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教育現場,希望導師能實現這樣的理念,著實不容易,因為導師為顧及整個班的學生(或者顧及整個班級的平均分數),有時只好『斷尾求生』。於是,想辦法讓學生轉學,成為班級經營的「秘訣」之一;在期末就開啟了一波轉學的熱潮,有一點像把牌蓋起來,大家矇眼換牌的氛圍。但是,等到一翻牌,避免不了的⋯還是「如何有效的輔導管教這群孩子」。
在教育政策日漸朝向多元適性的時代,相關法令也逐漸鬆綁,逐漸把屬於學生應有的權利回歸給學生;加上資訊流通迅速,學生家長更懂得依法來爭取自己權益,再也無法愚民、再也無法壓制⋯⋯當這樣的教育氛圍成型,學校應該如何應變呢?身為行政,真是左右為難,這或許像當年孔老夫子周流列國推銷「仁政-以德化民」之說,但終究不被採納,因為無法得立竿見影之效,只換得「迂腐」與「不切實際」之譏。
於是,孔夫子縮小範圍、回家鄉開私塾,總算也帶出一批門徒。當時看來,或許落寞失志;但長遠來看,卻是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