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使命與呼召⋯在我們身上為何?🎁
#堅持與妥協💪前幾天給班上寫的講義核心問題,本片是最佳論據。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多遠多近?「你們當中誰是無罪的,可以拿起石頭來丟他。」
#當你用盡全心投入一件事且願意堅持下去時,❤️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了。
#舞台上發光的是男人,但真正供電系統的樞紐,大多是💓妻子溫柔而堅定的支持。
#伴君如伴虎的過程如高空走鋼索,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哪些話該聽?哪些話只是讒言?又該如何明辨呢?本片雖從1700年史實改編,#但這種人心的鬥爭爭寵卻是自古至今從未少過的戲碼!(MOD)
❤️如果是正向有造就的⋯我們可以憑信心等候開花🌼結果;如果不是,那麼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孩子該為父母而活嗎?人一生的意義何在?會不會到頭來只是虛空?
🏠一部法國文豪傳記式電影,描述戰亂裡一對猶太母子的奮鬥故事,豐富且令人動容。很推薦⋯^_^
這位罹患❤️妥瑞氏症的女主角-奈娜,由於童年的特殊經歷,立志從事教職。然而,妥瑞氏症阻卻了十幾所學校雇聘請她的意願,直到 #9F班 的出現⋯⋯
#這群混帳東西(我常聽到有老師這麼咒罵⋯)的表現真的夠混帳!但這只是冰山的表層,奈娜親自進行家訪後才深刻理解,#M型社會的孩子在貧富差距下的教育條件是多麽不平等。
有了解才有接納;有接納才能好的對話;#有好的對話才會開啟真正的學習,接下來才有機會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但有些老師僅從 #成績低迷 就歸因於學生不用功、不上進、自甘墮落⋯⋯給予 #標籤化的定罪。而且,不論怎麼檢討⋯⋯千錯萬錯都是學生與家長的錯。
#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是這部片的重要精神。 或許,這個觀點只是比較尖銳的 #凸顯出教師的責任,這個擔子的確沈重,有的夥伴還是扛自肩上,有的同仁則嗤之以鼻。
#在生活情境中都是跨領域的知識,只有傳統的學校教育才會是 #分科教學。奈娜把數學、化學、物理帶到庭院中、體育場⋯規劃❤️體驗式學習,卻淪為另一位專門負責資優班資深老師的笑柄(這在教育現場也時有所聞)
#幸好她一直很清楚自己走在對的方向🧭,並堅持不動搖(不過,這也實在很辛苦就是了)
#感覺這部片很有新課綱的精神,這些推動者、跟隨者、執行者恐怕都會面臨極大的壓力與挑戰,但需要思考的是 #方向對不對?如果 #正確,就該堅持下去並持續擴大影響力
某些問題存在已久,由於要解決的難度太高,所以大部分的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不變應萬變。
直到一個實事求事的人出現,卻反而變成麻煩人物,因為他破壞了舊有的平衡、拆穿了表面的假象。
這人用盡全力解決了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反映了印度的歷史與社會,也頗令人玩味。
提問》YAHOO 知識+》400萬次點閱、1700筆解答 》歌曲》漫畫》電影🎬(#集體創作)
敢下這種片名就一定有梗,我抱著好奇看完本片,才發現這部小品非常不錯👍#很值得情侶夫妻觀看。
「#人生的旅程中會遭遇三種道路,上坡道、下坡道,與『#想不到』,『#絕對不會有問題』在人生中,是不可能發生。」
「#甚麼是夫妻? 當兩人能夠一起共同攜手,熬過人生的難關考驗時,就是真正名符其實的夫妻了!」
看著影片中的弗萊迪墨裘瑞(皇后樂團主唱)#從格格不入的原生家庭中勇敢的踏上自己的路,到毛遂自薦為自己爭取到主唱的機會,初生之犢的他一站上舞台,彷彿獅子回到非洲大草原般霸氣而狂傲。#這股傲氣成就了非凡且豐富的音樂能量,但也差點把自己推向懸崖邊緣。
一個成名的音樂人,#在達到巔峰的成就之際往往伴隨著迷失與罪惡,不論是嗑藥、酗酒、縱慾、背離婚姻、自殘...等,要說這是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嗎?說真的,我不知道。但,這可以證明人是何等軟弱!金錢名利的權勢又是何等巨大到難以駕馭!難怪許多人寧可當個凡夫俗子,享受樸素的生活之樂。
弗萊迪墨裘瑞的 #摯友瑪莉 自始至終是他生命裡的關鍵人物,多虧那場大雨中的分離、出自愛心的誠實話,才把主角拉回現實人生裡。#有時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稍有誤解就把過去友誼一筆勾消;但,那些始終還在的,雖然不甜也不膩,卻能夠彼此真心對待,或許才是真正寶貴的。
#身為老師,其實在校園中也常會看到 #怪咖學生,這些學生有時真的很擅長惹毛老師;但有時,#他們只是在活出真實的自己罷了!
