那麼遙不可及,隨時都可能會再出現。值得警惕。
這是一部印度片,據說,在2009年印度上演時,即造成轟動。因為片中處理的填鴨式教育,也與兩岸華人社會有些類似,所以引起中文網民的共鳴。在網路上,可以看到許多精彩的介紹。
整部電影非常溫馨有趣,環繞的主題,可以說就是「教育」。老師應該要如何教?學生要追尋什麼樣的生活?蘇格拉底也是在問同樣的問題,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哲學還是政治?我想,這都是大哉問。只是,更多時候,人們除了是依附外在價值,甚至是被迫受到外在的束縛,而不能發揮自己的長才。
在美國,曾經與一位印度的朋友聊天,他說他們最熱門就是學電機工程,父母在考試前,把他關在房子裡兩個月,不能出門。這部電影,正貼緊了這種競爭激烈,填鴨式教育,拜金主義下的價值觀。
這與最近一本華裔母親(耶魯教授)寫的「虎媽戰歌」倒是可以相互對比。虎媽強調的正是那一套威權、獨裁,認為什麼是興趣,就是苦練之後,才會有興趣,顛覆一般美式教育強調的自主發展。而這部電影批判的,就是虎媽這一套,而強調要「追求喜好的事物,卓越就跟著來」。誰對呢?我認為其實,沒有一種藥是適合每一個人。學者通常想要找到一個普世皆準的答案,但是,世界本來就是比學者的理論複雜。
當然,這裡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倘若沒有一定的標準。學者作些什麼呢?我初步想到,可以將人分類,二分法。一種人適合自由教育;一種人適合較嚴格的權威教育。這裡有人格影響,其實也有環境影響。所以,真正實務者,應該切記,沒有一套一樣的標準。而必須審慎看待對象是什麼樣性質的。
不過,All is well ! 一切順利!我很喜歡電影裡,這個讓自己面對困境的魔咒!All is well. 唸完這個魔咒後,就勇敢的面對挑戰!
這也是一齣標準的聖誕夜「小氣財神」式的電影,一個事業非常傑出的單身總裁,在他志得意滿,宣稱他已經擁有一切。睡一覺起來,他成為一個平凡人,結了婚,並擁有兩個可愛的小孩。當他慢慢接受這一切,又改變了....
這是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雖然非常商業化,電影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產品。但是,簡單的故事主軸,卻傳達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道理,「平凡即是幸福」。對於劇中的女主角,更是令人著迷。
劇中有許多精彩的對話,非常浪漫。
You're a better person than I am. And it made me a better person around you.
------
And I choose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