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在雲南
居住在我國雲南省西南邊沿地區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等少數民族所信奉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屬斯里蘭卡的大寺派(楞伽宗)。其教義主張“三世實有”,應是歷史上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中之一切有部。
自佛陀涅槃後一百多年,在印度毗舍離城的結集會上,弟子們由於對戒律的解釋不同而發生分裂。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對部派佛教統稱為“小乘”(希那衍那Hinayāna)或“聲聞乘”(舍羅婆迦衍那syāvaka),稱上座部則為“長老派”(Th-eYavādaYāha)等,這些名稱大多是他稱,僅見於經書或有關佛教文獻記載;而我國信奉上座部的各少數民族佛教徒,則普遍用巴利語的“佛陀之教”(布塔沙薩那Buddhasāsa na)一詞來稱呼自己所信奉的佛教。根據歷史和我國現實情況,把這一系的佛教譯為“上座部佛教”比較確切。
據雲南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各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佛教早在一千多年前(約公元六至七世紀)就由緬甸傳入我國雲南省與緬甸毗鄰的邊疆地區,分布於今天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區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部份佤族,以及與上述民族雜居的其他民族的部份群眾之中。近代以來,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各民族地區,幾乎村村寨寨有佛寺和僧侶。
雲南上座部佛教寺廟所奉之釋迦牟尼佛像
歷史概況
根據歷史的記載和該地區佛教發展變化的情況可以分為二個時期。第一,佛教初傳時期,時間大致在祖臘曆初期至六百年之間(約在公元六世紀至十二世紀)。第二,佛教繁衍時期,時間約在祖腊歷六百年以後至現代(約公元十三世紀至現在)。
第一,初傳時期關於佛教由緬甸傳入我國雲南邊疆地區的時間,目前說法頗有出入,有的認為在公元六至八世紀,有的認為在公元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還有的認為公元前後即已傳入。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直接記載這一事實的歷史資料。加上傣文史料中的記載,前後年代多不一致。因此,關於佛教傳入的確切時間,有待深入探討。這裡只能就部份傣文歷史資料中有關佛教傳入的記載簡述如下。
流傳在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文手抄本《佛教聖事大記》(列洛龍LeLoLong)一書記載說,佛陀涅槃後244年(約公元前300年)佛的弟子們組成九個僧團,分別向四方宣教,其中到金地(Snvannabumi)、孟須那迦(Son ama)和郁多羅(utaYa)進行傳教的是山梭那烏達臘天(Suvan-ua Wudalating)長老為首的四位長者組成的第八僧團。佛曆580 年時,佛教已在今天的緬甸、泰國東北部盛行。五十年代保存在勐混總佛寺的《佛陀之教史話》(旦南布塔沙薩那dannanbutashas ana)一書記載,佛教自緬甸孟族地區傳入西雙版納,取代本地原有祭祀祖先的社神,建立這裏的第一所佛寺——瓦巴姐寺(vabujie),其時為祖曆(小曆)紀元前23 年(公元615年)。