我很喜歡她的作品。她把那位敬業、專業、把工作帶回家裡取代夫妻生活的法官妻子,詮釋得淋漓盡致!
本片也不斷衝擊宗教規條與人道關懷的界線,當醫院以救人一命必須輸血,面對患者因信仰律法拒絕輸血時,站在天秤⚖️中間的法官大人應如何抉擇?
關於如何在虔誠信仰與現實生活中取得平衡?我相信:「#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https://www.bible.com/46/jhn.15.12.cunp-神」約翰福音 15:12 CUNP-神
是祂送給每個人的禮物🎁,然而只有少數種子最後開花🌼結果,因為這種子需要「❤️愛」的澆灌,特別是從父母、師長而來,可惜某些人非但無法澆灌,反而不斷扼殺。
多年後重看本片,內心衝擊還是很大。只希望,過去被我扼殺的種子能再次甦醒;未來遇到的新鮮種子都能開出它們最美而獨特的花朵
這部片的劇情雖然不稀奇,但卻創意十足、非常緊湊。尤其女主角詩麗黛瑋的演技非常亮眼,把一個 #為母則強的角色 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讓我想到不久前看過的《控訴》,劇中為女伸張正義的硬頸媽咪也是令人肅然起敬。
只是,當我在搜尋本片影評時,才發現 #女主角詩麗黛瑋已於今年2月24日因心臟病離世,真是令人惋惜!《救救菜英文》也是這位女星演的,#她真的好美!(MOD)
正如這張小屋下溫暖和煦的劇照,許多事,有表象、也有真相;沒有深入的關心,是無法了解、更無法理解與認同的。
對某些孩子而言,再好的褓母、安親班老師⋯也無法取代父母的陪伴;對某些孩子而言,再好的物質環境、地位與名聲,都無法帶給孩子內心真正的快樂。
這部片中的人物故事,離我的生活似乎遙遠、其實或許就在身旁;只是,我們習慣忽視、漠視、或者透視這些人(也可能是我們的學生),有句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或者該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呢?
這部片觸及現代社會諸多議題,內容豐富、值得探討;但劇情起伏不大,不算是「好看」的電影喔!
要毀了一個人的名節,不難;只要含沙射影、說些似是而非的話,「壞事」很容易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因為人們對黑暗面的興趣,遠大過於光明面(看新聞就知)
這部片是「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最好的寫照,有人喜歡利用放風聲給媒體來辦案,就有人將計就計,使得聰明反被聰明誤。
《私刑教育2》算是一部有質感的動作片。
本片的關鍵詞是「交換」,你願意拿什麼交換「好成績」?拿什麼交換「台成清交」?拿什麼交換「財富」?
#人生只有一次,到底優先順序應該是什麼?孰輕孰重如何拿捏?如果把⋯分數、人格、親情、榜單、人緣、健康、心靈、天賦⋯⋯混在一起,你會如何排序呢?
這台詞在劇中至少出現兩次,聽在中文系的我耳中,真是刺耳,但並不陌生。
#男生唸中文系要幹什麼?這樣的思想在過去的傳統價值觀是很常見的;這跟 #女生幹嘛念那麼多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去的思維就讓它埋葬吧!每個人天賦各異,沒有貴賤高下之別。鳶,就是要飛上穹蒼;魚,就非得優游洋海⋯那才叫活得精彩、活得快樂!
#越放心的越需要關心,會走上絕路的孩子往往平時看不出來,尤其是資優、守規、自律、安靜的孩子。他們不惹事,於是也容易被忽略;他們會讀書,所以不斷被期待⋯但他們也是人,他們只是比較會壓抑情緒,誰知道哪一天⋯⋯
#換位思考很重要,你知道你在你的孩子(學生)眼中,是一個怎樣的父母(老師)嗎?
