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學思達只是廣義翻轉之一路,但新生與其家長未必能深入了解,有可能以偏概全、心存成見,以至於讓學思達一上路就受到阻礙。
因此才會有
#透過表單彙集民意、#為學生客製教學方式 的建議。
雖然,#最終都是導向學思達教學,但這是符合師生共同期待的結果(學生表單呈現應會有超過80%的支持度),而非 #老師硬要改變些什麼,這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所以,我的新生即使從開學第二節就開始學思達,也毫無問題。因為大家在第一節課就已經知道,老師會為大家今天的期望,而設計出一個合適的上課方式(雖然他們仍不知道 #學思達)
學思達的核心價值在 #自學、#思考、#表達;
學思達的班級經營是 #分組合作學習;
學思達的關鍵在於 #自編講義;
自己為何要:自學、思考、表達、分組⋯?
自己為何不要以傳統講述為主?
為何不要填鴨+密集小考?
然後,針對這些核心環節設計表單問題,諸如 #你覺得有多重要?#你的感覺如何?#你希望如何上課⋯之類,
那就是有超過80%的學生肯定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也有超過80%的學生希望未來以分組合作學習方式上課;
超過80%的學生並不喜歡填鴨式教學+密集小考,也不認為它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些 #好的共識 將成為您開始實施學思達最好的開始,也會讓師生從一開始就建立互信的好感。
他們會覺得⋯咦⋯這個老師不一樣喔!他想了解我們的心聲、他是站在我們的角度為我們著想⋯^_^
對於這些孩子,我們也不是說以表單呈現的多數決來強迫他們就範,當然,現場全班一起看表單結果時,他們心裡已經有數。
但他們還是需要被尊重、被溫柔對待,老師可能需要在未來課堂上,有機會就循循善誘,機會教育,讓全班(特別是習慣被填鴨的孩子)
理解⋯這個時候為何要 #自學、#討論、#思考、#上台表達?
以及,老師為何要花費額外時間 #自編講義?目的何在?他們透過講義搭配課本,可以有什麼更好的收穫?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感受並理解,為何不繼續填鴨,而要 #這樣子 上課。
我在期末最後一次上課時,會留15分鐘讓全班掃QR填表單,做線上回饋,在表單裡會針對本學期 #上課環節及自我成長 滿意度做調查。
👍很好玩的是⋯那時候總會有人問我:老師,#什麼是學思達教學法呢?
我就會微微一笑,告訴他們:喔~#學思達就是我們這學期的上課方式啊,不斷訓練大家的自學能力、討論思考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嗎?(然後,❤️他們會豁然開朗的繼續作答,並給予回饋。)
這份表單結果,我會帶學生在下學期的第一節課,一起觀看。
當然,有些學生會提出建議或困擾,老師也可以適時修正部分作法,讓他們知道,#您是很看重學生感受的⋯正如一開始接班時一樣。
新生期初表單參考:https://forms.gle/WVVxXtEDvdKf8F3f7
期末回饋表單參考:https://forms.gle/sHpFa7DEFwbD3SLy6
#以下為本校學思達社群夥伴閱讀「❤️學思達增能」第一章後,提出的疑惑,以及我的淺見:
一、#如何問出好問題?
有關提問設計,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也很實用。學思達增能一書略有提及。
我常用的是「核心問題」一書所提的:
1.吸引式問題
2.誘答式問題
3.引導式問題
4.核心問題
當然,也有「ORID」、「PISA」、「薩提爾冰山」⋯等提問法。
不過,#我覺得可以先找一種來用熟⋯比較實際。
二、#如何使學思達講義的提問有效連結課程?
「❤️以終為始」的概念蠻重要的。
因為,可以提問的知識點百百種,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必須做出取捨,不能什麼都要提問。
所以,#先確立教授本課的核心概念、核心素養後,再去思考提問的內容吧!
三、#學思達講義內學生自學的影片如何選擇?
也是一樣,必須在「❤️以終為始」的概念下去選擇,否則相關影片可能太多,最後同學也懶得看了。
四、學思達講義補充課外資料後,#閱讀量的增加是否加重學生負擔?
當然,這跟練球一樣,訓練強度原本就會一層層疊上去,好讓球員肌耐力、技巧等更上層樓!
透過逐級加深、加廣的課外閱讀補充資料,方能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深度、廣度,❤️豐富人文素養,#面對大考長文閱讀當道的趨勢。
五、#學思達講義連結學生的評量測驗,以基本題出發,可行嗎?
