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
我們這門課程應該會很好玩,借由討論時事議題、關注候選人活動以及對於民主政治的反省,希望能讓同學對於「政治學」有更深刻的了解,對於思考公共議題與選賢與能時,會更有信心,並且成為社會中的優質公民。
本學期課程適逢七合一選舉,因此,課程主要放在選舉過程上,希望借由時事的發展,幫助同學了解民主政治運作的原理原則以及產生的問題。
我們從「何謂政治?」開始,先瞭解政治學研究對象:「政治」本身的多元性、廣泛性與整體性的意義。其次,進入到當代政治學研究的主題與途徑,希望扼要說明當代政治學的科學化發展與對此的反省。第三,討論我們所處的民主政體,說明民主政體的精神、優點與原則。最後,在政體之中,我們還有許多想法,對整個體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開始討論意識型態,以自由主義為主軸,兼論保守主義與女性主義。
接下來的核心關懷,則是對於民主政治的批判與反思。除了,預計最後一堂課,綜整對於民主政治的檢討,本學期討論的主題,無論是國會政治、政黨政治或政治傳播等,我們都將討論對於當前民主政治運作的反省,除了討論台灣的具體個案外,我們也反省普遍的民主體制所呈現的問題。
在形式上:
希望從具體的政治爭議問題開始討論,譬如,國會政治從我立法院是否應遷移至華山特區?政黨政治討論「大聯合政府」是否在實然面的可行?應然面上的,是否可欲?而在選舉制度方面,則反省我國從SNTV(單記不可讓渡投票)改為混合制(單一選區加上比例代表制),到底是好的?還是出現問題?.....等等。希望可以讓同學明瞭課程內容與現實政治的相關性。但是,以問題討論的方式,比較無法對個別主題作全觀式的介紹與說明,因此,希望同學們務必閱讀指定教科書相關章節,兩相搭配,相信會有助於同學們對於課程主題的理解以及能夠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
在內容上:
同樣從政體(regime)的概念出發,民主政體的重要權力結構區分為:立法、行政與司法。政治學領域特別重視「立法」,亦即國會這一塊。因為,行政被劃歸為公共行政的研究範圍;司法,則是法律系的特長。所以,我們首先談「國會政治」。
國會政治作為一個宏觀的上層架構,進一步分析遊戲規則,就要討論「政黨與選舉」,才能更明白國會組成的方式與運作的性質。從國會、政黨、選舉這一個主軸,是政治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政治運作中,政治傳播是一個關鍵的過程,政治菁英如何說服民眾、民眾如何發出具有影響力的聲音,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特別是當代媒體與網路的無所不在,使得政治傳播本身成為當代政治爭議與反省的焦點之一。
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希望從普遍的理論上,介紹政治學研究的重點;但是,我們同時也希望能對於我們所處的特殊政治情境,討論一個我們社會中,最為重要的政治爭議。因此,學期的後半段,我們將焦點放在台灣政治中,最受矚目的領域:兩岸關係。
我們首先從全球政治的脈絡,進入兩岸關係的討論,特別是從不同政黨的政治主張,然後邀請學者提出有別於政黨主張的兩岸政策,並且安排一堂課,希望提供同學們自由討論,另一堂則是請部分同學上台報告。
最後,經過一整學期的介紹,我們希望將焦點放回我們所處的民主政治,我們很慶幸,也有點奢侈,但是為了讓我們的民主更好,我們必須批判我們的民主政治,希望能擬出幾個改進的方向,為本課劃下個句點
註:以下為通識中心送審之課綱(實際授課內容會約略調整)
介紹:政治學與生活--何謂政治
民主政治與代議政治
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 (The Economist)
Is American democracy headed to extinction? (Washington Post)
The Western Model is broken (The Guardian, Oct. 14, 2014)
選舉制度介紹
民意與民調
兩岸服貿協議
自由經貿示範區
多元成家
死刑
未來事件簿
九月
十月
10月27日 候選人抽籤決定號次
十一月
11月19-28日 候選人公辦政見發表會
11月29日 七合一選舉投票日
十二月
一月
推薦書籍
洪永泰. 2014. 誰會勝選?誰能凍蒜?預知政治版圖,讓民調數字告訴你. 台北: 遠見天下文化.
Boyett, Joseph H. 2009. 選民進化論:如何選出最佳候選人. Translated by 顏湘如. 台北: 遠見. Original edition,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 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leaders.
Dworkin, Ronald. 2007. 人權與民主生活. Translated by 司馬學文. 台北: 韋伯.
Stoker, Gerry. 2009. 別當政治門外漢. Translated by 龐元媛 and 李佩怡. 台北: 博雅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