西雙版納所屬的各勐地方志手抄本中,對於佛教的早期傳入亦有記載,如勐遮、勐海兩本勐志記載:祖臘曆(小曆)元年前後佛教開始由緬甸傳入,當時還無傣文,佛經全憑口傳心受方式流傳,尚未正式建立塔寺,只有少數簡易佛堂(阿朗Alangmu),所供奉的小型木質佛像全從緬甸傳來,本地無人製作。僧侶人數很少,只有雨安居期固定在一寺,其餘時間多外出宣教,人們仍按古老傳統習慣祭祀祖先。祖臘曆330年至450年,緬甸蒲甘王朝和泰國發生了幾次戰爭,連續多年,波及到西雙版納及附近地區,人們逃離家國,致使西雙版納及附近地區兩次變成荒廢之地,佛教亦隨之衰落;戰事平息後,隨着商業的繁盛,佛教又再次由“勐潤”(今泰國清邁一帶)經緬甸的景棟傳入西雙版納,僧侶們帶來了“泰潤文”書寫的經書,正式建造塔寺,建立僧伽制度,一直相傳至今。
本世紀三十年代末,修理勐海總佛寺時,發現大殿左邊中柱頂端有一塊刻有傣文的銀片,文字內容大意是:“此總佛寺於祖臘曆13年(公元651年)破土動工,33年落成,舉行開光法會,以悶干丙(mengangben)君主為首的全勐百姓布施興建,為護持佛法,求功德圓滿。”據目前所知,祖臘曆初期,西雙版納還沒有傣文,顯然,這塊銀片可能是後來某個時期修理總佛寺時,人們根據前人的口頭傳說刻製放入的。此外,勐海土司府相傳下來的《地方大事記》手抄本,關於建立佛寺方面有這樣一段記載:“我勐海總佛寺於祖臘曆33年完工,舉行隆重開光法會時,特到景洪敬請宣慰府總佛寺大僧正長老親自前來主持法會。同年,勐海城子佛寺亦在達謝海(dahehai今勐海老茶廠)建成。祖臘曆75年,達謝海寺遷至靠近城邊的新寺(瓦邁Wamai在今縣委會所在地),因同一城有兩所佛寺,僧侶和信眾常有爭執,於祖臘曆133年(約公元771年)撤銷新寺,合並到總佛寺來,並擴建了該寺,換茅草房頂為瓦頂。在蒲甘王朝的劫掠戰爭中,總佛寺被毀。祖臘曆375年(約公元1013年)全勐民眾齊心合力,在原址重建磚木結構的瓦頂佛寺,擴大了範圍,建立了布薩堂、兩所藏經亭、兩所鼓房、兩院僧舍,隨後又修建了兩座寺塔。”
以上所引用的僅西雙版納地區手抄本傣文資料中有關佛教歷史記載的一小部份,德宏、臨滄等地的各種記述還很多,一時難以詳細引述。僅這一部份歷史記載,即可以說明上座部佛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由緬甸傳入我國雲南邊疆地區了;從這些較為零碎的記載中,也可以知道我國上座部佛教早期的概貌。
第二,佛教繁衍時期時間約從祖臘曆六百年至現代(即公元十二世紀以後),這個時期佛教的特點是改變了原來由緬甸傳入的狀況,而由泰國傳入。今天的泰國西北部以清邁、景海為中心的古代“孟潤”(monying即蘭那)政治勢力逐漸強盛,佛教亦隨之興旺,“潤派”佛教興起。這一時期的“勐潤”(蘭那)君主怕雅莽來payamanLai與我國西雙版納宣慰使有聯姻關係(怕雅莽來payamanLai之母親是西雙版納第四代宣慰使匋隴建仔的女兒),“潤派”佛教與蘭那當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一整套符合當時實際的制度,用泰潤文翻譯或注釋了大批巴利文佛經,然後在泰(傣)撣語文化區域迅速發展傳播,潤派佛教不僅傳到老撾,還倒傳入緬甸的撣邦,同時也傳入我國雲南省的邊沿地區。
近代以來,隨着緬甸獨立統一國家的形成,緬語文作為國家統一語文通用,佛教亦作為國教加以提高完善,緬甸的佛教對地域相聯的我國雲南西部之德宏州一帶影響較大。在雲南德宏自治州及臨滄部份地區,緬式的多列派佛教勢力興起,至解放前夕,有取代古老的潤派(經緬甸撣邦傳入德宏州的潤派佛教,當地傣語稱為“擺莊”(baitYa ng)佛教之趨勢。
教派情況
雲南上座部佛教分為“潤”(Ying)、“擺莊”(baitYang)、“多列”(dulei)、“左抵”(Boudi)四派。其中潤派又分為“擺罷”(baiba)、“擺孫”(baisun)兩個支派;多列派亦分為“達拱旦”dagondan、“蘇特曼”Suteman、“瑞竟”Yijing、“緬坐”menzou四個支派。但各派的教義教制基本相同,只是在持戒方面有較寬、較嚴之別,誦經聲調有高低快慢之分,有些則純屬創始人的標新立異另立門庭而已。這些派別全都是在傳入我國以前就已形成。南傳巴利語系佛教中,歷史上有過山林派和田園派之分,但在傳入我國前即已消失,僅多列、左抵兩派中稍有山林派的痕跡。
各教派的情況分述如下:
