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缽舍那》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論之本文---p.43311
此與眼耳鼻等皆非量等不同,是大疑處,故當詳釋
接下來自宗講述到,《四百論釋論》的這一段文,跟之前「眼耳鼻等皆非量」的這一段文,它的內涵並不相同。
「是大疑處」並且在這段文有很多值得考慮的,就是它是有疑惑的。你看它字面上的意思,可能會產生一些懷惑,「故當詳釋」因此以下這一段文,就詳加的作解釋。
如是破諸眼識等是現及量者,是破分別師許,故當先述彼宗。
「如是破諸眼識等是現及量者」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剛開始他要破除的就是「眼識等是現」,所謂的「現」就是現前,「量」就是正量,他要破除現前以及正量這兩者,「是破分別師許」他所要破的是破除分別師他們所提出的觀點,這個「分別心」是包括唯識以及經部宗的這些論師,所以「故當先述彼宗」既然我們要破他宗,必須要先瞭解,他宗是如何承許現前以及正量的。
如四百論釋云:「此分別師全未熟悉世間義故,如諸愚童,最初唯應令練習彼,為顯此故詰問觀察。
第一句話,「此分別師全未熟悉世間義故」就是這一些分別師,他完全不瞭解名言識。所謂的「世間義」就是講到了名言識。他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的來安立名言識,「如諸愚童」就如同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一般,「最初唯應令練習彼」因此剛開始要讓他瞭解何謂名言識,以及何謂現前,何謂正量的部分,「為顯此故詰問觀察」為了要讓他瞭解這部分,所以我提出了一些問題來問他,觀察他是怎麼作回答的。首先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他們認為,眼識並不是所謂的現前。之前我們在講法的時候,可能會把「現前」跟「現前識」的這兩個名詞混在一起,但是今天以中觀應成的角度而言,他們會認為所謂的「現前」,是安立在「境界」之上,而不是安立在「心法」之上的。而中觀應成派之下的論師,不管是自續,或是唯識,或是經部宗,他們在安立所謂的「現前」的名詞時,他們是安立在「心法」,也就是是安立在眼識、耳識之上,而不安立在「境上」。既然應成的論師,他們是把現前安立在「境上」的話,從他的角度,他就會認為自續以下的論師,根本就沒有辦法正確的來安立何謂現前,以及何謂正量。他必須透由問答,先瞭解他宗是如何來安立所謂的現前,所以接下來就會作問答。
自宗就問到,汝現云何?自宗就問了他宗,何謂現前?
他宗做了回答,答:謂現識。
這幾個字所要表達的就是,「識它為現前」我不知道這幾個字它能不能夠表現出這個意思。
但是在正文第一句話,自宗就是問到,何謂現前?
接下來他宗就回答,「識」心識的這個識,它是現前。
接下來自宗又問到,為何等識?
既然心識它是現前的話,哪一種識,它能夠稱之為現前呢?
他宗又回答,謂離分別。
這當中的「識」,並不是一般的心識,它必須要「遠離分別心」者。
自宗又問到,既然你這邊所強調的識,它是必須要「遠離分別心」的話,分別為何?何謂分別心呢?
他宗又回答,諸於境義增益名種,散動轉想。這時候他宗就安立了何謂分別心。所謂的分別心,我們先看到「於境義增益名種」,
「名」就是名言的共相,
「種」就是義共相。
所謂的分別心,就是當這一顆心,它在緣著境界的時候,必須要顯現境界之上的名言共相,或者是義共相,任何一者。在顯現了名言共相以及義共相當中的一者,來執著著境的耽著識,我們稱之為分別心。所以這當中就是談到,「諸於境義增益名種」它在緣著境界的時候,會有增益的力量,也就是在境之上會顯現出,境的名言共相,或者是它的義共相。透由顯現名言共相以及義共相之後,心才能夠去執著境的這種心法,我們稱之為分別心。分別心它的本質,是所謂的耽著識。所謂的「耽著識」就是它在緣著境的時候,會有一種強而有力的感覺,透由顯現境上的義共相,它對境界的執著是非常強烈的,所以最後就講述到「散動轉想」它對於境的執著力,是相當強烈的。
五種根識由離彼故,於不可議境自相轉,故名為現。」
因此他宗就講到,我所謂的「分別心」,就是當這一顆心,它在顯現境界時,它是必須透由顯現境之上的名言共相以及義共相之後,這一顆心才有辦法執著境的話,這一顆心我們稱之為分別心。
「五種的根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識,就是遠離了分別心,「由離彼故」這五根識它是遠離了分別心的緣故,「於不可議境自相轉」這五根識它在遠離了分別心之後,它是如何來執著境界的呢?它所執著的境界為何?「於不可議境自相轉」它所緣的境界,是緣著境有自相,或者是緣著自相成立的境。這種自相成立的境,是沒有辦法透由言語來如實表達的,「不可議」所謂的不可議,就是境它是有自相的這一分,或者是自相成立的境界,是沒有辦法透由言語如實的表達。這一點就是五種根識它的所緣境,五種的根識在面對境界時,它就是執著著自相成立的境。那在執著之後,就是被這個境所轉,所以「於不可議境自相轉,故名為現」這樣的心識,我們稱之為現前識。這是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在安立何謂現前識。謂離分別無錯亂識許為現識。
最後就做了結論,什麼樣的心識,它能夠稱之為現前識,或者是現識呢?它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謂離分別」,它必須要遠離分別心。
第二個條件「無錯亂」,在遠離分別心時,這顆心的本質,是必須要沒有錯亂的。
第三「識」,它是必須是心識。
只要能夠具備這三種條件,它是「遠離分別」,以及「無錯亂」的心「識」的話,我們能夠稱這顆心為現前識,所以現前識是必須包含這三個條件的。
接下來,無錯亂者,既然現前識,它是必須要具備有離分別、無錯亂以及心識的三個條件的話,
第一個條件我們已經談到了何謂分別?