這齣戲的演員都很棒!尤其是 #鍾欣凌飾演的媽媽⋯她把那受暴婦女因著家庭吞忍丈夫、又不自覺地發洩在兒子身上的典型馬麻,刻畫的很傳神。
戲裡一對青少年男女也很經典,兩位都在大人們滿級分的欲望中載浮載沉,壓抑出病態的人格⋯⋯頗為驚悚。
劇中主角 #家庭失和所帶給青少年的精神壓力,也是現今許多孩子正在面對的。這些心靈創傷,造成冰山以下許多需要被醫治的傷口。
連續三齣戲了⋯劇中青少年都問了父母同樣的話:#你愛我嗎?#你可以抱抱我嗎?
#感想-不論是成績前段或者後段的學生,他們都需要知道⋯父母到底是❤️他,還是❤️他的成績?(同理:老師到底是❤️他,還是❤️他的考上國立?)
而這也就是 #薩提爾冰山對話的關鍵,對話(提問)的動機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基於關懷(在乎)這個人,產生的好奇心。如果拿走這一點(愛),那再好的諮商輔導技巧也是枉然。
影片中不時呈現的階級有「都心好宅」(豪宅)對照⋯「鴿子籠」(鄉下違章)。
母親胸前的金質徽章(還有五個燈會隨孩子成績表現而滅掉⋯)與特殊制服,對照⋯一般穿著母親。
純白無暇的環境,對照⋯資源回收廠、黑手仔工廠。
15歲、18歲鑑定考⋯⋯不同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氛圍
教室內的學習只需一台IPAD搞定,學生面無表情的正襟危坐、老師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對照⋯森林裡充滿歡笑的學習,有烹飪、烘焙、建築、木工⋯⋯
#感想-這的確是徹底反諷台灣的傳統教育,其實以認真讀書考取國立,才不會在大太陽下揮汗工作⋯為教學信念的老師大有人在。
然而,認真讀書的目的應該為何?萬般真的皆下品嗎?讓天賦自由有這麼難嗎?考試成績不好的同學,就該被放逐(坐到最後面去)嗎?
#希望掌握孩子人生遙控器的大人不少,無可否認其出發點都是『愛』,只是那份愛太沈重、太自私、太封閉,似乎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思想永遠太幼稚、決定永遠欠周延。
於是,我們不自覺拿起遙控器,希望掌控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或許,我們從小也是這麼被遙控過來,從來不曾勇敢回應心底的呼喊......只是,#乖乖地配合遙控器演出不是自己想過的人生。
#小鎮媽媽刊登三面大型看板為女兒之死槓上警長,意外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成為一齣緊湊且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的好故事。
#悲憤老媽與癌末警長、 #癌末警長與暴戾警探、#暴戾警探與廣告老闆、#縱火老媽與紋身警探、#侏儒型男與單親老媽......得理不饒人?以牙還牙?以德報怨?你該同理我?還是我該同理你?
這部片不長,但交織的劇情張力十足!#每個人站在本位思考時常常容易指責別人的不是,認為別人一定是打混摸魚,事情才沒有好轉......正如劇中悲憤老媽把矛頭指向癌末警長,如此義正嚴辭、道貌岸然 ; 然而,倘若那晚她不要意氣用事......
這幾年的行政歷練,讓我對於『意外』有更深入的體會。#當我們不是另一個人時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已經做了多少努力,對於家人、導師、行政、甚至職員都是如此,#永遠需要多一點同理與接納。
1996年至今22個年頭,阿湯叔還是這麼敬業、這麼專業,在看完幕後花絮後,對於阿湯叔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還沒進場看的朋友可以把握機會喔!
真人真事改編,以全球第一個單人帆船不靠岸環球比賽為背景;但電影主題與結局不落俗套,發人深省,是一部值得觀賞的電影!(MOD)
#這部片涉及中東以巴問題、黎巴嫩內戰、基督教與回教的紛爭等,適合作為歷史教材。
#從這部片也可以讓我們省思台灣存在已久的統獨情結、藍綠內鬥、本省外省之爭等。
此外,由大到小也可以讓人反思,#人與人的隔閡常常也是你只欠我一個道歉的問題,再好的親朋好友也會因為不道歉、不饒恕而形同陌路。
#這部片真的很有意思(MOD)
劇情不落俗套、透過七月與安生精湛的演技,讓劇情張力十足,不知覺被帶領進入夾雜著著友情、愛情與自我追尋的漩渦裡。值得推薦⋯(MOD)
新聞自由、新聞人的道德良心、女性主義等,都是本片裡值得討論的主題。而我的感想是⋯
正如最終「華郵」老闆凱瑟琳於兩難煎熬中所做的決定(以報導對人民、國家有益的新聞,回應當初創辦人辦報的初衷-優良傳統),不惜冒著投資人可能撤資、報社老闆被關⋯等風險,#只為堅持辦報紙的核心價值。
來看今日「辦教育者」的「核心價值」!請問,#什麼才是教育家的核心價值呢?#是忽略學生的天賦與興趣發展,只要「#全面升學」就好嗎?還是要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提供他們多元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天賦,並且給予舞台,讓他們發光發熱呢?