1.潤派 “潤”一詞是我國雲南傣族對今天泰國東北部以清邁、景海為中心的古代蘭那泰人的稱呼,如稱該地區為“勐潤”menYing,稱那裏的泰人為“泰潤”taYing,因而由那裏傳來的佛教也就稱為“潤派”了。根據傣文手抄本《佛陀之教聖事大記》一書的記述,潤派佛教最初由斯里蘭卡傳入蘭那,再由蘭那(勐潤)傳入緬甸的景棟等地,然後再傳入我國雲南省邊疆地區。在蘭那君主怕雅莽來baYamanlai)時代,佛教振興繁盛,以應達班約(Yingdabanyo)為首的一批比丘到斯里蘭卡學法深造,學成回蘭那建立第一所正規佛寺——蓮花塘寺(瓦罷諾波Wabayobo),持較嚴的阿拉瓦西教律(類似山林派)。一說是斯里蘭卡大寺派長老親自到該地來宣教而建立佛寺。其後,又送以年達班雅(nendabahya)為首的另一批比丘先後到斯里蘭卡和蒲甘學習。這批比丘學成回蘭那後,另建立一所佛寺一一花園寺(瓦孫洛Wasunlo)。當初兩個寺及兩寺所屬下的各小寺都同屬一個統一的僧團,共進布薩堂。後來在戒律的解釋上發生爭執,蓮花塘老寺僧侶主張保持固有的傳統,花園新寺僧侶則主張在教化民眾和佛事活動方面有所改革,因而分裂為兩派,各自建立僧團和布薩堂。自此以後,凡是蓮花塘老寺出去傳教或建立的寺院都自稱為“擺罷”(罷洛波——蓮花塘之簡稱)可譯為蓮花寺派;同樣,凡是花園新寺所出去傳教而建立的寺院都稱為“罷孫”,可譯為花園寺派。由於傣語的蓮花塘寺簡稱的第一個字發音為“罷”,而這個音在單獨使用時的傣語意思又是山林的意思,所以許多人(包括傣族)誤認為此派就是歷史上的山林派,這完全是由於語音相同、只寫簡稱、不聯下文所造成的誤會。現在雲南上座部佛教潤派中的蓮花塘寺派同歷史上的山林派完全是兩回事。近代以來,屬於這一支派的極少數長老,由於年事已高,把所住持的寺院交給弟子,自己在附近山林清靜處建造小茅棚居住,過安靜修持的晚年生活,如西雙版納布朗山的松迪長老即如此,人們也稱之為山林長老。雖然他獨居小茅棚,但並沒有脫離所屬寺院的僧團,戒日仍回寺同所屬僧團共進布薩堂。如用現代語言講,是屬於老年退休的方式,與歷史上的山居(山林)派性質完全不同。
蓮花塘寺派(擺罷),祖臘曆720年(約公元1369)以雅那卡皮拉(Yandkapali)長老為首的七百僧侶自清邁來到緬甸景棟及附近地區宣教,建立了景棟城市內的第一所佛寺一一寶像寺(瓦章皎Vazhang-jiao),接着進入西雙版納的西定布朗山區和勐遮、勐海、勐混等傣族壩區。
潤派中的另一支派“花園寺派”(擺孫),以西卡班若(hikabanro)長老為首的另一批僧侶,跟隨蓮花寺派僧侶來到景棟宣教,建立了景棟城區第一所花園寺派佛寺一一紅林寺(瓦罷良vaba—lian),於祖腊歷734年(公元1373)傳入西雙版納的大勐龍、景洪、勐罕等沿瀾滄江兩岸地區。
西雙版納傣文《泐史》記載,祖臘曆819年(公元1457)第十三代宣慰使三寶歷傣接受天王冊封繼位時,有這樣一段記述:“官員們均詣總佛寺,面對三寶宣誓,誓畢除將誓詞載入《大事記史冊》外,還將該誓詞抄文焚於咒水中而共飲”。這簡短的記錄可以使我們知道佛教在當時已相當盛行,雖不能說政教合一,但佛教已有了一套較完整的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已有相當地位了。西雙版納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娶緬甸洞吾王朝的金蓮公主為妻,洞吾國王曾派遣僧團隨同公主前來弘揚佛法,同時帶來了全套巴利語傣文三藏典籍和佛像、法器等物,為了留名於世,以金蓮公主之名在景洪修建了一批塔寺,使佛教在該地有了更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德宏自治州和臨滄地區的潤派佛教傳入要比西雙版納晚一些,據臨滄地區耿馬縣總佛寺住持朗德哥長老生前所提供的材料說:祖臘曆835年(公元1474年),耿馬地方的四個傣族商人到景棟貿易,恭請雅那戛皮拉(Yanagabila)長老的二位弟子至耿馬宏揚佛法,自此耿馬及附近地區潤派佛教相傳至今。德宏州梁河縣僅存的潤派佛寺則又是從耿馬傳去的,時間當更晚些。
2.“擺莊”派 與潤派有密切關系,主要分布於德宏州及保山地區之傣族、崩龍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區。“擺莊”(baizhz ng)一詞是傣語,據考證,應譯為“寺院派”較確切。但在傣語中的“派”和“逃”這兩個字的發音非常相近,都叫擺bai。故在德宏州及附近地區民間傳說就把這一派稱為“逃離寺院派”,並編了一段故事說:在緬甸某一大寺院因師徒爭吵,徒弟逃離寺院後擇地另建立寺院,並自稱為“逃離寺院派”。經查閱現有的緬甸有關佛教部派的資料,並無此說,可能是由於發音相似而編造出來的故事。據德宏州的伍古腊長老介紹,擺莊派佛教大約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由緬甸木邦傳入,是傳入較早的教派之一,其經典、戒條和誦經方式都和潤派相同,屬於較寬的一派。