可行。可以學習使用GOOGLE 表單中的「測驗」功能出題後,做成QR或提供連結,讓學生於課堂上即時上線作答,完成小階段評量。
費時極短、環保、不怕作弊(因題序、選項序會亂數產生),老師也可藉此了解學生吸收成效。
當然,#前提是要先學會出線上題目。(不難喔!)
希望對夥伴們有點幫助⋯晚安💤
分享淺見...
1.透過教師自我介紹ppt,讓新生先認識老師
2.透過google表單(https://goo.gl/forms/b6dfbPe269XzOO642)讓新生掃描填寫後,當場全班一起看統計結果。
3.可以讓新生看出自己目前的國文實力、全班對於閱讀能力、合作學習、表達能力等關鍵環節的重視度與期待,以及大部分人期待的國文課是怎樣的風景。
4.老師在帶領新生看表單的同時,可以附帶描述自己的教學理念(其實會發現兩者不謀而合),表達願意為了大部分同學的期待,客製化專屬該班的國文課。
5.接下來,透過簡單的教學活動,先讓他們兩人一組討論與撰寫,再兩人一組上台發表(因為大家都不熟,兩人一組壓力較小)......在鼓勵與掌聲的友善氛圍中,討論或上台都會很順利。
6.#請注意我自始至終都未高舉學思達旗幟,但已經順利引導全班走向學思達,而且不是照老師的意思,而是"以學生為中心"去打造。我沒有批評傳統講述式教學法,或強調學思達有多棒......經表單證實,學思達的教育理念是合乎民心的。所以夥伴們,就放手去做吧!!
7.請參考以下部分表單截圖......(汽車科)
Q:第一次翻轉,有點小挫折,蠻混亂的。
A--正常。
Q:學生覺得分組要排座位很麻煩 --
A:習慣就好,幾天就習慣了,如果哪天他們不快快換好座位,就板起臉孔來說,既然如此,這堂就不要換了,然後上一堂枯燥的傳統講述法課程,下次上課前,他們會很快換好的。
Q:學生上台都只敢看著紙張唸,他們也不太習慣討論,都各自找答案--
A:正常,因為還不習慣,也不會。從小到大沒被教過,只知道要安靜抄筆記,當個木頭人。所以,這正是老師可以著力之處,就是不斷的鼓勵、肯定、並強調"團隊合作討論"與"上台口語表達",才是真正帶得走的能力,進入社會就需要這些能力。
Q:抽到該組上台時,拖拖拉拉不敢出來--
A:正常。你可以先訂好規矩,例如老師倒數10秒內,若無法上台就扣該組一分之類,當抽完後就開始倒數。但重點是,剛開始不論上台者說得好不好,請老師都不吝給予肯定,請全班同學給他鼓掌,因為敢站上來就很了不起了喔!!
Q:別人的組別上台時,有的組會自己聊天--
A:沒錯,所以需要教導同理心與尊重發言人,培養聆聽的能力,這需要不斷提醒,但不要飆罵。可以建立遊戲規則,例如:每當有人上台時,老師會觀察那一組最安靜專心聆聽、最熱烈拍掌,老師就給那一組加分之類的。
Q:給學生互評時,會看臉蛋給分--
A:的確,學生互評只能偶一為之,因為學生不夠專業與客觀,當然學生互評後,老師也需要表達專業的看法,讓學生有所比較與思考。這是老師存在的價值。
Q:是不是由老師給分比較好?--
A:大部分是,而且每題在互評也挺費時間的。
Q:學生上台能表達出來的東西很少--
A:沒錯,但是會越來越好的,而且你會發現意外的收穫,有些珍珠會逐漸浮現。當然,老師引導很重要,這不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嗎? 老師請盡量忍住想說出答案的衝動,繼續引導,搭鷹架,讓學生去思考,讓小組去討論,這樣得出的答案才不容易忘記。
Q:我擔心學生到底能掌握多少學習內容?--
A:我也會擔心,然而,換回傳統講述法難道就不用擔心嗎? 其實,只要老師給他們的講義夠完整,對於成績好的人,他還是會自學來吸收的。對於那些原本就缺乏興趣的學生,難道講述法就會提升其興致嗎? 我看恐怕只是讓老師自己安心而已。所以,別太擔心,能力的培養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有的學生也會擔心,這時老師要夠堅定,反過來安慰、鼓勵他們。因為,唯有透過學思達的訓練,才能夠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進而使他們在統測時解決將近四十分的閱讀理解相關題目。
Q:是不是每次上課前老師先講一小段,或者上完老師只歸納就好?--
A:看情況,如果文本太難,紙本資料不足,或者學生先備知識不足,我會先介紹......至於歸納是一定要的。但總括,這必須看學生程度而定,只是我們不要太小看他們就是了。
Q:要印的講義必須兩天前交給教務處幹事,由幹事來印,時間上很趕,來不及編講義。
A:所以,我是一次做一整課,做好後一次拿去外面印,費用部分是跟學生收(或班費支出),這部分我會很坦誠跟學生說,老師為了培養同學自學、思辨、表達的能力,已經多花了許多時間在編講義,實在沒有多餘時間再去幫同學製版印刷了,所以請同學也負擔一些,我們一起努力...之類的。(大概一學期收120元),但這學期開始,我們買東大學習講義,我的學習單就變成只有B4雙面四頁了。
編講義的確蠻需要時間,所以除非有人一起合作,不然建議不要所有班級一起學思達,先找一個年級來做就好,自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漸進式去做,低年級先,高三就先不要變了。
Q:給學生自學和討論的時間長短如何訂定?--
A:自己抓,看篇幅長短以及討論問題的難度,並且自己不斷巡查過程中也可以了解學生的進度。但是,切記時間是掌握在老師手中,時間太長會亂,時間倉促同學會看不完,這需要經驗,會越來越好喔!!
