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
耶路撒冷初期教會的情況
教會向耶路撒冷以外的發展
保祿 : 外邦人的宗徒
伯多祿和保祿在羅馬
其他宗徒
新約聖經
耶路撒冷的末日
二世紀和三世紀的羅馬帝國
教會在公元初世紀的傳播
教難
教會初世紀的生活
公教文學與二三世紀的異端
最後戰爭與君士坦丁和平
第四世紀的教會和國家
教會的擴張
教會組織與教友生活
教會對社會的影響
異端
教父
聖奧斯定
蠻族入侵
蠻族的歸化
教會對文化的影響
教宗
聶斯多略異端的傳播
教會與封建制度
教會的改革運動
教會向北歐和東歐發展
儒斯弟年時的東方教會
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即回教)
對敬禮聖像的爭執
東方的大分裂
基督教信仰的一致
修會
教會與政權
教會與教育
聖殿
十字軍
十三和十四世紀的傳教事業
異端裁判法庭
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和[漂亮的婓理]的衝突
教宗寄居亞味農
西方教會的大分裂
中古世紀的結束
反抗與改革
馬丁路得(Martin Luther)在德國的改教運動
瑞士的改教
-慈運理(Zwingli)
-加爾文(Calvin)
-加爾文主義
英國的改教
自發的改革
特倫多(或特力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
天主教在特倫多大公會議以後的革新
新地的尋獲與保教權
美洲和菲律賓的傳教
非洲開教
聖方濟各. 沙勿略
聖方濟各. 沙勿略以後日本傳教的情形
利瑪竇在中國
神職界的革新和新興的修會
十七世紀的教友生活
智識生活
楊森異端
法籣西主義
寂靜運動
誓反教的問題
十八世紀無信仰的氣氛日增
教宗權力的低落
十八世紀的教友生活
傳信部的建立
法國第一批傳教士
辣丁美洲的傳教情形
印度的傳教情形
自利瑪竇逝世至明末
滿清初年
禮儀之爭
十八世紀中國傳教的情形--一個教戁的世紀
革命的起源
宗教革命
法國以外的革命
拿坡崙與教會
革命的總結
法國教會的復興
德意志天主教的復興
天主教在大不列顛的復興
天主教在美國
思想自由
政治的自由
自由經濟政策
教宗比約九世(Pius IX)與羅馬問題
比約九世對教義的功勳
現世主義
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
教宗聖比約十世(Pope St Pius X)在位期間
神職界的重振
靈性生活
教宗本篤十五世(Benedict XV)
教宗比約十一世(Pope Pius XI)
教宗比約十一世的重要奮鬥
教宗比約十二世(Pope Pius XII)
二十世紀 教會的內在生活 (1914-1962)
大公主義(至若望二十三世止)
概觀
非洲傳教
美洲傳教
太平洋區傳教
亞洲
中國
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 大會開幕 (1958)
哺祿六世(Paul VI): 大公會議圓滿閉幕
大公會議後的時期 (Post-conciliar Period)
新的福傳
主的事業
摘自:
Rev. Joseph Motte, S.J, 天主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