綜上所述,雲南上座部佛教中的潤派和與潤派有密切關系的擺莊派,其傳入時間較早,分布區域較廣,寺院和僧侶最多,經典基本齊全,教制更完善,是雲南上座部佛教的主體。
3.多列派 “多列”一詞是緬語,真實含義還不清楚,有人用傣語譯為“止住”的意思。相傳多列派始祖因違犯戒律,師父令以缽盛水,缽底通一針孔,掛於脖上往前行走,水滴盡處准許居住,行至一山林中缽水滴盡,即建寺於該山林之中,故稱為“止住派”(多列派)。此派在歷史上又分為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座(都是緬語)四個支派。
①達拱旦:此派僧徒所着袈裟摺疊搭於左肩上,故稱為達拱旦。據目前所知道的材料,此派於距今四百多年前由緬甸傳入,分布於德宏州的潞西、隴川、盈江、梁河及深山的潞江等縣區,屢經變遷,已多改變為擺莊派,現僅芒市、遮放還有少數該派佛寺和信眾,崩龍族中又多屬此派。
②蘇特曼:分布於德宏州的瑞麗、隴川兩縣,相傳為三百年以前由緬甸傳入,寺院不多。
③瑞竟:於七十多年以前,有緬甸瑞競派教徒二人至德宏州盈江縣宣教,於是盈江壩區十三個村子的擺莊派盡改學瑞竟派。臨滄地區耿馬縣孟定區的瑞竟派傳入時間要早於德宏州,相傳祖臘曆343年(公元983),有斯里蘭卡大力寺(瑪哈戛拉寺MahagaLazha)之阿羅漢沙達、鳥、沙立三人至緬甸宣教,成為瑞竟派。公元1546年,有緬甸長老塔馬沙拉tamashaLa、瑪哈沙密Mahashami二人到孟定宣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分布於孟定區之元景等十多個村莊。
④緬座:何時傳入不詳,由緬甸傳入瑞麗縣的一個村子,建有一寺。據介紹,其教徒在受戒時將坐墊的麀皮摺疊於左肩上,故稱為緬座。
4.左抵派 據介紹,“左抵”一詞在緬語中是誠心的意思。相傳此派是從多列派分出來的。傳說為“左抵”派之創始人窄拉是緬甸芒海人,在曼德勒某寺出家為僧,於三百餘年前創立此派。八十多年前由仰光傳入德宏州芒市鎮,現僅芒市有左抵派佛寺,無僧侶,有數十戶信徒。亦說在祖臘曆1225年(公元1894)左抵派佛教由仰光傳入德宏州芒市及瑞麗縣的少數崩龍族村寨。九年後,其僧侶返回仰光,此後就再無僧侶,由信徒推選出一名“管事”(召長)負責寺院及教務,每年將奉獻收入款中的一部份及禮物送至仰光總寺。傳說左抵派創始人自稱是釋迦佛轉世,故誦經時僧侶上座,佛像置於下座,戒律極嚴,一般在家信徒不准吸煙,不能喝酒,亦不准從事煙、酒和鐵器生產及貿易;不僅不許殺生,就連在家信徒飼養家畜家禽亦視為犯戒,只許養一雙報曉公雞而已,因此信徒極少。近三十多年來發生很大變化,除少數老人保持傳統信條外,絕大多數信徒已飼養牲畜及家禽,與其他教派信徒一樣積極從事各項生產勞動。
多列派及其派生的左抵派,目前所掌握資料有限,但從傳入路線及現在所保留的某些教制痕跡看,早期可能屬於山林派,但由於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早在傳入我國以前就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保留持戒較嚴、非時不食、比丘不親手接布施、不與在家俗人同席用餐等傳統習俗外,其它已全部改變,寺院都建在村落之中,並為信眾做各項佛事。這一派佛教的歷史和現狀反映出雲南上座部佛教的近代變化,其主要特點是緬式佛教文化色彩較濃,除了研習用傣文寫的巴利語經典之外,還出現了用傣文寫的緬語經典,有少數經典直接用緬語緬文。近三十多年以來,雲南上座部佛教的派別已逐漸淡薄,各派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情況很普遍,有不少寺院由於僧侶已有很大變化,因此派別觀念已成為歷史陳跡,有逐步走向統一的趨勢。
典籍
雲南上座部佛教傣文經典包括:經藏、論藏、律藏和藏外四部分。其中經藏分為五部分:
1、長部經——共三編三十四經。戒蘊編十三經,大編十經,波梨編十一經。