Q:每次準備要抽籤時,又有學生說該組還沒準備好,這樣是否要給予更多時間?--
A:八成左右完成,應該就可以了。要有一點緊張的感覺比較好。
Q:是否學生程度愈不好時,自學及討論時間就要拉長?--
A:講義設計,剛開始先不要太難,太枯燥的內容先不要放,融入一些逗趣的、生活化的半開放式、開放式問題在當中,讓同學可以不受到所謂"標準答案"的框架,這樣的設計會比較好。
另,如果你擔心"考試",那就用最短的時間考最基礎的小小考,例如重要解釋、注音、題解、作者之類,考試也會佔去時間,所以建議把小小考卷收回來自己改(當然,如果忙不過來就交換改也無妨。)
至於,書商送的成卷,我現在都在月考前兩週一起發下,釘起來,連同詳解印好裝訂發下,要求同學自行規劃時間,自己讀、自己考、自己改、自己把詳解抄上去。(有些人會做得很確實,有些人會抄襲,敷衍了事,但其實如果是用考的,也差不了多少,會讀的還是那些人,所以,我實驗的結果還是這樣比較好。畢竟我們不是在訓練機器人,主動規劃時間、積極學習,不是很棒嗎?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找機會肯定那些,確實自學考卷的人,這是一種正面的暗示,那些月考考糟的人,會慢慢改變態度,也開始學著去做考卷的)
1. 調整課文,把字加大(16)行距自然拉大、字體加粗、加黑、加色
2.紅色括弧提問 #修辭
3.黃色、淺藍標記補充註釋(我稱為 #文言文通關密語)
4.另 #設計相關提問 於該段落下方
5.每次以不超過六行為原則(或依照文意分小段落)
#課程進行時:
1.先指定段落(投影在黑板,如圖)
2.指出所有提問(顏色標記)
3.也請同學同步劃記或將指定語詞圈起來
4.給予合適自學與討論時間,自行理解文意。開始計時⋯(鼓勵程度好的,不要依賴翻譯本,自己理解文意;覺得有需要,還是可以看翻譯本)
5.在時間結束前2分鐘,預告要抽每一組的哪種角色,讓小組合力積極協助他以做好答題預備。
6.時間到:抽籤,請同學上台翻譯;有卡卡處,再讓台下同學搶答;解不出來,再由老師解說。
7.或者,直接由老師推進課文,但不斷在關鍵處提問,先由被抽到同學回答;答不出來時,再請其他組搶答。
自評:沒有學思達講義,少了延伸閱讀資料,以及書寫✍️機會;但為了 #不回到傳統純講述,使用這個方式,還是可以保留著 #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口語表達 等學思達教學法基本要素。
當然,建議還是設計專屬學思達講義為佳!(只是最近實在太忙了⋯^_^,跟各位分享偷吃步小技巧)
#課文大字報 怎麼用
❤️學:小組透過課本註釋、翻譯本以理解段落文意。
🏠思:彼此討論文句裡被框起來的字詞,以及劃底線打*號的(修辭),老師穿梭其中提問、解惑。
🎉達:小組合作,一人講解、一人持手機直播至班群。
#看完繼文的課堂後,首次嘗試以類似方式上課,發現效果很棒!幾乎全班都動了起來,而且因為每個人負責講解一段,所以大家會積極趁機理解自己所負責那一段,沒有人閒著⋯連平常懶得動的後段學生也蠻起勁的。
⛽️已經改採 #同質性分組
❤️最後,老師可利用時間上班群欣賞影片,並給予講評,分數納入小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