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不見他人的思考,只聽到他們思考的結果。」但「如何讓思考可見」
呢?
因此必須,引出學生的思考》讓思考變成文本(留下記錄,如小白板、便利貼、海報紙、講義…等),才能讓反思的過程-後設思考呈現出來,以後成習慣,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習慣。
Q:思考是要讓誰看見?A:學生-有看見思考,才能擁有思考、增強思考能力。
Q:思考有高低層次之分嗎?(Bloom的認知層次)A:沒有…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
沒有思考的教學就流於活動,只動手不動腦。抽離思考的脈絡與目的,思考就沒有意義,也無法發生。
教學的目的在-引起思考、促進學習、讓探索開始發生。
Q:引出何種思考?A:引導出專家的思考歷程(學科思維),以及引起學生最大的思考:投入與探索新的主題、綜合與形成新的概念、分析與深化已知概念。
專家自動化了什麼?這是老師必須透過有脈絡的提問設計,帶著學生去練習思考的目的。
Q:教師該做什麼?A:提問、示範對探究想法的興趣、建立理解、引導及釐清思考、傾聽、記錄。
在做判斷之前,要先懸掛自己的想法,再去確認其他想法的可行性。
「素養導向課程」的卡關:(1) 課程內容過多,時間不足。(2) 素養導向虛幻,難以捉摸。
「素養導向課程」的解讀:(1) 以學科知識為探究目(2)以學科活動為探究過程。
「素養導向課程」的關鍵:(1)學科本質的掌握 (2)情境脈絡的設計
「素養導向課程」的實踐:分為(1) 解構單元、重構課程(包含:理解學科本質樹、發展學科課程地圖、單元概念分析)(2)情境脈絡化(包含:經驗脈絡『單元內、學期內、課程內,以學生發展與概念發展來安排』;真實情境:以學習活動作為探究概念的手段,指學術情境或生活情境)
1.學科本質的特性:(1) 學科本質涵蓋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2)學科本質的思考有利於「概念」的系統建立。(3)符合學科本質的課程,有利於理解與遷移。
2.學科本質的內涵:(1)學科價值(why),指學科要達到的目的或理想,及其特有的態度與價值。(2)學科方法(how),指學科特有的認知、技能或態度的方法。
3.學科範疇(what),包含學科範疇、學科思維、核心概念、概念與事實等。
4.揭示專家(或教學者)已經「自動化」的思維歷程,就是「學科思維」(2018稱之『大概念』),有如一片魔鬼氈,將離散的知識與技能、具體事實給聯繫起來,可以是跨領域的橋樑。
5.離散的事實或知識,無法遷移;若透過學科思維的架構,則可以遷移至其他領域。
6.學科思維本質是「抽象」的,除非透過老師精心設計的提問架構,才能有所體驗與發現。
1.教師課程設計次序:由下而上,由抽象而具體。(亦即UBD『以終為始』的設計原則)
2.學生概念形成次序:由上而下,由具體而抽象。(由淺而深,透過具象的提問,搭建知識鷹架,引至抽象思維的過程)
1.設計的流程:
A.決定單元與節數、
B.決定學科思維+學習內容
C.從領綱中挑選核心素養+學習表現
D.總結為原理原則、
E.標示出本單元會帶出的新概念、
F.找一個能引入本單元的事實(例子)、
G.設計出核心問題、
H.設計出能引導至核心問題的其他問題組。
1.可於開學前協調同年級教學夥伴調整單元授課次序,調整課次可以依照:A.核心素養、B.學科思維、C.主題教學等,進行適當安排。
2.調整課次時應一併考慮授課時數,以及三次月考的檢核點。
1.核心問題提出的時機:可能於最初(引導),可能於最後(歸納)
2.核心問題的類別:
A.主題式(小範圍,概念明確:單元內)
B.總括式(大範圍,較為抽象:學科內、跨學科)
3.概念學習的經驗,必須經由真實情境的探究,包含「學術情境」與「生活情境」。
4.依據「學科思維」將「情境」做有意義的排序,即能產生互動(學生、事例、同儕)與學習脈絡,才能達成有真實的思考、理解。
1.「提問設計」在引起學生最大的思考,可分成三階段:A.投入與探索新的主題、 B.綜合與形成新的概念、C.分析與深化已知概念。
2.每個提問情境,必定有預設學生將要建構的知識、能力或態度。
3.設計問題組,請依據核心問題,把握「以終為始」、「從具體到抽向」的原則,為學生搭建可以理解的鷹架。
3.教育,從來無法立竿見影。沒有陪伴的過程,就像放煙火,絢麗卻短暫。 感謝 #瑩光教育協會 願意在教育界長期耕耘,即使經費尚未到位,已經勇敢邁出去。 #台東共備工作坊 只參加第二次,已是獲益良多,誠摯感謝!(108暑期學員-王寶漢)
1.「提問」的重要性:「學習」是一種「語言」活動,而提問是為了「促進對話」。
2.有意義的提問,可以促進同儕之間有意義的對話,進而產生導向核心問題的思考討論,才是真正的學習。
1.藍老師分析出核心型(總括類、綜合類、主題類、自發類)、事實型、分析型、反映型、假設型、論證型、情感型、個別型等八大類,詳見偉瑩老師整理編修之講義。
A.透過事前閱讀「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對於「思考」之於「理解」的重要性有更具體的了解;對於各種型態的思考歷程也獲益匪淺。
B.對於「學科課程地圖」製作,以及調整課次的討論,是新的學習。如果校內能凝聚共識,會是不錯的教學嘗試。
C.對於「提問」與「情境脈絡」的設計與討論,是很好的練習。雖然剛開始不太順,還是會卡卡的,不過熟能生巧,相信只要常用,就會越來越順手的。
如同107年暑假來學習後,我就把台東所學內化融入學思達講義的編制中。今年也是,倘能在新課綱上路之時,讓教學藉由此次取經而提升效能,就是我預期的行動設定。
1.土壤養分區:Why,學科存在的價值。
2.樹根區:What-1,學科範疇。
3.樹幹區:What-2,學科思維。
4.樹枝區:How,學科方法思維。
5.樹葉區:What,學科知識與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