2、中部經——共三編一百五十二經。根本五十經(篇),包括五品,即根本法門品、師子吼品、譬喻法品、雙大品和小品,每品各十經。中分五十經(篇),也分為五個品:居士品、比丘品、普行者品、王品和婆羅門品,每品各十經。後分也分為五品,共五十二經:天臂品十經、不斷品十經、空品十經、分別品十二經、六處品十經。
3、相應部經——包括的經典最多,共有二千八百六十三種經。按經典的內容分為五篇五十六相應,①有偈篇(包括十一相應),②因緣篇(包括十相應),③蘊篇(包括十三相應),④六處篇(包括十相應),⑤大篇(包括十二相應)。但傣文的相應部經,解放後所保存的已為數甚少,許多經僅有目錄而已。
4、增一支部經——共分為十一集,每集又分為若干品,每品又包括若干部經,據說巴利原文共有二千三百多種經。但傣文譯本並不多,從目錄看,僅有百餘種,可能沒有全部譯出。
5、小部經——是一部內容豐富、性質不同的經集,經文內容一般較短,共有十五種。傣文的小部經除了音譯的巴利文之外,還有不少注釋和傣語譯本。最為人們熟知的佛教文學作品《本生經》就是屬於小部經的第十種,共有547個佛本生故事。《本生經》中的《維先多羅本生經》流傳最廣,深受各族信眾的崇奉,無論在佛事活動或日常生活、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被當作宗教軌範來遵循。這一僅有13個章節115首偈頌的本生故事,被編成詳略不同的三種本子,大本三十二卷,包括巴利原文音譯和傣譯文,以及疏釋,是最為詳盡的本子;中本二十四卷,是在大本的基礎上的刪節本;小本十六卷,是僅附有注釋的傣文譯本。按照習慣,每年的佛誕節都要諷誦這部經,寺院內的壁畫及民間繪畫、織帛等工藝美術品幾乎全以這部本生經的故事為題材。
律藏——分為五個部份:
1.波多夷品(比丘戒解說)227條;拔腊已戛4條,與漢族佛教比丘戒四波羅夷法完全相同;
2.波逸提品(比丘尼戒解說)500條;
3.大品(包括有關佛傳、雨安居、冬季住茅棚或大樹下十天苦修、醫藥、僧服等十章);
4.小品(包括羯磨、滅諍、臥具、儀法、佛典結集等十二章);
5.附錄(比丘戒、比丘尼戒解說,及大品小品的注釋)。
論藏——包括七部作品:1.法集論,2.界論,3.人施設論,4.雙論,5.發趣論,6.論事,7.攝阿毗達磨義論。
藏外典籍一一只有屬於其它部份的《彌蘭陀問經》、《島史》、《大史》、《小史》、《清淨道論》等(僅限於已有傣文本的)。
傣文南傳三藏,除音譯的巴利典籍之外,一般重要經典都有傣文的譯本和注釋。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各民族歷代高僧學者的著述,包括的範圍十分廣闊,諸凡天文、曆算、醫藥、歷史、語言、詩歌、民間傳說以及來源於佛經的故事等,雖然不屬於正式佛典的範疇,但都被視為佛典的形式而流傳。
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雲南上座部佛教用於書寫佛典的傣文共分三種,第一種是潤派佛教所使用的文字,在西雙版納稱為“傣泐”文,思茅、臨滄地區叫佛經文,德宏州叫潤文,這是佛典最多、使用地區較廣的一種傣文。第二種是“傣納”文,也叫德宏傣文,通用於德宏州,臨滄和思茅的部份地區,使用地區也較廣,在譯成傣語文的佛典方面居於第二位。第三種文字稱為“傣繃”文,國內使用範圍不廣,僅在耿馬縣孟定、孟連少數僧侶中使用,典籍很少。上述三種傣文佛典,全部是手抄本,還沒有印刷本。歷史上主要用貝葉刻寫佛經,近代只有少數人用貝葉刻寫,已普遍使用紙張書寫佛典。
寺院和僧侶
上座部佛教分布於雲南省最西邊的德宏州至最南端的西雙版納州這樣一條長形地帶,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歷史發展及社會情況不盡相同。因此,寺院組織和僧伽團體及其等級也略有差異。西雙版納州的寺院組織分為四等,最高一級的寺院,是建在宣慰使所在地的總佛寺,傣語稱為“瓦拉扎坦龍”Valazhatanlong(大羅阇總寺),但各種相應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在教務中沒有掌握實權,僅只在僧俗信眾概念上承認是最高總佛寺而已,有時也發布某些統一全州佛事活動日期及有關僧令的規定,形式上批准高級僧職的晉升;有時也負責與各方協商,安排分配個別高級僧侶。新繼任的宣慰使宣誓就職,或者任命勐級以上土司時,須到這所總佛寺舉行宗教儀式。