身為基層員工,我們只能服膺老闆的政策指令;然而,如果可能,我們更希望目前所做的事,能夠回應18年前的我,當年投身教育的初衷。
133min片長,#有超過一半的時間讓我哈哈大笑,印度片真是太妙了,明明是一個很嚴肅的教育議題,卻用一連串幽默的劇情巧妙串連在一起,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好片!
建議為人父母、為人師表者,都可以看看喔!(MOD)
這部電影以青少年自我認定為主軸,呈現在教會學校、家庭虎母的桎梏下,一個渴望飛翔的心靈故事。
兩者之間有共通點,但《宿怨》看完後可能還得上網爬影評,才能把點線連結成面,《逃出絕命鎮》倒是不用⋯不夠,《宿怨》的嚇人指數比較高,觀眾也會幫忙製造音效(呵呵)
保持韓國影片固有親情、幽默、正向的元素,想在電影院聽到笑聲連連的好友可以去看看!
忽然想以「那才是我的世界」為題,讓學生寫篇作文。大人以眼中的世界為孩子該有的世界,但到底孩子❤️中嚮往的世界,是怎樣的風景呢?
然而事與願違⋯,暫時失去目標的她,也因著父親婚姻出軌,失去她對於人生導師(父親)的信任。但是,與生俱來的「求勝心」仍帶領她開始闖蕩博弈特區,開啟了充滿爭議的人生。
我覺得「父親」是兒女成長的關鍵人物,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莫大的影響。校園中也有罹患精神官能症的孩子,追根溯源⋯是「父親」帶來的壓力所致。
我相信,比起考試勝利、比賽勝利、工作勝利⋯⋯以外,人生裡應該還有更加重要、無關勝敗⋯的環節吧!對女主角莫利而言,那可能是父親的愛與關心、可能是從小培養的做人處事原則、也可能是對於人格的榮譽感。對於你呢?
不得不佩服導演-阿米爾·罕的功力,「印度的良心」當之無愧!這是一部談夢想與親情的故事,題材通俗;但導演就是厲害,讓人轉瞬間看了142分鐘,最後的結局還是「哭笑不得」,導演硬是要出來秀一段,讓我們破涕為笑😂⋯⋯呵呵。
似乎每個追逐夢想的人,都有等著他的瓶頸,若不奮力一搏,就無實現夢想的一天;若能掙脫傳統思維的枷鎖,踏出第一步,才有機會實現夢想。
劇中象徵威權的父親,把「音樂」視如糞土,或者說把孩子的「興趣」、「夢想」視若敝屣,這一點跟台灣的許多父母、師長類似。在私校,這種狀況更是屢見不鮮。
許多師長⋯⋯替孩子決定什麼才是重要的、替孩子選擇現在該做什麼事、替孩子安排每一天、每一月⋯⋯如同劇中的母親,有撲克臉老公的指令與指責,有夢想女兒的央求與安排,但誰曾聽聽她的內心渴望什麼?大家都說是為孩子好,但真的嗎?還是在為自己著想?