所謂的分別心,就是在內心顯現境界時,如果是需要透由境界之上的名言共相,或者是境上的義共相,才能夠顯現出境的話,這一顆心我們稱之為分別心。
接下來無錯亂者,
第二個條件何謂無錯亂?他宗就有講述到,
謂於境自相如實而取,由五根現識量度自相,故色聲等自相是彼五現識之所量。五識成量之處,亦即五境之自相也。
所謂的無錯亂,他宗認為「謂於境自相如實而取」,就如同境界它是有自相的一般,這是中觀自續以下的論師他們所做的承許。他們會認為,心在緣著境界的當下,境它的本質是有自相的,就如同境是有自相的,「如實而取」五種的根識它能夠如實而取,就是如同境是有自相的一般,它在執著的時候,它能夠執著有自相的這種境。「由五根現識量度自相」並且它透由五根現識能夠量度自相,「故色聲等自相是彼五現識之所量」色聲香味觸等五種的境界,是眼識等五根識,它最主要的境界。「五識成量之處
,亦即五境之自相也」,五根識它為什麼能夠成為正量呢?它能夠成為正量最主要是緣著五境之上「有自相」的這一點,它才有辦法成為正量。它在面對境界時,也就是透由境界之上「有自相」的這一點,它能夠成為正量,最主要表達的內涵就是,當這些心,也就是五根識,它在緣著境時,是不需要參雜任何的義共相,也就是外在的行相,它能夠以非常清楚的方式,看到外境的影像。所以它所看到的這些影像,是「有自相」的影像,因此在面對這些「有自相」的影像時,它是不用參雜任何的義共相,而能夠成為所謂的正量。
然此論師如下所說,雖於名言亦不許有自性自相,豈許諸根識於自相為量?接下來就有談到,
「然此論師」這邊的論師最主要就是強調了,中觀應成派的宗論師。這些宗論師就如同以下會講述到的,
「雖於名言亦不許有自性、自相」
它在名言當中是沒有辦法承許「有自相」以及「有自性」的這一點,他認為諸法是「無自相、無自性」的,因此在名言的當下,是沒有辦法安立「自相」以及「自性」。「豈許諸根識於自相為量?」
既然他在名言當中,沒有辦法安立有自相、有自性,它怎麼會承許諸根識,在緣著自相的這一點上,是能夠成為正量的呢?這一點是絕對沒有辦法成立的。因為當我們的心,在緣著境時,能夠現起正量的話,就表示如同「心」的所緣一般,這個所緣境是必須要成立的。
既然他並不承許有自相、有自性,那他怎麼會承許,當眼根識在緣著色法時,對於色法之上有自性,或者是有自相的這一點,能夠生起正量呢?是沒有辦法的。
故此破除根識為量者,是破許彼等於五境自相為量。
因此在《四百論釋論》當中,破除了眼根識,或者是耳根識,它為正量的這一點,在破的時候,破的這一點,「是破許彼等於五境自相為量」並不是要破除眼根識它本身是正量的這一點,而是要破除眼根識在面對著色法,生起色法「自相成立」的這一點「為正量」的這一點是要破除的。「是破許彼等」這邊的「彼」就是眼根識,或者是耳根識。所以要破除根識它為量的這一點,「是破許彼等於五境自相為量」在面對著境界時,生起境之上「有自相」的這一點,是要破除的。
破除之理,即引世尊說彼諸識虛妄欺誑而破。
那透由什麼樣的方式能夠破除眼根識,它在面對著境界時,對於境界之上有自性,或者是有自相的這一點,是正量的論點,是應該要怎麼破除呢?「即引世尊說彼諸識虛妄欺誑而破」,他就有談到,世尊在三摩地王經經典裡有詳細的講到,只要是有為法,一切都是虛妄欺誑的。因為眼根識,它在緣著境界的當下,它會現起境上有自性以及有自相的這一分,因此這一分並不是正量,這一分是虛妄,而且欺誑的。也就是透由這樣的正理,來破除在面對境時,現起境上「有自相」的這一分「是正量」的這一點。
由說欺誑破不欺誑即是破量,以不欺誑是量相故。
就是透由「欺誑」來破「不欺誑」的這一點。世尊在經論當中有談到了,三摩地王經:「有為法它皆是欺誑的」就是透由這樣的論點,來破除不欺誑。在破除不欺誑時,也能夠破量。
為什麼透由破除了不欺誑,能夠破除正量呢?「以不欺誑是量相故」因為不欺誑它是正量的一種定義。如果要成為正量,必須是不欺誑的心。如果是欺誑的心,怎麼能夠成為正量呢?所以就是透由世尊有說到,「有為法它皆是欺誑」的緣故,透由這一點來破除不欺誑,因為不欺誑是正量的一種定義。
最後在這邊所要做的結論就是:
我們要破除眼根識,它為正量的這一點,並不是以一般的眼根識作為準則。它在破除正量的是,眼根識在緣著色法的當下,會現起「有自相」的這一分。那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會認為,眼根識在現起這一分,也是「正量」。但是以自宗的角度而言,它會認為,這個並「不是正量」。所以他要破的是「現起自相」的這一分是「正量」的這一點,所以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先區分出來。