西雙版納所屬各勐,設勐的總佛寺,傣語稱為“瓦拉扎坦勐”Valazhatanmon(大羅闍勐寺),勐級總佛寺在教務上掌握的實權更多些,例如有權召集全勐僧團大會,決定教務方面的事項,主持全勐性之佛事活動,決定下屬中心佛寺住持人選,批准並主持祜巴級以上僧職的晉升,開除犯戒比丘等等,勐級總佛寺內設總布薩堂(戒壇)。
勐的總佛寺之下,以地域相聯的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村寨佛寺組成若干個中心布薩堂(戒壇)佛寺,傣語稱為“賀波蘇”,一般與行政區劃相對應。中心佛寺都建有布薩堂(戒壇),所屬各村寨佛寺比丘,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都必須到中心佛寺集中,集體舉行自恣儀式,中心佛寺主持比丘負責監督所屬各寺比丘的持戒情況,負責協作主持本區各寺較大的佛事活動;批准和考核沙彌晉升比丘,也是中心佛寺的權力之內的事。
最基層一級就是村寨佛寺。村寨佛寺除了日常的禮佛誦經外,主要是為在家信眾做佛事,對學僧和青年僧侶進行佛學知識和文化教育,抄寫佛經等等。
佛寺建築,除了佛塔最高和總佛寺規模較大之外,其餘規模都很小,也較簡陋,一般由大殿、僧舍和鼓房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部分佛寺有藏經亭。中心佛寺以上設布薩堂(戒壇)。部分較大的寺院在大殿左側或前方建有佛舍利塔,也有些舍利塔是單獨建在寺外的。這類佛舍利塔是由附近若干個村寨共建,有的是屬於全勐性的,不單獨屬於某一寺院。大殿前邊或山門兩旁,通常建有兩個專為供奉寺院神和地方神用的磚砌小龕;雲南的上座部佛教,不論是群眾的信仰或某些宗教儀式,都或多或少和原始宗教的鬼神、精靈崇拜有聯系,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婆羅門教繁瑣的禮神儀式在內,傣語的批師(鬼)就是毗濕奴(意譯為“遍入天”,與梵天、濕婆並稱為印度婆羅教三大神)的轉音。
大殿是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只供奉釋迦牟尼像一尊。此外就是懸掛在佛像背後或殿內列柱間的佛傳和本生故事的繪畫,某些較大的寺院還在佛像須彌座兩邊擺設王子儀仗,作為裝飾。德宏、臨滄、思茅等地的寺院組織和佛事活動大體相同,只有某些方面稍有小異。只是在寺院建築方面,德宏州、保山地區多為木結構的樓房;臨滄大部,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又多是磚木結構的殿堂式平房,有些地方僧舍是樓房,其餘建築是平房。
僧侶,男性兒童一般到了十歲左右就要到寺院去學經,傣語稱為“柯勇”koyong或“戛比”gabi(漢譯為學童),穿俗裝,白天回家,晚上和次日早晨在寺學經,不算出家人,經過半年學習,合格者可以集體或個別地舉行剃度儀式受沙彌戒。出家時間有長有短,但最短不能少於三個月,一定要經過一個雨安居,有的數年或數十年,終生為僧的是極少數。出家時間的長短,主要根據家庭經濟和勞動力狀況、本人和父母的意願而定。德宏和保山兩地,近代以來青少年出家的已不太多,改變了凡是男性少年都必須出家一段時期的習俗。出家為僧,除了家庭或個人出於對佛教的虔誠信仰外,也有些人是出於家庭或社會的各種原因。在過去,寺院是傳播文化知識的唯一場所,少年出家為僧,除了宗教意義之外,還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到了接近成年期(二十歲以前),大多數沙彌經過一定儀式後還俗離寺,回家參加生產勞動,少數人也可能留在寺院裏繼續深造,到二十歲受具足戒後成為佛寺主持人和宣教者。受比丘戒後,根據家庭情況和本人意願,經過一定手續,可以隨時還俗;只有少數人長期為僧,在寺裏修持深造,然後按照僧階逐步晉升上去,不再還俗。
由於地區和派別不同,僧侶的職稱和僧階也有差異,西雙版納、思茅和臨滄大部地區的潤派基本相同,分為八級:1.帕(沙彌);2.都(比丘);3.祜巴(都統長老);4.沙密(沙門統長老);5.僧伽羅阇(僧主長老);6.帕召祜(佛師、闡教長老);7.松迪(僧正長老);8.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帕”是對僧侶的一種泛稱,年幼出家的兒童,通常被稱為“帕諾”,和漢族地區的小沙彌或行童相當。對年齡較大些的年輕出家人(受比丘戒前),則只可稱“帕”,或尊稱為“召帕”,或者正式稱沙門(即沙彌)。