在戲謔中刺激觀眾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尤其劇中主角47歲,正好與我的年紀相仿,他的許多感受是能與我們產生共鳴的。
想想,我對於工作還算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或者說還抱持著浪漫的情懷,也還不願意向現實妥協;的確,工作可以只是工作,只是賺錢溫飽的工具,可以不用⋯⋯,但對我而言,當「工作」只剩下「工作」,當教師只剩下「教書」,那應該就是我要退場的時候了。
本片機乎囊括去年影展最佳影片,真是讓人屏息跟著劇情毛骨悚然。真正有夠緊張恐怖喔⋯⋯
《15:17 巴黎列車》(英語:The 15:17 to Paris)是一部2018年美國傳記劇情片,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其劇情取自2015年發生的真實事件大力士高速列車槍擊案;而山德勒、史東和斯卡拉托斯都會以本人的身份擔任主演。
三人在童年時期是校長室的常客,在校風嚴謹的老師眼中是「壞」學生,或者視為有「病」,建議帶去看醫生、服藥⋯⋯於是他們「轉學」(很熟悉的情節⋯)
這些大人都「憑經驗」直接給予學生評價(貼標籤),只有他們的媽媽是看孩子的內在,給予包容與愛;片中還有提到「信仰」,主角的現實世界固然常叫人頭痛也使自己失望,但睡前還是會以聖法蘭西斯的禱文來禱告。
我相信多數孩子並不是「壞」,只是「特別」。他們顯現出來的行為,可能不「乖」,但或許有其冰山下的原因,也可能這個「特別」正是他未來與眾不同的特長。如片中主角,他總是有自己的想法、作法,他是一個富有行動力的人,只可惜一直不受到認同。
「人生有時會把你推往另一個方向,只為了完成更大的使命。」一路上會有許多挫折,但這些磨練可能都是化了妝的祝福,主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片中三位好友,童年時一起被師生霸凌,成長後分別受訓練,2016年上帝把他們推上這班通往巴黎的列車,共同浴血阻止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最後共同被法國總統公開頒贈最高榮譽勳章,回到美國後也被公開表揚,成為國人眼中的平凡人英雄代表。
劇中有七胞胎姊妹,我家有四兄弟,我都覺得孩子多、家裡就熱鬧許多,倒沒有考慮太多經濟問題,主恩典夠用。
1963年的時代、冷戰時期的實驗室⋯⋯從場景到配樂都別具特色;而題材的選取更是出人意料之外,導演拍的是兩個孤獨的人(生物)間的心靈交會,把「愛」的範疇放到最大,讓人有點難以招架;或許,這正是導演所要達到的目的,描述邊緣人的「愛」吧!(本片獲2017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奧斯卡13項提名⋯來頭不小。)
勞勃瑞福+凱特布蘭琪主演,演技出色。描述美國CBS新聞節目「六十分鐘」製作團隊,在呈現布希總統疑似逃避兵役等濫權的過往時,因引用的關鍵文件真實性遭質疑,引發美國新聞界近年來最大的震盪。
透過「質疑」與「批判」精神來謀求公眾的利益,是新聞人無可迴避的使命。但如何在質疑與批判的過程中,做好細心求證的步驟,也是必須一絲不苟的,因為「魔鬼就藏在細節中」,這一拳往外打出去,用了多少力道;一個不小心被倒打一耙時,也會有相同的反作用力,不可不慎。
當然,新聞團隊已經是專業人才組成,尚且會百密一疏,更何況我們這些市井小民呢?因此,當我們要抨擊別人時,務必謹慎,因為「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福音 7:2 )」
不過,我還是認為每個團隊中都必須有「烏鴉」的存在,「具有建設性」的質疑與批判,往往是團隊進步的推動力,如果所有人都是「喜鵲」或者都是啞巴、一言堂,那就等著它逐漸被淘汰。
那時的美國正是女性主義萌芽階段,全片在網球運動發展史上呈現兩性議題及同性戀議題,拍得幽默、復古又有感覺,是有特殊風味的電影。
後記:如片中女主角-比利珍.金,網球是她的最愛,兩性平權是她的理念,雖然遭遇挫折、雖然暫時迷惘,但最終她還是會回應天命的呼召,走該走的路。對我而言也是,我只能按著我的理念,走正確的道路,即便無法迎合多數人。
根據史實改編、場面寫實震撼;對於人性的反差與善惡,做了很深入的詮釋:大家口中的惡人未必真是惡人、眼前的領袖未必是真領袖、心裡的絕望未必就沒有希望。而「戰爭片」是最嚇人的「恐怖片」,因為人心裡的「罪惡」比任何「凶靈」、「惡鬼」還恐怖!
透過小人物-計程車司機來敘述歷史,讓人身歷其境;那位德國記者深知身為「記者」的天職,所以冒死進出光州捕捉影像,是為了自己的良心而做(當然,記者也可以坐在星巴克上網找新聞⋯不挺舒服嗎?)
