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燈」添油 — 記熱心「萬村書庫」的郭兆明先生 (1999年12月27日)

為「明燈」添油

—— 記熱心「萬村書庫」的郭兆明先生

湖北日報 http://www.hbdaily.com.cn

1999年12月27日, 記者覃萬鐘

如果你還記得,小時候想方設法弄到一本好看的書,小心地捧在手上,如飢似渴地讀它的那種景象,你就會理解,在缺少文化設施的農村,一個小小的村級圖書室對農民的意義。由中宣部和全國文化扶貧委員會倡導的「萬村書庫」工程,於1996年啟動,準備在一段時間內,在全國建成一萬個村級圖書室。

「『希望工程』讓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走進校園,學習文化知識,但它只解決了年輕一代的教育問題。我們做『萬村書庫』工程,就是為『希望工程』配套,解決好農村中年人的教育問題。」

香港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主席郭兆明博士說,「『文革』期間,社會秩序很亂,很多人尤其是農民,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那一代人正是現在農村的『當家人』,他們支撐着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發展農村經濟,當務之急就是解決那一代人的教育問題。」

郭兆明博士出生於香港,幼時家境貧寒,經過數十載刻苦奮鬥,成為一位富商。他刻苦鑽研佛學,榮獲斯里蘭卡榮譽佛學博士學位。從1994年開始,郭兆明就積極資助中國的文化扶貧工作。新年前夕,記者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單位前往江陸縣參加全省文化扶貧現場會,結識了郭兆明先生。

在深入農村調查時,記者發現江陸縣的「萬村書庫」工程,在硬件上確實已經做出相當成績。全縣205個村,已有189個村建起村級圖書室,平均每個圖書室藏書近1800册。這些圖書室為農民學習文化知識、學習科學技術開辟了一塊園地。小巧但整潔的村級圖書室,各種農業科普書籍和各種報刊,很低的、甚至為零的借閱費,讓人感到十分振奮。

但是,在軟件建設上,顯然讓人感到有些欠缺。佔據書架或書櫃顯要位置的不少科普書籍嶄新如剛剛出版,擇在角落裏的武俠書籍則被翻得「破衣爛衫」。難道苦心為農民提供的書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只能安靜地躺在書櫃裏「睡大覺」?

據介紹,江陸縣自開展「萬村書庫」工程以來,已有許多例依靠讀科技書、走科技種田路而致富的典型。而且,圖書室吸引了不少人,使他們遠離「法輪功」和麻將桌。但是,圖書利用率不高仍然是個問題。記者發現,有些圖書室為迎接考察,甚至在借書登記簿上偽造借書記錄,一行行整齊的借閱科普書籍的記載,竟然是編造的。

對於這種現象,郭兆明先生認為,農民看書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吸引農民讀書。只要讀進去了,他們就會發覺讀書的好處。人都是有情性和欲望的,要吸引農民讀書,應該採取一些措施,比如搞一些讀書競賽、知識競賽、技術競賽類的活動,設立獎品或獎金。在香港,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養成農民愛看書的習慣,還會影響農民家的孩子,他們也會愛看書、愛學習。這會形成良性循環。效果不是今天就能看得見,這是長遠的事業。

近年來,郭兆明先生為大陸農村文化扶貧事業捐資甚鉅。他說這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首先,他是中國人,血緣關係和民族情感是很重要的;其次,每個人在世上,都會受到別人的關懷和照顧,也應該盡力去關心和照顧別人;最後,農業和農村是中國的根本,一定要發展。發達國家同樣有扶貧,但運作的方式與大陸不同。一般是由社會組織各種基金會,動員各種工商企業參與。企業向基金會捐款,可以抵稅,而且企業主會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大陸還沒有建立起這樣的制度,但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郭兆明博士身村不高,留着小平頭,烱烱有神的一雙大眼,普通話說得不好,但很健談。他很看淡金錢,認為有了錢應該回報社會。他生活節儉,每次到內地辦事,食住行都是自己掏錢,這次從香港過來,他是隨旅遊團飛到武漢的,因為機票可以打折。在江陸縣參加活動,離他仰慕已久的荊州博物館很近,但他卻並沒有前往參觀。

(剪報)

為「明燈」添油 — 記熱心「萬村書庫」的郭兆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