進入青年時期的“帕”,若不還俗,年滿二十歲受過比丘戒後,則擢升為“都”。“都”的正式名稱是“比丘”。取得“都”這一僧階之後,方有資格主持佛事活動及擔任寺院住持。當了住持的“都”,則被尊稱為“都龍”(大比丘)。如果對佛學修養有素,深孚眾望,“都龍”就很有可能被晉升為祜巴。每個地區或村寨以及寺院,都以有自己的祜巴為榮,但在同一教派和行政區域內一般不能超過四人。推選祜巴的手續非常認真,過去一般都由各勐土司親自擔任剃度施主,晉升時舉行十分隆重的儀式,看成是當地居民重大喜慶事件。
祜巴級以上的僧職晉升就更加嚴格了。祜巴的上一級是沙密,它的原意為“息惡行慈”的人,和漢地佛教的沙彌的意義相等,但在上座部佛教僧職中則是較高級別的稱謂,和漢地佛教的“沙門統”職位相似,故譯為“沙門統長老”。
“沙密”再上一級就是“僧伽羅闍”意為“僧王”。從傣文地方志和現行的某些制度來看,西雙版納地方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僧王制度,但時間不長,且相應的制度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到了近代,只是在僧職中保留著這個名稱而已。因此,僧伽羅闍漢譯為“僧主長老”較適當。
第六級“帕召祜”直譯為“佛師”,意譯為“闡教長老”。
第七級“松迪”意為“善慧”,意譯為“僧正長老”。最高一級是“松迪阿伽摩尼”,阿伽摩尼一詞來源於巴利語的“最高”和“髻”“冠”。可譯為大僧正長老。
沙密以上的五個等級中,能夠得到其中一個僧職稱謂的僧人已很不容易,因人數的限制,一個勐或一個地區僅有一兩人可晉升到“沙密”等僧階;尤其是最高僧職的松迪或松迪阿伽摩尼,整個西雙版納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這個職位只授予傣族和布朗族僧侶各一人。
德宏和保山地區(州)的僧職,多列派分為四級:召尚(沙彌)、召門(比丘)、崩基(長老)、希拉多(大長老);擺莊派同樣分為四級:戛必、尚王、召門、基召,與多列派相同。
雲南上座部佛教原來沒有比丘尼。近代因受國外某些地區女性出家風氣盛行的影響,德宏州多列派佛教開始有少數“朗號”。“朗”是傣語對女性的尊稱,“號”是白色,因此當地漢語稱為“白衣尼”。身披白色衣,終身不嫁,持沙彌戒,無獨立寺院,在比丘寺院或塔寺附近單獨建立一小院居住。“朗號”因受沙彌戒,漢語應稱為沙彌尼更確切,她們只能個人修持或從事慈善事業,不能主持佛事活動。
阿章:巴利語的原意是軌範師或導師。充當此種職務的系在家信徒,由在家信徒從有較高文化水平和佛學知識的還俗比丘中推舉產生,負責全村鎮信眾的一切教務,協助寺院住持管理教務和財務,並有權監督僧侶的戒行。上座部佛教僧侶,在辦理教務中,凡涉及俗人社會的一切事務性事情都不能親自去辦理,必須由阿章全權負責辦理,因此,凡是有寺院的村鎮,阿章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每村設一人,總佛寺所在的城鎮可設二人。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的“阿章”在德宏、保山地區稱“賀路”,傣語意為奉獻帶領人。
居士:傣語稱為“敖興”。信奉上座部佛教的各民族信徒,不分男女,年老而家務事可交給子女操作的人,在學會必要的經文和禮儀後,即可受五戒或八戒成為居士。居士身穿白色衣,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四天自恣禮佛;三個月的安居(傣語叫毫窄沙);每七天為一戒日,須到佛寺住一日兩夜,白天主要是禮佛誦經和聽僧侶念誦(朗誦)佛經故事,中午、晚上和午夜三次坐禪。
主要節日
1、浴佛節:時間在傣曆六月十五日(傣曆以六月為歲首,按此順序排列)前後(陽曆四月中旬)。此節日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涅槃三個日期合並在一起舉行紀念活動;同時又是祖臘曆(小曆)的元旦,因此也當作新年來慶賀,傣語稱為“桑干”節(Sankan);又因為要進行浴佛儀式,把寺院的浴佛活動擴大到的群眾互相潑水祝福,所以又叫作“潑水節”。