身為「教師」,我偶爾也會想起,那麼「教師」的天職是什麼?是想辦法幫助同學考高分?考上國立大學?還是有比這些更重要的什麼事呢?
感謝主藉著這部片讓我了解「夢想」、「想像力」的可貴,及其影響力之巨大。劇中傳奇人物費尼斯的原生家庭相當卑賤,但他心中藏著一個「夢」,或許人們覺得是天馬行空的白日夢,他仍然把握機會去試一試⋯⋯當然未必一帆風順,但這樣的人生才是真實的存在,才有味道。
我應該重新找回我心中的夢。
「貪」是私慾的影兒,哪裡有私慾,哪裡就有「貪」。「罪」是「貪」的好兄弟,唯一不同是⋯「罪」有「倒刺」,想離開罪的禁錮並不容易。
(有雷⋯)片尾小琳下決心擺脫罪的鎖鏈,決定自白那個場景,我很欣賞。因為那是大片的「白」,從衣著、背景到光線都很充足。因為,要脫離罪,只有悔改在「光」中,而上帝就是光。
想當然耳,接踵而來須面對的是「校園霸凌」問題。片中,有部分同學是主動霸凌者,會惡意留言重傷他、叫他去死、說他是鬼臉⋯⋯;但決大部分是冷漠的旁觀者,他們眼見霸凌,卻事不關己。
你說,這些視若無睹的人,算是霸凌的加害者嗎?這學校裡要是能多幾位勇敢的學生,該有多好!如果你去看了這部片,就知道一念之間產生的影響有多麽巨大了。
我要說,網路霸凌也是如此。躲在鍵盤後面不具名的攻擊他人,更是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當時年僅12的芬妮在戰火熬煉下,不得不鼓起勇氣,一肩扛起帶領一群孩子逃亡的壓力,以及孩子們的熱情天真與種族滅絕現實冷血殘酷,逃亡過程中的失望與期望⋯⋯不斷使我們反思,究竟當時這群自以為優秀的德國人到底是哪根筋不對了⋯⋯
另外,這群孩子當時又累又餓、沒有一覺好眠,唯一能夠使他們重新得力的只有『遊戲』,遊戲產生的樂趣能使孩子自然充電、忘卻疲倦。這似乎也能反映在教學上,能夠使疲乏的學習興致重新振作起來⋯可能也只有含有遊戲成分的教學方法。包含小團康、團體動力遊戲、分組合作學習競賽、行動學習⋯等等。
本片以『做你自己』為主軸,透過一件註定發生的悲劇,探討青少年關係霸凌的議題,有顏值高的男女主角,也有生命教育的意義,很適合親子共賞(輔12級)
對於這齣戲的結局,影評人有說是敗筆(太沈重了);但我覺得很多生命中的咒詛,日復一日,代代相傳,這都是由於「罪的轄制」(如劇中的霸凌共犯結構),以及「罪的代價」(就是『死』或者『關係隔絕』)
而唯一能夠破除這個輪迴咒詛(如劇中女主角一試再試都失敗)的關鍵,就是「愛」,那不是交易式的愛,而是「犧牲的愛」(也就是結局)
這與上帝的心意相同,在人類無法自拔於罪的轄制,陷入咒詛的迴圈時,唯一方法就是找一個無罪的人來代替人類受死,那就是2017年前的「耶穌」。
後記:在補假的這天,看這部電影,想到很難根絕的校園霸凌事件,還是覺得很沈重。
使用各種不同的樂器組合,舞技令人歎為觀止以外,諸如吉他、提琴、風笛、打擊等各種樂手都是上上之選。
其中,最令我感興趣反倒是舞者握在手心的「響板」,它雖然很小,但這些舞者卻十分巧妙的使用它,在肢體表現與音樂旋律中,有著畫龍點睛的功用。
只能說,不管是天才或蠢才,都需要一個有陪伴、有支持與包容、有愛的人生。
95分鐘內呈現很飽滿的情感,一切壓抑在最後一刻得著釋放,得著釋放後,才能得著真正的自由!
有的時候,人真的會走不出來,或是不想走出來,只想把自己關起來,就像霍爾一樣⋯但上帝有祂的時間,每件事都是天父最美好的安排⋯即使現在一點也看不出來。
那架失去動力的戰鬥機,優雅地滑翔於烽火連天的沙灘上⋯⋯那位英國將領在全體英軍撤退後,還要留下來協助法軍⋯⋯那艘回應政府徵召,即使已失去長子,還要帶著次子開著民船前往協助撤退的堅毅父親⋯⋯加上全劇出色的影像及配樂⋯⋯都讓我覺得值回票價!
因此,「敦克爾克精神」一詞象徵:「一種在困境中展現堅強,拒絕接受失敗的態度。」也成為英國重要精神之一。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全國各地私校面臨少子化的招生大戰,嶺東中學是不是夠團結?能不能夠像劇中從將軍到百姓、從老兵到青年人都團結一心呢?⋯⋯這場戰爭已經白熱化、是血淋淋的,不夠團結的學校甭談成功撤退,恐怕會在戰場上被KO吧!
昨晚聽完時斌傳道分享路加福音-大兒子與小兒子的故事;今天剛好看這部片,裏頭也有一位大哥(充滿苦毒、埋怨),與一位離家12年的小弟。
故事裡久別重逢的家人,共度了不到一天難得的時光,但並非溫馨感人,而是充滿緊張、爭吵、冷戰的家庭氣氛。這部片讓我們想了很多事,如果不小心,我們可能變成"大兒子",也可能是"小兒子"。
總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氣氛,是個難能可貴的福分;但這有時極不容易,大多須歷經不斷的受傷、療傷......我感謝主,因為有主的愛,才能彌補我們家人之間有條件的愛與彼此的傷害。
逐夢免不了冒險、築夢免不了失去、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終究是童話⋯⋯片尾那無名興起的奢求,與觀眾心底的喟嘆,隨著女主角內心掙扎而起、而落,這讓我想起《麥迪遜之橋》的片尾⋯同樣讓人沉入偌大的遺憾中。
一直喜歡歌舞片,不論真善美、安妮、芝加哥⋯到印度的三個傻瓜等,看到舞蹈與音樂精準的結合,色彩繽紛的設計,讓人盡耳目之娛,實在值回票價!
回家途中老婆問我,那你還有夢嗎?我說,有啊⋯⋯用更好的方式教學是我的夢。嘗試出非填鴨式的教學,讓學生因喜愛而提升興趣,進而提升成績,是我的夢。
拿槍、不拿槍⋯不是重點;上帝怎麼說,子民怎麼做,才是重點。如果上帝要他當一名醫護兵,但他卻成為一名狙擊手,這也是枉然。
主角-杜斯說出那有名的禱詞:「上帝,請再讓我多救一個。」或許是主對我們說的話,他救的是傷兵,我們這群教師救的是被升學主義(填鴨教育)扼殺的學生。
片中女主角受反戰激進份子影響,在價值觀上與家人漸行漸遠⋯⋯最後成為一名印度教徒,過著流浪漢般的生活,對家人而言儼然失去這個自小疼愛的女兒。
我想起自己大學好夥伴,熱愛生物,最後因某宗教出家⋯,至於現況,也是令我感慨萬千。
我只能為我家四個孩子好好禱告,一個個終究會長大、離家發展⋯⋯懇求主帶領他們前面的道路,免於一切的試探及兇惡,活出上帝創造他們原本的美好樣式!
真人真事改編,觸及性別平等、教育方式、摔跤運動等議題,加上印度片特有的豐富音樂元素,非常值得推薦!https://youtu.be/SKKqVDb76cQ
這是部驚悚劇情片,值得一看。但我只能感嘆⋯許多社會問題都來自於家庭功能不健全,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缺少真實而健康的「愛」。http://screenwriterleo.com/split-review-analytics/
他們的確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旁人還以「齊頭式平等」來要求他們,那真是件殘忍的事。
本片饒富創意,兼具教育及娛樂效果,融合動作片、劇情片等元素,緊湊流暢,值得一看。
另,「匿名」是釋放壓力、拘束的方式,就像蒙面表演一般。但躲在網路匿名代號後發言,卻常會掀開人性隱而未現的黑暗面,看著那些以「靠北**」為名的網站裡社團成員的發言,真想知道⋯如果每個人都以真名現身發言⋯會是如何呢?
猶疑不決或朝令夕改都會誤事,沒有哪個決定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哪個領袖能滿足所有人!