2、入雨安居:傣語稱為“毫窄沙”(xanlvatsal過去漢語譯為關門節),時間是祖臘曆九月十五日,德宏、保山等地要提前一個月。儀式隆重,全體比丘要集中到勐的總佛寺,由大長老宣布雨安居守戒開始,集體自恣,地方行政官員全部到佛寺接受三歸依、禮佛,在這三個月中,僧侶必須遵守傳統教規,一般信徒亦不出遠門,不起房建屋,不辦婚事等等。
3、供養經書節:傣語稱為“賧坦”(tauvtuann),主要內容是信徒們自己或請人抄寫佛經,送到寺院去供奉,同時也製作袈裟布施給僧侶並舉行各種佛事活動,中心意思是要信徒們護持佛法,藉以祈福。
4、出雨安居:傣語稱為“敖窄沙”(caokIlatsa),僧侶到總佛寺結集,舉行宗教儀式,接受信徒布施等等。
5、豪干(xauikang):二月上旬,以地區的行政區域為單位(一般是以勐為單位),全體比丘集中到信眾發起主辦此種活動的所在寺院周圍空地上搭小茅棚居住,持不非時食戒,每日早晚集體上殿誦經,中午集體進戒壇自恣,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各自在小茅棚內坐禪,有的地方則在大樹下坐禪。比丘們從戒壇出來後,左手持貝葉團扇,右手持禪杖,赤腳露右肩,胸前掛缽,結隊到村邊化齋,信眾集中村邊布施供養。此種習慣為潤派上座部佛教所特有,衣、食、住、行及宗教生活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生活方式,時間為十天十夜,但有的地方為七天。
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節期外,各地都還有各種各樣的節日及佛事活動,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結語
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區,除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傣族、布朗、阿昌、瓦族等地區外,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在教義、戒律、宗教儀式和經典方面,基本上保持了部派佛教的某些特點,尤其是用不同的文字音譯的巴利文佛典,幾乎完整地保存了上座部的三藏典籍。其他各部派的三藏,除了漢譯和藏譯佛典中保存一部分之外,大都早已失傳。因此,上座部的各種文字巴利三藏,不論是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研究和對漢傳及藏傳佛教的比較研究工作,無疑地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幾種用傣族方言文字音譯和意譯的巴利三藏,更是傣族先民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是巴利文大藏經體系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是我們今天對傣族和其他幾個信仰上座部佛教民族的社會發展、歷史、宗教、語言、文化、藝術、以及天文、曆算、醫藥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參考資料。因此,系統地整理這些資料,無論對學術研究、佛教工作和加強國際文化交流,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作者:刀述仁 來源:法音
來源:
雲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刀述仁居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保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bakyrym.html雲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刀述仁居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