擔任教師或行政皆然,我們只能對自己的良心交代,無法祈願消弭他人質疑、抱怨聲。
另,薩利機長之成功在於那是「臨場反應」而非「事先排演」;這讓我聯想「開放觀課」與「教學觀摩」的差異也是如此。唯有「開放觀課」才能看得出真相。
一個屋簷下有著種族衝突、血債血還情結、宗教差異、國土紛爭⋯,這極端分裂的因子,卻被一位白髮老人給融合在一起。
如果有什麼能超越這些紛爭,那就是「愛」、以及對生命的尊重了!想想我們台灣也類似,國歌不國歌、國家不國家、元首不元首的⋯⋯如果沒有愛與尊重,遲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以下影評很棒!)
我喜歡兩部片共同引用的一句名言:「人們也許說我不會唱,但沒人能說我沒唱過!」有時為了回應內心真實的聲音,必須在現實壓力下做出改變,教學上的翻轉也是⋯⋯我想說:「人們也許說我不會教,但沒人能說-我沒嘗試把課真正上好!」
我很欣賞女主角的愚公精神、善良內心、誠懇態度、堅定的信念。這些都是我必須學習的。
本片過程處處令人發噱,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嘲笑聲,不禁令人擔心事情要如何做個了結?
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這部片後座力強,看完後令我陷入沈思。
實話、欺騙、善意的謊言⋯⋯究竟該如何選擇使用?還好我沒有那麼位高權重、家財萬貫,不用擔心別人逢迎拍馬;我還是喜歡聽真話、說真話!
電影描述一戶平凡家庭的故事,笑中帶淚,因為愛,使我們能面對明天!
其中一段話「偉大知識經常來自卑微的起源」提醒了我,「老師」對於知識需要更謙卑、「老師」面對學生時也是。
有時人際「衝突」常源於上位者的傲慢!上位者手握生殺大權,如以高壓領導,有時不啻堵塞了奔馳的創意,更可能扼殺年輕人的天份!
片中67歲的劍橋數學教授,後來成為拉馬努金的摯友,這段師友之情真是令人嚮往⋯⋯^_^
https://www.google.com.tw/amp/pansci.asia/archives/98727/amp
她服膺於天父的帶領,甘心成為卑微,服事窮乏頻死之人,只為把白白得來的愛給出去。希望我也能清楚我的使命,行在我的天命上。推薦此片~
本片把內心世界拍得很精彩,即使前半段場景只在一個小房間,仍然充滿張力。後半段把與世隔離多年,欲重回人群的母子所遭逢的壓力與適應困難,拍得很好。讓我們這些"正常人"懂得感恩與同理他人。
此外,傾聽良心的直覺,及依據客觀的科學研究,還有擇善固執的態度,也是這位醫師要表達的。
最後,凡一個人或一件事,要成功~則沒有不經歷"犧牲"的過程,這個會"痛"、會"苦"的感覺,是必定要付上的代價。
影片介紹~《震盪效應》(英語:Concussion)是一部2015年美國運動傳記劇情片。
電影主要描述腦神經學醫生班奈特·奧瑪魯最先發現到運動員容易罹患一種慢性創傷性腦病(CTE)(英語: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會使該運動員產生自殺念頭。(維基百科)
1965年,馬汀路德金恩博士發起從薩爾瑪(Selma)走到蒙哥馬力郡 (Montgomery)的遊行運動⋯⋯
金恩博士(牧師)離世時年僅39歲,但他已清楚自己這一生的「使命」,是從主而來的託付,而他也奉獻一生,至死不悔
。其間艱難坎坷不斷,但對於有使命感的人而言,總能一次次憑信心越過,因為他所在乎的不在眼前,而是在美好的未來。希望我也是這樣的人⋯⋯^_^
令我感興趣的是,影片背景是核戰之後的未來世界,缺水(到處是沙漠)、缺油、土壤酸化、生出畸形兒(核戰後影響)⋯⋯,以至於引起搶奪、暴力,以求生存。
想想現在,也有宗教狂熱IS,也有北韓以氫彈試爆來慶生,加上阿拉伯國家亂戰,地球暖化等天災人禍⋯⋯真不知是否哪一天我們會成為片中的「瘋狂**」!
每個攀登聖母峰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值得令人尊敬;然而,如果是因為目標不易獨自達成,而需要組成團隊來合力「攻頂」,就必須要遵守「團隊意識」。
團員的事前準備、服從、紀律性,相當重要;然而,身為領袖的人,是否有清楚的原則,敢於說NO!敢於劃定清楚界線,更是關鍵;一個不夠果決、婦人之仁的領袖,有時可能是造成「山難」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